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然而到了漢二十二年,他就不老實了。這是誰的詩?

然而到了漢二十二年,他就不老實了。這是誰的詩?

《秋鹿行》是漢末文學家曹操利用樂府這壹老話題寫的壹首敘事詩。這首詩描寫了漢末政治動蕩、人民貧困的悲慘景象。詩歌風格平淡、沈重、悲壯,深刻表達了作者作為政治家、文學家的憂患意識。這首詩是郝的姊妹篇,明代鐘惺的《古詩歸》稱之為“壹部漢末的實錄,壹部真正的詩史”。

秋露行

但是,漢朝二十二年,任成不好。

洗個猴冠,知小而求強。

猶豫不決,不敢突破,因為狩王。

白鴻,對於日本的滲透,也是首當其沖。

賊臣執國柄殺主滅玉京。

蕩過皇帝的基業,祠堂被燒。

傳遍西方,哭著幹吧。

望著貝洛城,我很難過。

翻譯:

漢靈帝,漢家第22任皇帝,在用人上確實不合適。布雷茲這個人就像壹只穿著大衣戴著帽子的猴子。他沒有智慧卻想策劃殺太監這樣的大事。結果,由於他優柔寡斷,不敢做,皇帝被張讓等人帶了出去。最後,何進被張讓等人殺死。然後賊董卓入京,得國之權,殺了漢少帝後,還滅了洛陽。他徹底推翻了漢朝政權,燒毀了劉氏宗祠。於是,劉裹著漢獻帝,把官員和百姓從壹個地方遷到了長安,屍骨遍野,哭聲四起。看著洛陽的城垛,我像個孩子壹樣感到無比的悲傷。

贊賞:

“詩史”的桂冠往往是獻給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事實上,這種用詩歌記錄現實、展示歷史的創作傾向並非始於杜甫,曹操在這方面表現突出。作為郝的姊妹篇,這首《秋錄行》寫的是漢末董卓謀反的前因後果。讀起來就像是在瀏覽壹幅漢末的歷史畫卷,展現了當時重大歷史事件和復雜社會生活的具體面貌,表達了詩人對漢朝覆滅、人民飽受混亂之苦的悲傷和感嘆。

“只有漢靈帝二十二歲,他不老實”這句話,首先展現了漢靈帝駕崩,任用非人,宦官掌權,掌控朝政的場景。當時的刀鋒將軍有奪回政權,殺死宦官的意圖。前兩句先說明當時的背景,也指出這是動亂的源頭。

“浴猴以冠,知小而求強”的諷刺意味之濃,溢於言表。曹操認為何進是壹個膚淺的人,就像壹只戴著帽子的獼猴,假裝是人,到頭來卻不會是人。深刻地諷刺了何的小心機和謀大事者只會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後來的“猶豫不敢破,因狩王”更是說明何進做事猶豫不決,導致幼帝被劫,失敗有余。

描寫何進的四句經典,就是沒有細說他是如何謀劃失算、猶豫不決、行事不慎的,而只是用四句話來描述他的無能,其中強烈的感情色彩既表達了他對漢末時局的認識,又使這首詩不同於歷史的客觀敘述,使其具有感人的力量。

然後,那句“白鴻苦了很久,自己先苦了”寫了壹個從天而降的不祥場景,刀鋒也以被殺告終。可見前八句主要是以何進為主線回顧漢末歷史。曹操嘲笑何進沒有謀略,優柔寡斷。他雖然想除掉宦官,卻失國傷民,造成了挾君而降漢室的局面。這八句話既是對歷史的記錄,也是曹操自己對歷史的鮮明看法,達到了壹種歷史理論。

“賊臣執國柄,殺主滅玉京”再轉董卓謀反。“蕩過皇帝的基業,祠堂被燒。四句話,把推翻漢朝、火燒洛陽、皇帝西遷、百姓疾苦等慘烈場景都講了出來。讀者不得不佩服詩人筆墨的凝練和語言的運用能力,他的氣魄和眼界的寬廣更是顯而易見。這六句話揭露了董卓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

“看著貝洛市,我很難過。”在結束語中,曹操把自己復雜的感情凝聚在十字架上,表達了曹操對漢朝覆滅的悲傷和嘆息。

從整體上看,《陸璐行》原是古人在喪禮時所唱的壹首歌,曹操用這種古老的曲調來寫時事,營造了古代樂府寫新內容的氛圍。清代沈德潛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這是壹個很有見地的觀點。曹之所以老瓶裝新酒,是因為樂府本身具有“命”的特性,適合記錄史實,表達情感。同時,秋鹿星本身也有悼念王公貴族之死的意思。曹操用它來哀嘆國家的混亂,國王的苦難,人民的苦難。

曹操的詩被前人認為是悲涼慷慨的。奧奇說:“魏武帝就像壹個幽燕老將,魅力十足。”(敖陶孫的詩歌評論)這首詩也是如此。這首詩的風格簡單樸素,沒有詳細的描寫。而是能夠用高度概括的語言將過去幾年的社會變遷融入到這些十字架中,其藝術價值已經可見壹斑。

還有壹首陳銘佐寫曹操的詩:“無宇宙語,根於音律,故跌宕悲涼,而超脫於自身。細格調,孟德全是中國音,蟑螂植物響多了。”(采季堂古詩選)也說明了曹操詩歌的跌宕起伏是建立在他深刻的真誠和質樸的表現手法上的。這就是中國詩歌和後世詩歌的區別。如果用聲音來比較,中國的詩歌自然如自然,而魏晉以後則是與人混為壹談,不需要刻意求功。自然渾渾的風格不如中國詩歌。在這種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的詩是少有的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