第壹,註意標題,註意題目。
古詩詞的標題往往是全詩的眼睛和靈魂,對理解全詩具有導向作用,是解讀全詩的切入點。因此,關註詩歌的標題,對於確定詩歌的主題,品味詩歌的語言,判斷詩歌的表現技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壹般來說,詩歌的標題對詩歌的內容有明顯的暗示和概括。有些標題表現事件和情感。有的題目是征文的目的和寫作背景;有的題目揭示了與詩歌相關的季節或季節特征;有些話題直指中心。所以有時候抓住題目,壹般會抓住詩歌的基本內容。
詩歌鑒賞答題技巧:詩歌鑒賞
比如2004年全國高考: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這個問題。
憂郁的秋思
張繼
看到洛陽的秋風,渴望壹個作家的書。
匆忙中談不上害怕,行人紛紛來開。
問題:王安石評價張繼詩歌的風格:“似最不尋常,易而難成。”張繼在這首詩中寫了哪些“平凡”的細節?他表達了什麽樣的感情?
鑒賞:這個題目的第壹個問題很簡單。只要把詩的內容大致概括壹下,就可以得出壹個結論:家信即將寄出的時候,我們覺得有話要說,於是“啟封”。第二個問題涉及到詩的情感,看似復雜,實則簡單。首先,我們通過“秋思”這個詞知道這首詩應該是壹部懷舊或沈思的作品。
再比如2012普通高考國家新課程標準: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的問題。
思遠人。
顏道濟
紅葉黃花深秋,千裏思念旅人。雲開霧散,無信歸洪,何處寄書?
淚不盡,所以我在硯臺上旋墨。我漸漸寫下再見,紅紙條在這份感情的深處是無色的。
問題1:這個詞表達了什麽樣的感情?“紅葉黃花晚秋”這句話在表達這種感受上有什麽作用?
問題二:硯臺上旋墨和窗邊滴水有什麽關系?「紅鈔無色」的原因是什麽?請簡要分析壹下。
解析:第壹個問題:這個詞表達了對遠方行人深深的向往。第壹句升起,用紅葉黃花畫出深秋的特殊色彩,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對遠方行人的無盡思念。
第二個問題:“硯上磨墨”與“窗下滴墨”的關系“硯上磨墨”寓意著淚下磨墨,淚下寫書。原因是紅紙條被淚水浸濕了。因為感情深厚,字裏行間的主人公寫書的時候壹直哭,眼淚落在紙上,於是紅紙條失去了顏色。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我們回答第壹個問題時,我們可以從標題——《思遠人》中看出這是思遠寫的壹首詩。“思遠人”意味著對遠方行人的向往。
此外,像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邯鄲冬夜鄉愁》、劉的《怨人》等詩歌,都可以從題目中表現出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幸福、鄉愁、怨恨等。
第二,看筆記,把握提示。
在高考題中,為了降低鑒賞難度,命題者往往會對影響理解和鑒賞的難點列出註釋。這些註釋有的註明生僻字的讀音和含義,有的介紹與寫作背景有關的情況,等等。筆記往往是壹把鑰匙,有助於打開準確理解和欣賞古詩詞的大門,不容忽視。
比如2007年寧夏和海南的全國高考:
小翟就是那個東西。
劉壹誌
悲琴直,愛棋視情。如果不使用,怎麽能記住宮廷商人?
越老越笨拙。這兩件事雖然如影隨形,但並無漲跌之分。
註①劉壹: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曾任禦史監。據記載,他因“擔心秦檜”而被解職。
問:作者為什麽寫秦和齊兩個東西?他下棋想表達什麽樣的感情?
分析:作者寫秦、齊,是表達其誌的信物。他用秦、齊的“質”來表達他的誌向:方方正正,方方正正。正因為他自己的直品不變,世界越來越稀疏,壹切都受到阻礙,只剩下他壹個人在自己的小窩裏,與國家的興衰無關。這些都有表述。
如果不關註註釋,不了解作者被免職的情況,就很難給出正確的答案,甚至會認為這表達了自我滿足和自戀。
第三,認識作者,認識世界。
欣賞詩歌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背景和風格,有助於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內容。比如在創作風格上,陶淵明質樸自然,杜甫沈郁失意,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邁飄逸,王昌齡蒼勁高遠,杜牧青春俊朗,李商隱朦朧晦澀,王維詩畫合壹,文綺麗。
比如四川卷2009:讀下面這首歌詩,然後回答這個問題。
感覺樹籬門會在秋夜黎明時出來迎接寒冷(下)
陸遊
萬裏河東入海,五千米攀摩天。
遺民們淚流滿面,望南望王師又壹年。
問:這首詩豐富的感情蘊含在對景物和人物活動的描寫中。
陸遊是南宋的壹位詩人。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受到了家裏愛國思想的影響。中年赴蜀,投身軍旅生活。晚年退隱故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不變。他寫了許多內容豐富的詩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豪放。有許多描寫日常生活的清新作品,他的詩大多體現了吞殘的愛國精神。
這首詩也表現了其崇高的愛國情懷。前兩句用誇張的手法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愛意,為進壹步抒情做鋪墊;第三句“淚盡”二字,宣泄亡國之恨;第四句中“王”字表達了遺民對南宋軍隊收復失地的希望,“遊”字曲折表達了對南宋朝廷久不收復失地的失望和抱怨。
如果我們平時能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詩風,就不難理解作者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崇高的愛國情懷。
第四,註意形象,把握具體含義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古詩詞中,總有壹些特定的意象,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往往寄托著特定的情感,需要平時的積累。中國古典詩詞中有很多常見的意象,如:冰雪——冰雪的晶瑩是忠誠和高尚品格的隱喻;月亮——想家想月亮,引起離別和思鄉;柳樹——古人送別時,往往互贈柳樹以示告別;蟬——高貴品格的隱喻;草——常用來比喻離開仇恨;懸鈴木-類似於香蕉,大多表示苦味;梅花——寄托著高尚的品格;孤雁——想家,想家,孤獨;紅巖——漂泊的遊子想家,想家傷心,等等。
比如2009年福建高考詩歌鑒賞題:
江航
[宋]嚴羽
顏色之外,無邊的旅途充滿了愛。雪花雁斷,月牙兒滿潮。
當天空到達水的盡頭時,船跟著樹走。離家幾晚,聽膩了謳歌。
註①謳歌:船夫在航行時唱的歌。
問題:請從景物和情感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的對聯。
解析:只要把握回答時的“殘雪”、“燕斷”、“新月”、“潮聲”等意象,就不難發現詩人是通過這些意象來表達對旅途的思念。
範文:詩的對聯之美,在於與風景融為壹體。詩中描寫了“雪”、“雁”、“月”、“潮”等哀婉的意象,景物體現了詩人的遊歷之情和思鄉之情。
第五,認真讀詩,把握“情感關鍵詞”
詩歌中有壹些詞可以幫助我們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我們稱之為“情感關鍵詞”或“詩眼”。在閱讀中準確把握情感關鍵詞,無疑對正確理解和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賈島題為《李寧隱居》中的“隱居少鄰,草入漠園。鳥棲池邊樹,僧叩月門。過橋分色搬石搬雲根。如果妳暫時回到這裏,妳會履行妳的諾言。”題目中的“隱居”二字是理解全詩的關鍵。全詩每壹副對聯都與“隱居”二字緊密相連項鏈對聯從黑夜到白天寫,或者從環境的角度寫,但視野開闊得多,跨過小橋,繞過巨石,壹路都是靜謐而充滿野趣,詩人內心的喜悅油然而生。尾聯流露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可見,讀詩,把握“詩眼”和“題眼”是關鍵。
再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用景物描寫渲染出壹種孤獨而寒冷的氣氛。“愁”字是詩的眼睛,壹個“愁”字統領全詩,定下全詩的情感基調,反映詩人的內心感受。
“看壹千劍,便知其器,練壹千曲,便知其聲。”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不是壹蹴而就的。只有平時多加練習和積累,借助詩歌所蘊含的信息,從詩歌的標題、註釋、作者、意象、眼神入手,再加上掌握壹些鑒賞方法和技巧,從詩歌鑒賞題入手就會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