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工作報告範文1壹、研究背景及意義。
1,農村語文教育壹直是教育科研工作者關註的問題,他們對農村語文教育的問題和特點以及未來的改革方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目前,本文從漢語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了發展中國家漢語教育的現狀,提出了如何使漢語教育適應當地經濟條件,促進學校教育與生產過程的結合,增強學校教育對社會的貢獻。指出要“把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語文教育活動和與生產、健康、營養有關的教育活動結合起來,把以學校為中心的語文教育活動和科學技術、生活發展特別是農村的實際作用結合起來”。然而,這些實踐和研究往往是在農村經濟不發達和貧困的層面上進行的。作為21世紀正在逐步走向小康的新農村,其教育如何更好地培養適應新農村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使我們的教育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也是壹個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課題。
2.調查分析農村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實施情況,總結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難,探索適合農村中學課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索,不斷轉變和升華農村教育教學理念,提升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手段,完善學生和教師的評價體系,促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建立新型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發展農村教育。
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調查分析,可以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意識。
3.從20xx年5月,我校開始進行課堂改革,從學習長樂二中的“271高效課堂模式”開始,到現在有了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模式,並計劃將這壹模式推廣到全縣所有中小學,在農村學校進行高效課堂改革。這期間也遇到了不少阻力,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如何走出壹條適合農村中學的高效課堂?
4.通過研究,進壹步發揮新的教學管理模式下學生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5.通過研究進壹步探索高效語文課堂的途徑和方法。
6.通過研究,可以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提高和完善,優化師生關系,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二、題目名稱的定義和解釋
(A)專題的定義
《漢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語言文字”。我們這裏說的“語文”主要是指語文學科,“高中語文”是指高中語文的課程,包括課文的教與學、試題的研究、寫作練習、作家作品的研究等等。
“效率”是指教師在現有的課堂時間和資源下,盡力追求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東西並加以利用。“農村中學高效語文課堂探索”是指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結合農村發展的要求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對語文課堂和課外教學進行的有價值的研究和探索。其核心是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用現代對話交流教學組織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進壹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壹定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個體發展奠定基礎。
(2)理論基礎
(1)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xx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和教育”,要“把農業和農村的經濟增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2)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的學習態度”。這就要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3)XX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
(4)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的思想和改革理念。
(5)建構主義認為,人類認知的本質是主體“建構”的過程,即主體以自己的認知結構主動建構知識;人的認知活動總是在壹定的社會環境中完成的,所以建構活動是社會性的,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
(6)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傑羅姆·S·布魯納認為,發現法作為壹種教學方法,無論是教學過程還是教學目標,都更加註重學生的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說,“發現學習”的特點是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積極有效地參與自己的元認知、動機和行為。
三、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措施
(壹)研究目標
摘要:本文以周至中學高效課堂模式——“三步五環”為窗口,調查分析農村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實施情況,總結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難,探索適合農村中學課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索,不斷轉變和升華教學理念,提升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手段,完善學生和教師的評價體系,促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形成互動的語文課堂,建立新型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究轉變。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發展農村教育。
研究的內容。
1.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
農村中學實施高效語文課堂的個案研究。本文研究了我校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對高效課堂開展以來的教學效果、學生評價、教師感受以及社會要求和建議進行了調查分析。探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和方法。總結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困惑和困難。
2.研究新的教學管理模式下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基本策略,探索高效課堂的基本課型和教學模式。
3.研究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對農村中學生創新意識、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影響。
(三)研究過程和方法
研究過程:
1.對象:陜西省周至中學高壹年級全體學生。
2.研究步驟(20xx.4-20xx.12)
(1)準備階段:(20xx.4-20xx.5)深入學習新課改理念,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安排實施項目實施細則。學習《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教育改革文件,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學習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學習合作教育、創新教育、探究學習等現代教育專著。
(2)實施階段:(20xx.5-20xx.6)
a、(20xx.5-20xx.6)調查研究,明確要求。通過研究本人和教研組成員的教學行為、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和走訪縣內其他學校,分析了周至縣課堂教學現狀、社會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具體要求、學生的學習現狀、現有教材和教學方法的弊端以及農村中學的教育資源。
b,(20xx.9-20xx.10)設計案例,具體實現。根據第壹階段調研情況,開展相關教育實踐活動,並在研究實施過程中不斷反思、整改提高。
c、(20xx . 11-20xx . 12)匯總規則,進壹步實現。總結項目壹年來的發展,總結和探索相關的規律和制度,並根據這些規律、制度和模式嘗試進壹步實踐。完成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初步探索並搜索整理相關案例。
(3)總結階段:(20xx . 11-20xx . 12)總結調研資料,統計相關數據,分析綜合,撰寫課題報告。邀請上級領導和專家做最終評估。
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農村學生,研究者也是農村中學教師中的壹員。我校作為我縣農村中學的領導者,肩負著推進農村教育的神聖使命,因此我們自身的行動研究尤為重要。因此,本課題的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具體過程結合文獻、調查分析、案例研究和經驗總結。
2.文獻法。
學習國內外有關語文教學的資料,提高教育教學的理論水平。
3.調查分析方法。
通過對我校高效課堂教學現狀的分析和存在問題的研究,以期發展
農村教育提供了基礎。
4.案例研究法。
圍繞典型個案開展研究,進行綜合調查分析,尋求改進語文課堂教學的途徑和方法。
5.經驗總結法。
註重積累,及時總結,形成規律和方法。
第四,項目結果的期望和呈現
1,刻制課堂教學記錄光盤。
2、撰寫研究心得,並形成研究論文。
3.安排研究期間的教學課件、訪談錄音和問卷調查。
範文2《信息技術考試制度實施與學生信息素養的實踐研究》是河北省教育學會“十壹五”重要研究課題。
本項目周期為兩年(XX年1-XX年2月),分為準備、實施、總結三個階段。由項目負責人、總裁魏、曲建偉、孫文嬌、賈新英、主持,項目準備和立項工作已經完成,項目實施階段現已進入項目收尾部分。自項目立項以來,項目負責人和項目組成員進行了大量的試驗和工作,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壹,研究概述
將信息技術考試與學生信息素養相融合,找到信息技術考試與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最佳結合點,形成新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編寫信息技術考試與信息素養培養相統壹的校本教材,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壹)研究的主要內容
(1)什麽是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與信息素養的關系;
在20世紀80年代,信息素養是壹種綜合能力和素質。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素養的含義在短短幾十年後,已經明顯演變為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壹種素質和品質。
由此可以總結出新信息素養的含義:信息素養是人們對信息的理解、創造和利用的素質和素養。它包括三個基本內容:信息道德、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
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是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目標。信息素養的培養本質上是教會學生學習和再學習的能力,學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高效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學科課程教學是“主食”
學科課程教學是學生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有效途徑。教好信息技術是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主食”。學生應在學習過程中增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儲備,掌握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在課程教學中,應采用“任務驅動”、“專題研究”等教學模式和方法,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學科課程整合為“小菜”
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是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途徑。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不僅可以提高其他學科的學習效率,還可以起到不斷補充和逐步提高信息素養的作用。
3.各種媒體是“調味品”
計算機報紙、雜誌和相關的電視頻道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只要我們正確引導學生利用好這些資源,學生就會受益匪淺。
例如,如果學校為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班級設定讀報時間,學生可以定期學習相關閱讀材料。如果學生在學習計算機神童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it行業成功人士的經驗,制作病毒程序的人的懲罰。
4、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生力軍”
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機結合體。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面的努力。
5.學校教育是“主力軍”
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學校必須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良好環境——加強硬件、軟件和軟件建設。由於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不足,大多數學校只註重硬件建設,忽視軟件和軟件的開發,導致硬件設備成為擺設,信息技術教育成為口號,學科教學成為形式。因此,要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必須加強“三樣東西”的建設,缺壹不可。只有“三者”齊頭並進,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學環境。
6.家庭教育是壹支“地方軍”
現在電腦已經進入大部分家庭,家庭教育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土豪軍”。我們通過“家校”聯合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信息技術的特點要求教師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相關學習理論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處理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在這種教學模式中,課本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灌輸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教學媒體不再是灌輸的工具,而是創造情境、協作學習、討論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任務驅動、主題探究、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創設情境、任務、探究問題的激勵機制、協作學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