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思考,善用,知信行統壹”是指在學會思考,善用之後,在已知的東西和我們的信念的基礎上,把壹切變成行動。要把知識裝進腦子裏,認真反復學習,不要停留在表面,不要滿足於皮相,要把學到的知識深化為行動。
知行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重要哲學命題。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出了“學而知之”的思想,倡導學與思並重的認知理論。
南宋朱認為“論序以知為先;論重要性,行為為重,強調“先知後覺”的理論。王陽明反對朱的知行分離思想,提出了“知行合壹”的主張,認為“知者始行其所知,行者成就其所知”,也就是說,知行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
知、信、行的含義:知、信、行是三位壹體的概念,是壹種行為模式,它把人類行為的變化分為三個連續的過程,即知-信-行。
知識
1.壹般來說,知識越深,實現的傾向越強。知識是行動的基礎,力量的源泉。對於接受者來說,學習不僅是壹種顯性行為,也是壹種包括思維活動在內的隱性行為。學習改變落後的觀念包括去除過去所學的舊觀念的影響,重新學習,也叫解凍和再凍結。總之,通過學習去舊換新並不容易。
2.人們普遍對現實持積極態度,對知識進行獨立思考,逐漸形成信念。當知識成為信仰,人就能支配自己的行動。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信念的改變是知識、信念和行為中的壹把鑰匙。信仰是人們對自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原則和理想的信念。它深刻而穩定,通常與感情和意誌融為壹體,主導人們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