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唐代之後,宋代又出現了壹個詩歌高潮。雖然現在還沒有壹部完整的宋詩,但毫無疑問,其總量超過了全唐詩數倍。宋代大多數詩人壹生辛勤勞動,創作了許多作品,如蘇軾的2700多首,楊萬裏的4000多首,陸遊的近萬首,遠遠超過唐代的李、等(李近千首,1400多首),充分顯示了宋代的繁榮。
壹個巨大的數字
往往體現在某種品質上。作為壹代詩壇,宋詩在繼承唐詩的基礎上,發生了顯著的新變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從思想內容上看,宋詩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會黑暗、反映統治階級內部政治鬥爭方面有所拓展,但缺乏唐詩特別是盛唐時期追求崇高理想的積極精神;而在表達民族鬥爭中的愛國情懷和憂國情懷上,比唐詩更熱更深。這是時代條件決定的。與以前的大壹統王朝相比,宋朝是最中央集權的王朝。壹方面,它對鞏固宋朝的統壹,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經濟,抵禦少數統治者的侵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壹方面,軍事力量的集中帶來了宋軍訓練的不佳,削弱了戰鬥力。政治權力的集中帶來了龐大臃腫的官僚機構、腐敗無能,財政權力的集中刺激了統治階級的奢靡浪費。於是,建國30多年後,宋太宗爆發了王小波、李順的農民起義,有幾十萬人。正是在積貧積弱的形勢下,社會危機迅速發展,地主階級中的壹些改革派紛紛出來鼓吹“變法”,改革弊端,形成了變法運動。王安石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北宋的詩歌革新運動,詩歌中反映民生疾苦、社會黑暗、統治階級政治鬥爭的現實主義傾向,都與這種社會政治狀況有關,在精神上與變法運動是壹脈相承的。如梅的《如粉貧女》《田家峪》;歐陽修的《吃壞人》《邊民》;王安石合並省兵;蘇軾的《李》等作品。但是,正如變法運動只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缺乏廣闊的政治前途壹樣,宋詩中也缺乏唐詩中積極向上的政治進取精神,往往比英雄歌曲更悲涼。這是壹個。其次,宋朝從建國之初壹直到滅亡,不斷受到少數民族統治者的騷擾和威脅,是中國歷史上大壹統王朝中最弱小的壹個王朝。宋朝多次割讓領土給他們求和,賠了錢和絲綢,自稱侄子。而統治集團中的壹些愛國將領和官員,尤其是漢族人民,受不了這種屈辱和被奴役的局面,表現出可歌可泣的鬥爭精神,所以宋代詩歌(包括詞)中所反映的愛國思想越來越突出。宋初的陸貞哀嘆國恥國難,的“青州大敗”在西夏羞辱中國,蘇軾在《祭長山去獵》和《鶴子自苦寒見》中表達的“設法對付陸”的決心,都是例證。北宋滅亡後,成為南宋詩歌的基調。偉大的詩人陸遊在南鄭的軍旅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創作生命,為苦難的祖國歌唱了壹生。南宋滅亡前後,文天祥、謝翺、林景熙、鄭思肖、汪元量的愛國詩,為宋代詩壇增添了最後的輝煌。這是唐詩裏沒有的。
藝術主旨
和風格
宋詩主要在思想性、揭示性和精煉性方面發展。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說:“詩有言,理有趣”,“今朝人感理,唐人感理”。明代楊慎《盛安詩話》卷四說:“唐代的詩,以抒情為主,寫詩近三百首;宋人詩管,遠到三百。”現代錢鐘書先生《談藝錄》說:“唐詩擅豐辭韻,宋詩擅以筋骨說理。”他們對褒貶持不同的態度,但都認同“理”和“思理”是宋詩的特質。重韻者多含蓄,重理者多外露。沈德潛《清代絕詩集》說:“唐詩豐富,宋詩暴露,積而不止,暴露切中要害。”吳喬《圍爐詩》卷壹也指出,唐詩多於興,故“其言溫婉含蓄”;宋代有很多詩,“字徑直”。他們都指出了這個特點。另外,宋詩追求精致。翁方綱《周市詩話》卷四說:“詩到了宋代,更詳了。唐人是真的進不了山洞的。”所謂“精”“精辟”,壹方面是指宋詩對客觀事物的描寫,趨於創新、細致,描寫精辟、含蓄,與唐詩有所不同。另壹方面,也意味著宋詩在用典、對仗、句法、用韻、聲調等方面做了更深層次的努力,越來越透徹。與以上各點相聯系,宋詩也呈現出議論化、散文化、詩化的傾向,這種傾向對詩歌藝術的發展有好有壞的影響,就像寫水的快,李白的《白帝城初發》在俊發的慷慨中蘊含著歡快舒適的情緒,蘇軾的《百步鴻》則說:“如兔行鷹隼,良馬賭陡坡, 斷弦離柱箭,飛電球翻蓮花”,接連用了七個比喻,極其尷尬,炫人眼球,後半段又討論了壹遍。 黃庭堅的《朱軾牧牛》壹詩在句法上是仿照李白的《獨鹿篇》寫成的。然而,李的詩是完全含蓄的,而黃的詩卻鐫刻著新意和別樣的趣味。自南宋以來,詩歌史上長期存在尊唐還是尊宋的爭論,客觀上承認宋詩在唐詩巔峰之後找到了新的出路,自立於世,具有壹定的典範性。詩史也表明,後世的作品總體上未能超越唐宋詩的藝術境界。
宋代散文
宋代散文是中國散文史上壹個重要的發展階段。300多年裏出現了壹大批散文作家。在所謂“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個(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寫了許多文學雜文和文學雜文,也有許多議論文的代表作。
宋代散文的重要成就之壹,就是確立了穩定成熟的散文風格:質樸自然、流暢委婉。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在古文理論和實踐中,他遇到了“難”與“易”或“怪”與“平”的作文問題。雖然韓愈試圖將兩者統壹起來,俗話說“無難,而獨是也”(答劉)但他的藝術個性卻壹路崇尚“難”與“奇”。然而,在宋代,古代作家側重於發展簡單的風格。我們看韓愈寫給兵部侍郎李的信,蘇轍寫給樞密使韓太尉的信,都是“罵人”的文章,針對的都是掌管全國軍事的高級軍官。但韓文從壹開始就自稱“窮於《史記》理論,浸淫練兵,反復讀句,磨事業,苦練文章”,冒充經濟學奇才;然後又說對方是“朝廷大臣”,像“天子新登基”壹樣,提拔人才是義不容辭的。要求延期的意思是咄咄逼人。語言新穎獨到,符合他提出的“言必自出”的標準。而蘇文寫文章講守“氣”;除此之外,氣要靠增加閱歷,擴大朋友來獲得;然後從蜀國來到北京,逛了古都,遊了名山,見了名人,但名人不多,表現出希望對方婉轉引見的意思。寫的很慢,也不急著講。語言通俗易懂,帶有鮮明色彩的詞語很少。蘇洵的《歐陽內翰第壹書》對韓與歐文“難”“變”風格的區別進行了評論,可視為對唐宋散文的總評。宋代散文的平淡風格比唐代散文更適合說理、敘事、抒情,成為後世散文家學習的主要範本。聞松比唐雯有更大的影響力。
宋代散文的高度成就也給其他文體帶來了巨大影響。在宋代文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壹種普遍的散文文化傾向。從梅、、歐開始,宋代發展了杜甫、韓“以文為詩”的傾向,進壹步把散文的筆法、構圖、句法、用詞方法等運用到詩歌中,逐漸顯露出自己的特色。詞在蘇、辛手中也加入了散文化的成分。賦,從楚辭、漢賦、魏晉抒情賦到唐代應用文“律賦”,都已衰落,缺乏藝術創造力。但到了宋代,它受到散文的啟發,重新獲得了藝術生命,形成了類似散文詩的風格。歐陽修的秋聲頌,蘇軾的紅墻頌,都是讀了很久的名著。宋代駢文不追求辭藻和典故,而是采用了散文的氣勢和風格,帶來了壹些新的特點。歐陽修的《采桑籽讀西湖詩》、蘇軾的《乞長州活桌》、南宋王藻的《龍遊太後向天下書》、方悅的《謝苗唐琦》、兩儀的《邵武軍》等都是優秀的駢文。這種散文的普遍傾向是宋代散文繁榮的結果,構成了宋代文學的壹大特色。
宋詞
詞作為壹種新的詩歌形式,始於隋唐,在宋代達到頂峰。唐圭璋的全宋詞有壹千多人,兩萬首。最近又陸續增補(如孔先生的《全宋詩補》等。).雖然很多詞因為當初沒有被認定為“正統”文學而失傳,但目前收集到的成果足以反映宋詞的繁榮與豐富。
前人對詞的評論,有“婉約”的,也有“豪放”的,歷來官司不壹。這壹理論最早見於明代萬章的《詩集傳》。在他的《平常例》後,有壹註說:“詞的風格略有不同:壹個婉約,壹個豪放。婉約的人要自己的文字和情懷,豪放的人要自己的天氣波瀾壯闊。蓋也有獨特的人物,如的作品多為婉約,紫蘇的作品多為豪放。總的來說,詞風婉約。”萬章對婉約詞的界定是以藝術風格為基礎的,但他把婉約詞視為詞的兩種“風格”,後人又引申為兩種“流派”(如王世貞)。這與宋詞實際風格的多樣性是矛盾的:宋詞顯然不止這兩種風格,即就豪放派創始人蘇軾的作品而言,真正豪放派的只有二三十人,爭議由此而生。實際上,在眾多詞人的具體評論中,豪放婉約派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也不是藝術風格的簡單分類,更不是對具體作家作品的逐壹品評,而是指在內容題材、技法風格尤其是體系旋律上的兩種基本傾向,是對傳統詞風的保持還是創新的兩種不同走向。了解這種傾向和趨勢,對宋詞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義。總的來說,蘇新浩的放詞派是革新詞派,它與傳統婉約詞派的區別在於,在內容和題材上,婉約派固守“華美”和“詩情畫意”的藩籬,抒情派情愛男女,傷春別離,取材浪漫唯美,豪放派拓展了詞的題材,提高了意境。到了蘇軾手裏,所有的詩人都能寫詩,如緬懷往事、緬懷往事、贈答送別,幾乎達到了“無心入,無話可說”(簡毅《詞鑒》)的境地;南宋辛派詞人以愛國精神為詞的主題,標誌著宋詞的最高思想成就。在技法風格上,前者擅長比興,以清麗婉約為本色,後者擅長直抒胸臆,以奔放為主要特征。在系統旋律方面,前者強調和聲。如李清照的詞論,要求詞“和”“悠揚”,批評蘇軾“常不和”,而後者重文輕聲,不肯遷就旋律,妨礙了思想感情的自由表達。所謂“出類拔萃,自是不能縛於曲”(《改齋隨記》卷十六)。這是宋詞中實際存在的兩種傾向和趨勢。
需要指出的是,自北宋以來,許多批評家把豪放婉約作為“適當例”和“例外例”是錯誤的。陳師道《後山詩話》說:“退而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雷使之舞,乃天下佳作,不可為真。”《文房四寶總目提要》卷198也說詞要“以清雅為本”,蘇信詞派“尋源溯流”不能不叫例外。然而,不可能說它不起作用。“他們雖然承認蘇辛詞的“功”,但囿於傳統成見,將其視為“非自然”、“特殊”,對蘇辛詞的創新意義認識不足。但解放以來,有論者把兩派說成“主流”和“逆流”,這也是不對的。壹般認為婉約的作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藝術成就,逆流論導致全盤否定,顯然是不現實的;豪放作家不僅仍有壹些婉約之作,而且他們的豪放之詞往往吸收和融化婉約之詞,仍保持著詞異於詩、不被詩同化的特點。我們被“壹去不復返”的偉大情感所感動,也能體會到“劉洋安,馮曉殘月”的旅人的纏綿情懷。張的《何心郎送別胡邦恒到新州》、嶽飛的《滿江紅》、的《六國之歌》、的《念奴嬌·鄧鐸》,甚至辛棄疾的許多佳作,當然都是大響鐃鈸(堂塔、鼓、鈸),慷慨悲嘆,充分體現時代。春蘭秋菊,各具匠心,能滿足人們的各種審美需求。在充分估計豪放詞派創新意義的前提下,兩派應統壹起來。
宋詞是中國詞史上的巔峰之作,其影響籠罩了以後的整個詞界。宋詞實際上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詩,使其與“唐詩”、“元曲”齊名。
宋代小說和戲曲
宋代小說戲曲為元明清小說戲曲的大發展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宋代的小說主要是“評書”,原本是說話人講故事的底本,實際上是白話短篇小說。現存有關宋代的書籍約有三四十種,散見於北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故事集、三言等書。化松本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壹是市民文學的色彩。講故事在當時是壹種“瓦棚技藝”,是城市人表達自我、教育自我、娛樂自我的壹種文藝。第壹次,下層市民作為正面人物批量出現,如《磨玉觀音》中的磨玉工崔寧、《張智成》中的店長張勝、《錯砍》中的賣絲人崔寧,尤其是秀秀、周生賢、小娘子和等壹批叛逆的下層女性。小說的社會性和現實性得到了加強,為小說今後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二是白話文學的特點。劇本語言是白話文,比文言小說(如唐傳奇)更細致、生動、曲折,充滿生活氣息。尤其是人物對話的個性化,有了很大的進步。後世雖仍有文言小說,但與白話小說相比,不得不退居第二位。至於長篇的“講歷史”故事書,也為以後的長篇歷史小說提供了故事素材。
宋代的民間戲曲尚處於萌芽階段。如木偶戲、皮影戲、音樂劇等。,前兩個不是人演的,後壹個是人演的,但還是敘事而不是第壹人稱敘述者。但是,這些都是有壹些戲劇條件的。北宋雜劇和南宋戲曲雖然沒有流傳的劇本(有人認為張協在《永樂大典》三種戲曲中的狀元是宋人之作),但它們是相當完整的戲曲,具有中國戲曲藝術的基本特征,是戲曲未來發展的基礎和起點。
總之,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對文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由於文學自身發展的規律,中國古典詩詞散文逐漸度過了黃金時代,失去了在文壇的主導地位,小說、戲曲等文體正在醞釀更大的文學高潮,進而成為文壇的焦點。宋代文學正處於這樣壹個過渡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