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韓愈——有《原道》、《佛骨桌上》、《原性》、《師說》等。還有《雜記》、《得林釋》和《祭十二郎》等諷刺時局的雜文。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錢的驢》《雍家的老鼠》,有《非國語》《甄宓》《時令論》《判斷力論》《天說》《天兌》《永州八記》等哲學著作。其中包括小石塘、西遊記宴、鈷潭、鈷潭西山、袁家可、石渠、石堅、小巖山等。
宋朝:
歐陽修——《醉翁亭記》、《鳴蟬賦》、《秋聲賦》、《給的忠告》、《離別之說》、《靈官引論》。
蘇洵xún——六國、平衡、辨漢奸、管仲、權術等。
蘇軾——詞多,如水貂頭、浣溪沙、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賦》、《後赤壁賦》、《王萍論》、《後後論》、《石鐘山集》等。
蘇轍-《六安季承》84卷,《六安程英趙霽》12卷。
《曾鞏gǒng》——歐陽修《舍人書》、上蔡《學士書》、《李安第二人生序》、《王平夫文集序》。
王安石——遊,傷,復司馬之諫。
韓愈發起了“古文運動”。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蘇軾、蘇洵、蘇轍合稱為蘇三)、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唐朝和宋朝)為了讓大家更好的記住他們有壹句順口溜:韓(韓愈)劉(柳宗元)加上歐陽(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曾()王(王安石)。或者:歐陽修忘了(王安石)他曾經(曾鞏)在朝鮮(韓愈)的壹棵柳樹下吃蘇三餅幹(蘇軾、蘇洵、蘇轍)。或者壹個韓,壹個劉,壹個歐陽,三個蘇同壹個王或者三個蘇(蘇軾、蘇洵、蘇轍)王(王安石)曾()歐陽修。或者說,漢的(歐陽修)的石頭(王安石)的牌坊(曾鞏)。
《小石塘》是柳宗元《柳州八記》中最著名的壹部。
韓愈(768 ~ 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朝鮮吏部。謚號“文”,又名韓文公。他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把駢文打碎,拓展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為“八代文學之衰”,明代視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劉漢”,被譽為“文章大家”、“百代文學宗”。所有作品都收藏在昌黎先生的作品集裏。韓愈也是語言大師。他善於借用前人的話,註重當代口語的提煉,能夠創造出許多新的句子,其中許多至今成為成語,如“落井下石”、“易受責備”、“亂了陣腳”。在思想上,他是中國“正統”觀念的創始人,是尊儒反佛的標誌性人物。
韓愈三歲孤苦伶仃,由哥哥嫂嫂撫養。早年顛沛流離,生活艱難,他有研究世界的誌向。雖然他孤獨又貧窮,但他努力學習。二十歲去長安考進士,第三次沒試。二十五歲後為第壹秀才,三次嘗試學弘詞未果,赴汴州東晉、徐州張劍鋒任幕府。後來,他以四校博士的身份回到北京。36歲後,被任命為帝國的監軍。因為他寫了壹封關於幹旱和饑餓的信,請減少稅收和降級陽山令。憲宗以國大夫身份重返北方,厭倦了給太子的右私生子做官,但未成功。50歲後,他首先從裴度招募武元吉,然後調任刑部侍郎。因諫,佛骨迎,潮州刺史降。遷元州。不久後,他返回朝鮮,在那裏去世,享年57歲。政治上更成功。詩歌力求新穎、豪放、氣勢。
柳宗元柳宗元,字厚,河東(今山西運城市)人,世稱劉合東,長安人。貞元初年進士,官督禦史。順宗時,王當政,他擔任禮部尚書,決心進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失敗,他被貶為永州司馬,調任柳州刺史。他在南方生活了十四年,死於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壹,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光鮮文風,主張散文簡潔流暢。著有《六合東集》四十五卷、《外集》兩卷。
柳宗元壹生留下了600多首詩,他的詩多以抒寫苦悶、悲憤、思鄉、友情為主題,這使他獨樹壹幟。最被世人稱道的,是那些閑適的山水,有著深厚的情懷。柳宗元和唐代另壹位文學家韓愈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他與歐陽修、蘇軾等人被後人稱為“唐宋八大家”。
在遊記和寓言中,柳宗元也為後人留下了優秀的作品。《永州八記》成為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的代表作。這些優美的山水遊記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美景的感受,豐富了反映生活的古典散文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遊記作為壹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成就,被古往今來的人們傳誦,備受推崇。除了寓言詩,柳宗元還寫了許多寓言故事,如《貴州的驢》、《永謀的老鼠》、《臨江的麋鹿》等,也成為古代著名的寓言。“驢技窮”已經成為壹個成語,幾乎人人都知道。有些寓言篇幅很短,卻被千古傳誦,就像他的山水壹樣。
歐陽修歐陽修(1007 ~ 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永叔,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六月壹日醉翁居士,吉安(今江西)永豐人,自稱廬陵人。天盛進士在仁宗時,厭知聖旨,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大臣,兼政事;宗申王朝,動了兵部尚書,並以少師王子為官。卒為文忠。範仲淹不僅是李青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領導者。他也樂得賞罰落後,蘇軾父子、曾鞏、王安石都出了他的門。詩詞散文都是當下最好的。散文因其雄辯、委婉而成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風類似散文,強調氣勢,流暢自然;他的詞深沈優美,繼承了南唐的纏綿之風。與宋祁合編《新唐書》,獨立撰寫《新五代史》。我還喜歡收集金石學,編為《史記集》。有歐陽文忠的公文集。
蘇迅1009—1066
個人簡介
姓名:蘇洵,子明雲,勞權。
出生和死亡日期:1009—1066。
朝代:宋朝
文學時期:宋代文學。
流派:蘇三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論權利與書籍的平衡
生活簡介
北宋散文作家。漢族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為“三蘇”,他們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雲,號勞權。梅州眉山(今四川)人。韓琦推薦他為文安縣書記、省校記賬、主簿。擅長散文,尤以政治理論見長,論述清晰,筆觸蒼勁。還有賈。
據說我直到27歲才好好學習。經過十幾年的閉門苦讀,我在學業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仁宗嘉祐元年(1056),引蘇軾、蘇轍至汴京,召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欣賞他的《權術》、《論衡》、《計策》等作品,認為可以和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當時官員學者爭相講故事,文名因此興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所應試,他卻推說自己有病,不肯回信。嘉祐五年,任省校書郎書記。後與襄城縣令姚合撰《太常禮》。書寫不久,他就去世了,被追授為光祿寺丞。
蘇洵是壹個有政治野心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旨是“說出當下的重要話語”,並“應用於當下”。在壹些重要的議論文中,如《論衡》和《尚書》,他提出了壹套政治革新的思想。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就要“審時度勢”、“擺平局面”。他提倡“尊威”,加強吏治,打破庸懶之氣,激發天下人民的進取精神,振興宋朝。由於蘇洵對社會現實有較好的認識,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以史為鑒,所以他的政論文章雖然難免有壹些迂腐、偏頗的觀點,但他的許多觀點還是切中要害的。
蘇軾,字子瞻,字和中,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學家、畫家、書法家,創作才華多,在詩、詞、文、畫、書等方面都有獨到而卓越的成就。世稱蘇東坡。
蘇軾(1037 ~ 1101),宋代人,人稱“東坡居士”,謚號文忠,享年64歲。南宋時,皇帝高宗贈給壹個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漢族,父親蘇洵第五子,北宋著名文學家、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中進士。授大理為判官,簽書鳳翔府。熙寧二年(1069),父喪制期滿返朝,狀告朝廷為法官。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實施新法,自謀職業,為杭州將軍判刑。遷密州(今山東諸城),遷徐州。元豐二年(1079),卷入烏臺詩案,負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使輔,被置於此州,不得簽書、公文。皇太後哲李宗來朝,復為郎峰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他轉任禮部大夫;任期未滿,除住府外,遷中書,遷翰林學士,知聖旨,知禮部。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後改知潁州、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主政,先後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儋州(今海南儋縣)。惠宗即位,回到北方以求寬恕。鐘健袁(1101)卒於常州(今江蘇),葬於汝州郯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65歲。何、其父蘇洵(1009 ~ 1066)、其弟蘇轍(1039 ~ 112)三人都以文學聞名於世,並稱“三蘇”。與漢末“曹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相同。“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它屬於他的父親蘇洵,那個在聖紫晶提到“二十七,只為了生氣”的“蘇勞權”。蘇洵很晚才發火,但他很努力。晚年的蘇軾回憶起童年隨父求學的經歷,覺得自己深受父親的影響。當然,如果沒有蘇洵的刻苦學習,蘇軾從小就不可能得到壹個好的導師,更不可能“學通經史,那是屬於每天幾千字的事”,更不可能有未來的文學大師。
蘇轍(1039 ~ 1112)北宋散文家。與父親蘇洵、哥哥蘇軾合稱為“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子子有梅州眉山(今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以秀才身份加入蘇軾。不久後,由於失去了母親,他回到了哀悼。嘉佑六年,和蘇軾壹起,做了壹系列的講學。當時因為“乞養”,沒有被任命為官,此後壹直在大明府為官。熙寧三年(1070),他上書宗申,力主新法不變,又上書王安石,激烈批判新法。熙寧五年(1072),入河南為官。元豐二年(1079),其弟蘇軾因寫詩“謗朝廷”被捕入獄。他上書要求用官職為弟弟贖罪,卻不得牽連,被降職,被判雲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執政,被召回為秘書、省校書郎、右秘書,晉升為活郎,並調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第四年(1089),哲宗元佑授權吏部尚書,派往契丹。他也是帝國的繼承人。六年拜尚書右丞,入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在元佑的第八年,哲學家掌管政治,新學派重新掌權。邵聖元年間(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為官,了解汝州、袁州,負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被貶周迅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定居潁川,隱居鄉間,建室名“頤老齋”,自號“迎賓頤老”,以讀書寫字為業,靜坐冥想。死後在明太祖廟中攻讀學士,決定葬之。
王安石(1021-1086),本名,字半山,號獾郎,名靖國公,世稱王,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他出生在壹個小官宦家庭。父益,字失,是臨江軍判官,壹生擔任數州縣官。安石不太愛讀書,記憶力強,受過良好的教育。李青二年(1042),位列楊堅進士榜第四名,先後任淮南知府、鄞縣知府、知府、常州知府、條甸江東獄官。治平四年(1067),宗申初即位,詔安從江寧府學,被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升任參政。從熙寧三年開始,他兩次擔任改革家,推行新法。Xi寧九年罷市後隱居,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謚號。列寧稱贊他是“中國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曾鞏(1019—1083),南豐(今江西)人。被世人稱為“南風先生”,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宋嘉佑第二年成為秀才(1057)。小時候,曾鞏和他的哥哥曾燁壹起努力學習,從小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弟弟曾昭在《亡兄之行》中稱他“生而機警,不似少年”,記憶力超群,“讀幾萬字,脫口而出”。嘉祐二年(1057),39歲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司法軍,從此走上仕途。次年,馮召回北京,編輯校勘史館書籍,移館校勘,廣納校勘人才。熙寧二年(1069),任齊、項、洪、傅、明、博總督,頗有名氣。元豐三年(1080),遷滄州,過京師,宗申召見時,提出經濟是理財的關鍵,頗得宗申賞識,留三班侍奉。元豐四年,宗申因擅長史學,委派史館編纂《五代史綱》,未果。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病逝於江寧府。經營佛教時,奉行“文定”。曾鞏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並不出色,但他更大的貢獻在於他的學術思想和文學生涯。
總結
唐代貞元、元和時期,劉漢的崛起掀起了古文運動,使唐代散文發展到頂峰。壹時間古文作家群起而攻之,形成了“人人咳嗽吐沫,萬物成珠”的高潮局面。宋代以歐陽修為主,推薦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蘇軾對他所創造的壹代文風的繼承和發展最為輝煌。
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蘇三等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他們掀起了古文革新的浪潮,把古文歷史的水面翻了個底朝天,讓散文發展的舊面貌煥然壹新。——唐代貞元、元和時期,劉漢的崛起和古文運動的復興,使唐代散文興盛,壹時間古文作家群起而攻之,形成了“人人咳吐,萬物成珠”的高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