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活著,所以我歌唱。
3.把它放在窗臺上,夢見大海。
4,時間往下遊,文字往上遊。
5.地球上沒有永恒的黑夜,世界上也沒有永恒的冬天。
6.為什麽我經常流淚?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
7.個人的苦與樂必須融入時代的苦與樂。
8.即使我們死後屍骨腐爛,也會化為磷火,在荒野中燃燒。
9.墻有多高,多厚,多長,怎麽能阻擋千千萬萬的人認為自己比風更自由,比土地更深沈的意誌,比時間更長久的願望?
10,人不喜歡謊言,再裝腔作勢再冠冕堂皇的謊言也不會打動人心。每個人心中都有衡量語言的尺度。
11,橋梁是陸地與陸地的連接;橋是河與路的愛;橋是船只和車輛點頭的驛站;這座橋是人們乘船向行人揮手告別的地方。
12,即使我們是壹根蠟燭,我們也應該是“每晚蠟燭都會把燈芯哭掉”;哪怕我們只是壹場比賽,關鍵時刻也要發光壹次;即使我們死後屍骨腐爛,也會化為磷火,在荒野中燃燒。
13,如果我是壹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片被風暴襲擊的土地,這條將永遠在我們身上湧動的悲傷和憤怒的河流,這無休無止地吹著的憤怒的風,還有來自森林的無比溫暖的黎明。
艾青簡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江海成,曾用筆名E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他發表了《大研河》、《華北》、《他第二次死了》、《獻給太陽》、《鄉村詩》、《反法西斯》、《荒野》、《黎明通知》、《鉆雪裏》等詩歌。詠嘆民族命運,表現出由憂郁感傷逐漸轉向悲壯高昂的詩風。在詩歌上受到瓦爾哈倫等外國現代詩人的影響。
50年代,他直接表現新生活和建設者的詩歌,疏離了現有的藝術個性,顯得平淡,但保持了原有的詩歌思維模式。以《維也納》、《南美大西洋遊記》等外國素材為基礎,現實主義與象征主義相互滲透,想象力和感受力獨樹壹幟,成就了當時的傑出。
70年代末復出後,他的詩充滿了思想,如《光之頌》、《古羅馬大戰場》等,都是精心作曲的。大量詩歌短小精悍,主題延續了三四十年代的情感線索,有了很大的延展,更深刻,更凝重,更睿智,註重在具體物象中把握物象之外的意義,走向象征。
簡單、凝練、豐富的想象、獨特的意象、重視哲理是艾青詩歌的壹貫特點。
艾青的作品壹般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象征性的事物,表現了艾青對舊社會黑暗和* *的憎惡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
從詩風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沈、激烈、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建國後,他繼續贊美人民,贊美光明,思考人生。他的《歸來》歌曲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深刻,情感更為深厚,技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精良,建國後發表的詩歌有《幹杯》、《寶石的紅星》、《海角上》、《春天》、《歸來的歌》、《五彩詩》、《異域詩》、《雪蓮》、《艾青詩選》、《魚化石》等。艾青以充滿藝術個性的唱腔成為壹個出類拔萃的大家,踐行著他“簡單、樸素、專註、明快”的詩歌美學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