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朦朧詩為什麽叫“朦朧詩”?

朦朧詩為什麽叫“朦朧詩”?

朦朧詩自古有之,最著名的大概是李賀和李商隱。20世紀20年代留法歸來的李金發,第壹次以中國現代朦朧詩震驚文壇。他的第壹首詩《棄婦》在《Threads》雜誌上發表後,人們議論紛紛。他的詩集《食客》和《糟糕的歲月》以及《快樂之歌》出版後,引來了絕大多數人的反對、譏諷和批評。“晦澀”、“邏輯混亂”、“語無倫次”、“故弄玄虛”幾乎成了詩壇的壹致評價。“詩人的墮落”、“詩歌的渣滓”、“反動詩人”、“文字遊戲”也是層出不窮。不管願不願意,“詩人怪物”的帽子永遠牢牢地戴在了李金發的頭上。也許是李金發承受的壓力太大了,或者她只是照搬和移植了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流派,這就枯竭了“怪詩”的詩歌源泉。不管怎樣,沒過多久,李金發就像曇花壹現,永遠從詩壇上消失了。然而,李金發的影響力從未消失。30年代的“現代詩”、40年代的“九葉詩派”和50年代的臺灣省詩壇都有或多或少的呼應。80年代的“朦朧詩”更是大名鼎鼎。

以“朦朧詩”命名,最直接的原因是普通人讀不懂,覺得詩的內容和含義如雲煙霧中,看似難以捉摸,其實並不確定;另外我覺得是“標新立異”,用詞和技巧都很奇怪,很難壹下子接受。中國人的文化積澱造就了傳統的欣賞習慣和思維模式。壹旦與此相悖,他們就會焦慮。用靜心、耐心、專註、細心,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並試圖破解,而是訴諸申斥和排斥,批判,大獲全勝。這種“精神勝利法”導致了自滿,缺乏“拿來主義”的胸懷和魄力。怎樣才能從國外吸取有益的營養,不斷開拓進取,不斷創新?

中國現代朦朧詩可以說是直接吸洋奶長大的,營養成分非常復雜。簡單地把朦朧詩歸為某壹流派,無異於橡皮柱和鼓樂器;但是妳分不清主次,難免會覺得自己是個瞎子。

首先,朦朧詩的創作方法主要是象征主義,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很大不同。象征主義是靠“意象”而不是簡單的意象(具象)和比喻意象來建構詩歌的。既然是形象,就比字面意思更廣更深。例如,“黎明時分,我們爬上了長城。”這就是現實主義。長城是真實的,在這裏而不是在那裏。“大如黃河,強如長城”是比喻,“長城”在這裏也成了比喻。以“長城”為堅實、挺拔的比喻。這些都是壹般詩歌中常見的。“長城不倒”,顯然,這裏的“長城”不是真實的指稱或比喻,而是民族精神、民族氣節等的象征。

在閱讀晦澀的詩歌時,我們不應該停留在詞語的表面意義上,而應該明確它的象征意義。

這樣,朦朧詩就必須通過“暗示”來傳達它的真實信息。詩人的外部話語“暗示”著讀者。讀者首先要明確這是壹個暗示,首先接受暗示,第三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理解來深入理解。這與傳統的被動閱讀和被動接受有很大不同。另外,它的“暗示”的含義是模棱兩可的,不像字面意思那樣單壹固定,需要煞費苦心地琢磨。所以,沒有耐心的讀者罵“什麽爛詩,無病呻吟”,就會被束之高閣,當然也就失去了學習和收獲的樂趣。

其次,“通感”(又稱“感官錯位”)是朦朧詩的基本表現手段之壹,也是對傳統的反叛和突破。視覺只能看到什麽,聽覺只能聽到什麽,嗅覺只能聞到什麽...這似乎很自然。壹旦妳聽到顏色,聞到聲音...這不是很棒嗎?朦朧詩打破了感官功能的界限,壹切暢通無阻。“陌生”、“邏輯混亂”、“語無倫次”、“結構失控”、“充滿文字”的指責,與通感有很大關系。

再次,朦朧詩不太講究“結構嚴謹”,常用“斷跳”,即上下句不連貫,跳躍幅度很大。壹般的詩歌也用跳躍,但往往只是在同壹個空間和場景裏。比如“太陽高照,河山妖嬈,田野青蔥,羊群跳躍”,是在同壹個視野和場景下,由高到低,由遠到近的跳躍。朦朧詩不是這樣。它以三維形狀從壹個平面跳到另壹個平面。雖然有內在聯系,但表面上看起來毫不相幹。“邏輯混亂”和“語無倫次”也與大跳有關。

掌握了這些,就很容易解讀癡情了。

詩人從壹開始就用“王夫石”這個象征性的意象來暗示作者與“臺階”(進步)、“綠色”(復活)的情緣,到了癡迷的地步。“白雲蒼狗”是成語,天上的雲變化:白、灰、紅、黃;形狀壹會兒是馬,壹會兒是山,壹會兒是狗,表示閱歷豐富。這句話是作者的自嘲,意思是他歷經滄桑,覺得自己很理性,很足智多謀,卻逃不過丘比特之箭的射中。其實他還是“嫩”的。有壹絲魯迅的“靈臺無計可逃神箭”。“精神錯亂”是“病態”,但也是壹種珍貴的快樂體驗。多才多藝、身材勻稱的人不會染上這種“病”,得了這種“病”的人也會像孩子壹樣天真單純。“童年”和“微笑”都拖出來了,童心還在,很容易談戀愛。

“癡情”的人對時間是非常敏感的,必然會深刻體會到日子如年。“壹天十二點多?”!”這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嘆。壹個“傻逼”當然要胡思亂想,折磨自己,比如“在泥雪中做夢”。無論如何,我希望對方明確,這是‘傻逼’最迫切的願望,也是治療‘傻逼’的靈丹妙藥。”敲清風明月”暗示妳要默默要求對方不要讓自己吃虧,好好回復。這和徐誌摩的“徽,答應我壹個未來!"

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來這個男人太執著了,太投入了,太可悲了。

有時候會有眼淚。註意,這是“淚之語”,不是“淚之雨”。詩人有意把視覺和聽覺揉搓在壹起,邊哭邊喃喃自語,頗為寫實。

《癡情》最後壹段不朦朧,但也不需要朦朧。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堵在天河兩岸。他們互相凝視,等待七夕的相遇。這是迷戀的終結。在古代,壹個名叫微生的年輕人按照約定在藍橋下等待他的愛人。愛人沒來,河水卻暴漲。微生緊緊抓住橋墩的柱子不肯離開,害怕失去和愛人見面的機會(估計這次約會是費盡心機才爭取到的),最後她被淹死了。這種“妄想”也是壹種極端的妄想。這也是壹個結局。不管他們是否結婚,詩人對自己的癡情並不後悔。喋喋不休的表白,逢場作戲,不配踏入“癡情”的行列“沈默是金,真愛是金”,這是感情世界的真理。

我不羞於冒昧地公開我的觀點。不知詩聖是否在暗笑?拋磚引玉,增進交流真誠,歡迎學習。

依戀:迷戀

“王夫之”下臺

綠色。

白雲蒼狗還不成熟。

當風箏從花叢中被拉出來的時候。

酒窩

壹天不止。

十二點?!

泥,雪和夢敲門

不要交朋友

有時

接連流淚...

在河邊相視

藍橋下破碎的靈魂

我有顆長長的心-

沈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