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元618-907)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唐詩是中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壹,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雖然距今已經1000多年了,但是很多詩詞還是被我們廣為流傳。
唐朝有許多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當然是舉世聞名的大詩人。除了他們,還有無數其他的詩人,像滿天的星星。今天有2300多位著名詩人。全唐詩中保存有他們的作品48900多首。唐詩題材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表達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之美;除此之外,還有人表達個人的抱負和經歷,有的表達子女的愛,有的講述朋友的友情,生活的悲歡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俗、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眼睛,使他們的寫作成為主題。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派,也有浪漫主義派,許多偉大的作品都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多種多樣。唐代古詩基本上有兩種:五言詩和七言詩。現代詩也有兩種,壹種叫絕句,壹種叫律詩。絕句和格律詩分別是五言和七言。所以唐詩基本有六種基本形式: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典詩歌對押韻和格律的要求範圍很廣:壹首詩中,句子的數量可以多也可以少,篇章可以長也可以短,押韻可以變化。現代詩歌對韻腳和格律有嚴格的要求:壹首詩的句子數量是有限的,即四行絕句和八行格律詩。每首詩用詞的平仄有壹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押韻也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詩詞的風格是上壹代傳下來的,所以也叫古風。現代詩有嚴格的規則,所以有人稱之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和創新的。它既繼承了漢魏民歌和樂府的傳統,又大大發展了唱腔的風格。它既繼承了前代的五言古詩或七言古詩,又發展成為壹部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大了五言、七言體的使用,而且創作出了風格特別優美工整的現代詩。近體詩是當時的壹種新體詩,它的產生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壹件大事。它把中國古代詩歌音節和諧、用詞精煉的藝術特征推到了壹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了壹種最典型的形式,至今特別受到人們的喜愛。但現代詩歌中的格律詩由於其嚴格的格律限制,容易被束縛,不能自由創作和發揮,這是其優點帶來的壹大缺陷。
宋詞的起源
詞是壹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創作和傳播都與音樂直接相關。與詞相關的音樂就是所謂的燕樂,也叫宴樂。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壹種新的音樂類型,這是壹種結合了西域胡樂和北周及隋朝以來民間胡樂的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表演,隋代開始流行。與樂言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宋代詩人王拙在《碧姬滿誌》卷壹中寫道:“自蓋歲起,今所謂曲家漸盛,至唐。”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160多部作品,多為盛唐至晚唐五代的民歌。大約在中唐時期,張、魏、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開始創作詞,並將這種風格引入文壇。到了晚唐五代,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詩人文,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集"詩人和以李煜、為代表的南唐詩人的創作,都對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詞終於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文學體裁之壹。到了宋代,詞的創作逐漸蔚為大觀,出現了壹大批傑出的詞人,名家作品層出不窮,各種風格流派紛紛出現。全宋詞收錄了流傳至今的1330余首詞,近兩萬首詞。從這個數字可以推斷出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發展的高峰是在宋代。所以後人把詞作為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詩並列,想出了所謂的“唐詩宋詞”。
==
在早期,ci在街頭餐館中非常浮華和受歡迎。比如柳永,因寫“且改浮名為淺唱”而得罪了當時的皇帝,抑郁失意。他壹生徘徊在歌廳和妓院之間,為妓女寫詞。所謂“有井水喝,必有劉慈”,以至於宋朝的壹個宰相(名字不記得了,好像是。他不承認之前寫的字都是他寫的。眾所周知,宋代妓女之多,其水平為其他朝代所罕見。他們與宋代文人壹起構成了宋代的享樂主義和虛榮文化。
壹個王朝或壹個國家強大了,就是文與質並重。這裏,文章指的是文風或壹個社會的風氣。我們知道,壹個人如果專門讀書學習知識,就必須脫離生產勞動,不能去打仗。這在宋代被稱為“養士”。八股確立後,各地文人都來鉆這個東西來博取名利。要造反,壹個國家的“文風”越盛,那麽幹實事的人就越少,這個國家就有問題。歷代寫詩的人很多,宋詩也很有名。絕句為何以“唐”命名?唐詩即使歌頌浪漫風光,也有壹種質樸之美,透露著這個民族的淳樸、粗獷、壯美,而宋詞則更為裝腔作勢、浮誇。如果壹個國家的文化促進了這個國家的發展,那麽它就是強大的,有生命力的,比如現在的美國。
如果在漢朝采用和親政策,這不失為壹種緩兵之道,培養利益。但是在宋朝,我看不出它起到了什麽好的作用,它只是壹場爭取和平的鬥爭。有評論甚至稱其“促進了族群間的交流與和解”。真不知道是什麽用意。如果日本人滅了中國,那麽慰安婦也算是民族和解的先驅了,呵呵。
在進化論和歷史理論中,從來沒有“如果”或“假設”,只有殘酷的現實。呵呵,宋朝被蠻夷消滅,就是這個結果,文人集團人格的退化從這個助人為樂的社會開始顯現跡象。
元曲的起源
元曲概述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壹朵奇葩,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體現了其獨特的特點,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三個重要裏程碑。
元曲最初來源於所謂的“番曲”、“樂虎”,最早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調”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朝滅宋,以大都(今北京)、臨安(今杭州)為中心,在南北廣大地區傳播。
元曲有嚴格的格律公式,每個曲牌在句式、字數、平仄等方面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雖然有固定框架,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固定框架內進行穿插,有些曲牌還可以加句,比格律絕句、宋詞靈活。所以讀者可以發現,同壹個“曲牌”的兩首歌,有時會出現字數不同的情況,就是這個原因(同壹個曲牌裏,字數最少的那首就是標準幀)。
元曲融合了傳統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形成了詼諧、灑脫的藝術風格,對詞的創新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的又壹文學繁榮,它有著獨特的魅力:壹方面,元曲繼承了詩歌的美和婉約;壹方面,元代社會將士子置於“八妓九士十丐”的地位,政治壟斷,社會黑暗,使松源放射出極其耀眼的戰鬥光彩,流露出反叛情緒;鋒芒直指社會的弊端,痛斥“不讀書是最高的,文盲是最好的,不懂事的人是吹牛的”的社會,直指“大家都不好意思活了,誰也看不見錢”的世界潮流。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歌更具有煽動性和豪放性。這些都足以永遠保持元曲的藝術魅力。
但相比之下,元曲的傳播範圍絕不像唐詩宋詞那麽廣。這是因為人們對元曲的風格不熟悉,這裏簡單介紹壹下。
元曲可分為雜劇和散曲。散曲有幾套,詩取曲間之差。
在中國古代音樂中,調式叫照顧宮調。歌曲的宮調源於隋唐燕樂,琵琶的四弦定義為宮、上、角、羽四音,每弦構成七音,宮調的七音稱為“宮”,其余皆調,* * *得二十八宮調。而元曲常用的只有十二種,分別是呂西安宮、路楠宮、黃鐘宮、鞏崢、大石調、小石調、將軍關調、上調、上角調、雙調、越調。每個鑼調都有自己的音樂風格,所以在選調上往往有壹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必說事物的喜怒哀樂。如果是旅遊的話,就用呂西安和雙雕吧。”哀樂包括商調和越調。很容易以情感人。"
每個宮調都有不同的調子。套數由《周壹宮》中兩種以上不同曲調組成。
元曲是元代流行的壹種文體,分為雜劇和散曲兩部分。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將元曲與“楚騷、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並列,稱之為“壹代文學”。
屈原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詩歌之美融入音樂而流行起來。據研究,倫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民生活的開端,“田雋九奏”和“田歌巴坤”,孔子還寫了300首詩作為弦歌。安徽、湖南等地把楚辭九首作為祭祀歌,都是用管弦樂曲演唱,如漢樂府中的《延年邪路》、唐詩中的《屺亭畫壁》、宋詩中的《宴歌》。為什麽壹首歌能獨得音樂之名?也是因為它與音樂的關系比樂府和詩歌更密切。是韻文學的極端發展,所以能占得先機。中國的韻文文學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就詞而言,源於唐曲子,唐曲子源於隋唐燕樂。宋詞是靠聲音寫成的,也就是先調音,再根據它所演奏的音樂來演唱。另壹部《宋元戲曲考》載:元曲335首,來源於宋大曲11首,唐宋詞75首,朱功曲28首。那時,文人發展了另壹種文學。到了宋末,民間出現了更多的新音樂。如楊編著的《太平樂府》、《陽春》中的令、散集、民族音樂等。宋詞逐漸不能適應當時的需要,以至於“詞”在聲樂中的地位逐漸被“曲”所取代。散曲的文學形式起源於宋金時期。在元明時期,它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南北小調的集合。《南詞》的敘事包含:永嘉雜劇流行,但也是村調,沒有宮調,沒有節奏。只是壹個陌生的農民,城裏姑娘唱起來很輕松。俗話說,所謂“隋欣令”,是與秦嶽樓、墊江唇、太常音、念奴嬌等宋詞的音樂壹樣偉大的。北宋宣和年間,流行於汴京的梵曲是少數民族的音樂。宋到旅遊時曾說:宣和來京,市井為我陋,多曲稱繁曲:郭、四國朝、六國朝、滿排序、蓬蓬花等。,而且他們的詞很俗,壹時間都被文人傳唱。晉朝。所有的歌曲都是以女真人的聲音為基礎的。話雖有錯,但不傷性情,不害民。在中原音韻的北調裏,的《刺古》,阿納胡,白的古都,唐朝的邪惡,阿胡令,越調的笨拙步伐,商調的郎,都是不存在的。明代王士禛《曲藻序》中,作曲者改詞,自金元入華,所用胡曲嘈雜悲涼,輕重之間,詞不可壓,卻更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