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我用受傷的手掌設計了教案。

我用受傷的手掌設計了教案。

導語:《我用剩下的手掌》這首詩表達了我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懷和真摯熱愛。以下是這篇課文的教案設計,歡迎參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的情感線索,動情地背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意的語言,深度體驗千變萬化的抒情風格。

2.理解詩歌對比的應用及其表達效果,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道德教育目標

體驗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懷和真摯熱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情感閱讀,把握全詩的情感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2.了解詩人的情感,對比的運用及其在詩中藝術形象的表達效果。

教學過程

自主預覽

首先,引導設計

同學們,提起戴望舒,我們自然會想到壹個徘徊在落寞雨巷的女孩,撐著油紙傘,是“壹個結著丁香般哀怨的女孩”。然而盧溝橋頭的槍炮聲點燃了國殤,以詩人之名死在雨巷的戴望舒也收起了雨巷的油紙傘,要求在牢裏砌壹堵墻。今天,我們將走進《我用斷掌》這首詩,這首詩是侵略者鐵窗後的詩人獻給祖國的。

二、數據讀取(投影)

戴望舒(1905 ~ 1950),原名戴夢狗。浙江省杭州縣。1923秋人大學中文系。1925,加入* * *共青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合作創辦壹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後改名為水墨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加入左盟。1932自費赴法國,就讀於裏昂中文大學。壹年後,我去巴黎大學聽講座,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人的影響。1935回國。次年,《新詩》月刊創刊。65438年至0938年在香港居住,曾任《星報》、《星座》副刊和詩歌刊物《頂點》主編。他還編輯了《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的副刊。同時組織文學會香港分會,並擔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後,被捕入獄,受傷致殘,顯示了高尚的民族氣節。1949回大陸在國際信息局法語科做翻譯。1950死於哮喘。詩集有《我的記憶》、《王叔草》、《王叔詩》、《災年》。他早年寫的是自己孤獨的心情,充滿了悲傷。受西方象征主義的影響,他的圖像朦朧而含蓄。後期的詩歌表現出熱愛祖國、痛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我用壹只破損的手掌”寫於1942?3月3日,是侵略者鐵窗後詩人獻給祖國的壹首歌。

第三,掌握以下單詞。

金(zhàng)紫棗(xing zh m o)濱蒿(Péng hāo)

形容人長得又瘦又醜。

蠕蟲(lóu yī:)“蠕蟲和螞蟻用來表示微小的生物,形容力量弱小或地位低下的人。

閱讀教學

提示:這首詩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讀起來有壹種壓抑的音樂感,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詩人的感情。註意閱讀中的停頓和重音。

我/用我受傷的手掌在那邊做,我浸在南海的苦水裏/沒有漁船...

探索/這片廣袤的土地:看不見的手掌/橫掃無限山川,

這個角落/已化為灰燼,手指/沾著血和灰,手掌/沾著黑暗,

那個角落/只是血和泥;只有遼遠的壹角還完好無損。

這個湖/應該是我的故鄉,溫暖,明亮,堅定/充滿了春天。

(春天,堤上開滿了花,在上面,我/用我破損的手掌/撫摸。

嫩柳枝斷了/有壹種奇怪的香味)像戀人柔軟的頭發,嬰兒手中的乳汁,

我觸摸了清涼的水和藻類;我把我所有的力量/運氣都放在我的手掌上。

長白山的雪峰冰冷刺骨。貼上去,送去愛和所有的希望,

黃河裏的水裝滿了沙子/從妳的指縫間滑落;?因為只有那裏/太陽,是春天,

江南稻田,妳的原/新生草?將/放逐陰郁,帶來蘇生,

是如此的薄,如此的軟...現在/只有茵陳蒿;因為只有在那裏/我們不像動物壹樣生活,

嶺南的荔枝花/雕零寂寞?像螞蟻壹樣死去...那裏,永恒/中國。

精彩欣賞

(1)詩中兩種不同的語氣給讀者強烈的刺激。請畫出文中起標記作用的修飾語,並實現其表達效果。

積極、溫暖的詞語如:新、遠、暖、亮、實、勁、永恒...

消極、冷色調的詞語,如:受損、寒冷、刺骨、孤獨、憔悴、黑暗...

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深深的愛恨情仇。

(2)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但讀起來並不復雜。為什麽?

全詩在想象中展開,詩人的手掌在想象中輕撫著廣袤的大地。先是占領區的家鄉,然後從祖國的北部到最南部,最後留在解放區。總結祖國上的每壹處特色風景,作者都突出了手掌的觸覺功能(以及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功能),如“涼”、“冷”、“滑出”、“細”、“軟”、“蘸”。這樣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貫穿了“掌中之感”這條線索,讀起來並不復雜。

此外,靈活的押韻方法既體現了現代詩歌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具有了相對協調的節奏。

整體感知

(1)詩歌在內容上可以分為兩部分。每個部分是如何表達詩人的感情的?

第壹部分表現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雖然手掌已經破損,但仍要去探索祖國的“遼闊土地”,只觸摸到“鮮血和灰燼”,從而感受到祖國籠罩在苦難的黑暗之中。

第二部,詩人的手終於摸到了“遠方的角落”,也就是“依然完好”,沒有被侵略者蹂躪的解放區。詩人對這片象征著“永恒中國”的土地給予了深深的贊美。

延伸延伸

(1)詩的兩部分寫法不同。試做壹個簡要的分析。

描寫淪陷區,從實際出發,用有特色的小畫聯系起來;描寫解放區,以寫意為主,用愛和柔情去觸摸,並加入壹系列親切溫暖氣氛的比喻,突出溫暖明亮的色彩。

(2)體驗詩人用“破損的手掌”在祖國大地上“摸索”時的感受,談談詩人內心的跌宕起伏。

詩人起初悲憤交加,轉而熱切期待,寄希望於解放區的民族復興。前半段消極冷淡的基調與後半段積極熱烈的基調形成明顯的對比,使作者的情感傾向更加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