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大家說說“田文”!非常感謝!

大家說說“田文”!非常感謝!

田文賞析

《田文》是屈原的代表作,373句,1560字,多為四言,包括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在中外各種文學作品中,《田文》是壹首非常獨特的詩。這是因為這部作品是壹種前所未有的文學形式。從頭到尾,完全由提問組成。作者壹口氣問了173個關於天、地、自然、社會、歷史、人生的問題,通過提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價值取向,合情合理。因此,清代學者劉憲庭在《離騷經註》中稱贊其為“千古奇作”。

關於田文這個稱號的含義,大多數人贊同王逸的觀點,認為是問天,既然佛不能問,就叫吧。古人認為天是萬物的總稱,是萬物的主宰。所以問天就是問自然,問社會,問萬物。

也許,天問也可以指的是天問,天問創造了萬物,懷疑自己創造了什麽,所以屈原代表天問。其實大自然雖然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但也沒什麽不好。錯的是思考的人。換句話說,真正產生懷疑的是屈原本人,是屈原對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提出了質疑、懷疑和責任。顯然,這是壹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追問。關鍵在於,屈原不只是提出問題,尋求答案,而是從根本上詰問、懷疑、否定原命題。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能像柳宗元的《天對》那樣簡單地回答屈原在田文提出的問題。

從文章的形式來看,《田文》的主體結構是提問,它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在中國民間詩歌中對話、提問、考識、鬥智的基礎上形成的。眾所周知,中國大量的民間歌舞,如北方的“牛郎”和南方的“劉姐姐”,經常用問答的方式傳播知識,傳遞感情。有些民謠,比如《花歌行》《問根生》,幾乎從頭到尾都是在問答。

布依族民歌《盤葛花》通常以四季和十二月為序。青年男女用花表達感情,內容以花為中心。他們互相詢問種花的過程和經驗,涉及到生產生活的各種知識。流行於貴州惠水。貴州望謨流行借花設問或對花比花的苗族民歌。

《問根》是流傳於貴州銅仁的壹首土家族巫師在儺壇和祭祀儀式上演唱的宗教歌曲。表演的形式是巫師問答,合唱。內容涉及伏羲、五嶽、六十甲子、花十二月、儺爺、儺娘的起源,發誓許願的根本內容,以及各種神靈、器皿、服飾、道具、制作工藝、生活知識、歷史典故等,都是相互探究的主題。顯然,出身於巴人(土家族後裔)巫師的屈原對此應該很熟悉。

至於屈原寫《田文》的靈感和原因,王逸在《楚·張慈》壹句中有生動的描述:“屈原被貶,憂國憂民;徜徉山林,體驗大地;浩浩,仰頭嘆息。見楚有先王廟、先王祠堂,畫天地、山川、神靈、氣魄、古聖聖賢聖物,累得四處流蕩,歇息,仰視圖畫,因書墻而發問,以泄心頭之氣,解心頭之憂。”所以屈原“因書之墻而問他”,這就成了田文。

或“雙弓”、“背弓”、“背點”,原指日暈、日冕、日珥的形狀,引申為奇怪的形狀。《魯春秋·悟性》:“其日滿鬥蝕,雙弓暈。”高對說:“在太陽周圍,加倍和昏厥都是危險的事情。兩邊都是壹倍,在地板上,反過來。”中國對日冕的觀察已經在公元前14世紀的甲骨文中發現。

有意思的是,王逸說屈原“見了先王的廟和先王的祠堂”,暗指屈原不知道楚國有廟,裏面有壁畫。顯然,如果屈原真的出自楚國貴族家庭,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這就從另壹個側面進壹步證明了作者的觀點,即屈原其實是壹個出生在楚國的巴人,只有這樣他才會被楚國的寺廟壁畫內容所震撼,才會產生壹系列的問題,從而寫出了千古奇人“田文”。

那麽,楚國的寺廟裏真的有壁畫嗎?答案是肯定的。人類繪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萬年前。我們有理由相信,所有能畫出圖案的材料在壹開始都被嘗試過,也因此形成了種類繁多的繪畫。比如人物畫、古裝畫、陶藝畫、木板畫、石畫、金屬畫、皮畫、絲綢畫、紙畫(屏幕尺寸相對較小),還有巖畫、地畫、壁畫(屏幕尺寸相對較大)。

壹般來說,古畫的內容是出於宗教或巫術的目的,是為了描述歷史,是為了傳播知識。比如中國有壹種古老的畬族歌舞,叫功德舞,也叫祭祖舞。每年農歷正月初八祭祖,每三年舉行壹次大家庭祭祖儀式,喪禮由長輩主持。老師(巫師)和祖先(葬禮儀式中的八個人)被邀請在祖先畫像前唱祭祀歌曲和跳舞來展示祖先的功績,然後大家跳舞。祖先畫像,也稱祖畫,通常是長卷,繪畫內容是本民族起源和遷徙的傳說。

中國的巖畫分布很廣,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內蒙古的陰山巖畫,寧夏的桌山巖畫和賀蘭山巖畫,江蘇連雲港的將軍崖巖畫,還有西北(新疆、甘肅、青海),西南(西藏、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和臺灣省、福建的巖畫。此外,牡丹江還有巖畫。有些奇怪的是,在中原地區(包括河北省、河南省、陜西省、山西省、山東省、安徽省、湖北省)的太行山、呂梁山、秦嶺、熊耳山、伏牛山、泰山、大巴山、京山、大別山等山脈很少有巖畫(吉林、遼寧、湖南、江西),原因可能是這裏的人們很早就發展了地畫、壁畫等藝術形式,所以沒有必要在巖壁上作畫。

在中國,地畫和壁畫(包括墻壁和天花板)是兩種相當古老的繪畫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以前的時期(通常稱為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山水畫最早發現於1982+00年,考古學家在甘肅秦安王瑩大地灣文化遺址發掘過程中,發現了壹幅用碳黑顏料繪制的山水畫,畫在壹座房屋的居住面上方。畫面範圍為東西1.2米,南北1.1米,圖案為舞者與和聲。在陜西綏德小官道龍山文化遺址(距今4000多年前),在壹座半地穴式房屋的後屋中央部位的地面上,也發現了壹幅黑紅色的裝飾畫。現存的橢圓形人物裝飾,東西寬1.3米,南北長1.5米。此外,我們的祖先還創造了地面雕塑畫,用貝殼或石頭來雕刻動物、人物或星座。如河南濮陽西水坡著名仰韶文化遺址的墓葬中(距今6000多年),出土了龍虎畫、虎背鹿畫、龍頭蜘蛛畫、人騎龍背等,也可歸為地畫。

中國壁畫最早見於5000多年前的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出土的墻體殘片表面繪有幾何圖案,是赭紅色和黃色、白色的三角形圖案。可惜的是,由於中國的古建築絕大多數是土木結構,很難經久不衰;所以隨著古建築的倒塌,樓內的壁畫也隨之消失,不留痕跡。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古人從未在寺廟和墓葬中廣泛繪制壁畫。

丁巖在《鑒》序中指出:“妳怎麽知道它的墻?”墻上有畫,但漢朝還在。漢魯寺石壁上有聖賢畫像,文翁《禮堂圖》。無量山祠堂裏有隱藏的戲文、禱文和夏傑的畫像。“其實古代壁畫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漢書·霍光傳》提到周公成王,《漢成帝紀》記載:“元帝生於太子宮觀畫堂。"英紹註:"畫堂畫九子九女。“《漢書》說:“乘車時,會坐在畫屏上,畫壹個妲己的醉夜。“《文選》載王延壽《陸靈光電賦》雲:“畫之世界,群之異變,奇雜事,山神海靈。寫出它的形狀,並相信它。"

《太平廣記》(卷210)引用《太子年註》:“秦代宗室強者,當秦皇帝,本國入之。口含墨汁,噴墻成龍獸。以指歷,如繩界。在方圓易手,壹切規則。方寸有五嶽四讀,國有備。我擅長畫龍鳳,卻害怕飛走。”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壹位著名畫家畫壁畫的記錄。

有必要指出,《田文》和《山海經》的內容有許多相似之處。《山海經》是由禹時代的藏山五經、夏朝的域外四經、商朝的大荒四經和周朝的家內五經匯編而成。相傳《山海經》原本是有圖的,如果是真的,那麽《山海經》可能是在上述歷史朝代(常見)的寺廟墻壁上繪制的

關於屈原寫長詩《田文》的時間沒有記載。從作品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來看,創作《離騷》、《九歌》、《招魂》之後。這是因為《田文》既不像《離騷》那樣口若懸河,也不像《九歌》那樣致力於天道和娛樂,而是提出了天意和人事的問題。顯然,當詩人具備了九聞所傳達的精神和悟性,是不可能寫出《離騷》《九歌》這樣的作品的。

同理,《田文》是作者人生發生重大轉折時的壹大疑點,而《九章》中的文章大多是作者遭受人生重大打擊後的情感記錄,所以《田文》只能在《九章》之前。

屈原成為的左圖和大夫,是在在位或在世的時候,屈原遭受了個人流放的巨大打擊,這發生在楚襄王新到和秦在去世之間。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在被囚於秦國期間,直到他的客人死於秦國,屈原與王、淩在如何對待的問題上存在著尖銳的分歧。屈原在主持了楚懷王的招魂儀式後,又壹次帶著悲痛和懷疑的復雜心情走進了楚國的廟宇。面對廟裏的壁畫,結合自己親身經歷所見證的社會現實,他終於開始對命運產生懷疑和質疑,對自己所接受的知識體系產生了懷疑和困惑。於是,他壹發不可收拾,滿腹疑團湧出,從而壹氣呵成地寫出了千古名篇《天九》。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寫道:“殷聞之大怒,令上官大夫短屈於襄王,襄王怒而走。”那麽,到底是什麽讓陰“聞其然”,又會“怒不可遏”呢?項王為什麽要流放屈原?總的來說,屈原與清襄王、淩雖有政治上的分歧,但屈原對他們的權力並不構成威脅,也沒有必要將屈原驅逐出外國首都,流放荒野。

有鑒於此,我們有理由認為,使陰“聞之”的不是別人,而是《》這首詩。子蘭讀屈原的《田文》時,對他的不敬之言大怒,於是指示上官等大夫,在王面前進壹步囚禁屈原,並敦促王流放屈原。原因很簡單。懷疑天命,質疑天的絕對權威,指責歷代昏君,都可以引申為懷疑和質疑清襄王,這是清襄王絕對不能容忍的。

田文的內容、結構和層次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壹部分是關於自然結構的提問,從“說上古之初”這句話到“顏屋謝玉”,* * * 112句,69個問題。首先問了關於宇宙起源、天體結構和日月星辰運行的問題(44句,27題),然後問了關於地球結構、防洪和十日拍的問題(68句,42題)。

第二部分是關於社會史的提問,從“余的貢獻”到“其死無賞”,244句,96個問題。先問余的婚姻,又問了壹系列關於夏朝歷史的問題(64句,22題)。然後我問了壹系列關於商代歷史的問題(76句,29題),然後我又問了壹系列關於周朝直到春秋戰國的歷史的問題(104句,45題)。

第三部分是結語,從《暮光之城雷電》到《忠義功名》,17句8題。內容主要是聯系自己的經歷,闡述屈原的個人感受。

需要說明的是,從目前版本的《田文》來看,同壹歷史事件或同壹人物的故事往往出現在詩的不同段落中,這說明在《田文》的長期流傳中,可能會出現錯誤,也可能會丟失壹些文字。為了便於有興趣的讀者深入理解這個問題,作者特意在文末附加了《田文》(修訂版)的調整順序,以供比較參考。

通過這些問題,我們不僅可以知道屈原在思考什麽樣的問題。而且還能了解他思考的深度到了什麽程度?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困難,更偉大,所以更需要智慧。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非常發達和先進。比如中國的人們最早開始使用火,最早發明養蠶繅絲技術,最早發現磁現象,最早進行大規模的地理考察活動,等等。其中,周代以前(包括周初)古籍記載的重大科技成果主要有《尚書·堯典》的天文歷法物候、《尚書·龔宇》的經濟地理、《尚書·洪範》的物質結構五行學說、《山海經》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產品地理、《周易》的數學符號學等。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學術界非常活躍,百家爭鳴,提出了自己的新學說。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有老子提出的宇宙物質起源(無中生有),墨子進行的光學(針孔成像原理)和力學研究,以及《莊子天下》中記載的各種理論(涉及物質的微觀結構和宏觀結構以及其他許多數學和邏輯思辨的話題,如原子論、相對論、運動論、多維空間論等。),但遺憾的是各派學者。《紀尼子》中記載的氣候經濟學(根據12年木星繞太陽運行軌道引起的降雨周期性變化,提前準備相應的經貿活動),以及《平面幾何》、《測量學》、《列子唐雯》等關於天地構造、宇宙和遙遠外國的文章(危言聳聽),等等。

相比之下,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其他學者相比,屈原在田文提出的自然科學問題具有許多新的內容和特點。其中壹些思想甚至在今天仍然有實用價值。

1,提出信息傳遞的問題:“上古之初,誰傳之?”沒有人類的時候,天地形成的信息是如何傳遞的?這個問題到今天還是沒有很好的解決。

2.提出認識論的問題:“上和下都是不成形的,為什麽要檢驗它們?”?人類的思維是壹種基於符號系統的思維,符號只能描述具體有形的東西,而難以描述無形的東西,這是人類理解宇宙起源的壹大障礙。

3.關於九天,王逸在《楚辭》篇章中解釋為:“九天,東方之天闊,東南之天晴,南方之天紅,西南之天朱天,西方之天滿,西北之天靜,北方之天玄,東北之天多變,中央之天君天。”但是,這種解釋並不符合屈原所說的。

事實上,我國古代人很久以前就有九層天的觀念,但在《田文》壹書中出現的第壹句話是“圓是九次,這是管理它的最好方法”和“當它是九天時,將妳的家人置於和平之中”。這涉及到宇宙的空間深度和天空中物體之間的距離。從視覺和直觀的角度來看,九級雲雷離地球最近(中國古代常把氣象學歸為天文現象),然後是月球,再後是內行星(水星和金星,可以先於太陽出現形成淩日現象,說明它們離太陽更近),太陽和外行星(火星)。

需要註意的是,中國古代天文學非常發達。七八千年前,可以根據四星(堯典四星)判斷四季。四千年前,木星被確定繞太陽運行12年。最早的日食記錄、太陽黑子記錄、哈雷彗星記錄、最早的星表(戰國時甘德和石神編)都出現在中國。

關於田文涉及的地理知識和地理範圍,也有很多值得註意的內容。第壹,“東西南北,哪個多?南北是橢圓,它的導數幾何是什麽?”這涉及到地球赤道直徑的長度和地球兩極直徑的長度,以及地球的曲率,說明當時人們有地球是球體的觀念。第二,“日安?”?燭龍的照片是什麽?“這其實描述的是極地(我國的北極)半年沒有陽光的現象。第三,“冬天為什麽暖和?什麽是夏寒?“這可能是中國古代南半球最早的記錄。

有意思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只有屈原的作品中有許多與《山海經》相似的內容,如燭龍的故事、蛇吞大象的故事等。這可能說明,自從王子超帶著石舟的經典去了楚國,只有楚國的大臣才有機會閱讀《山海經》。

田文所涉及的歷史內容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這個問題上,許多學者贊同郭沫若的觀點,即凡是在田文出現的,都可以被認為是先秦時期的真實信息。

姜亮夫認為所論夏史20余篇,商史12篇,周史89篇,尤以棲霞早期為甚。因為楚是夏的後裔,夏從西北開始,後來分成兩個分支,壹個沿黃河以東,就是今天的安、鄭州,也就是周;另壹條沿漢水南下,為楚。屈原故裏,即故鄉在昆侖;楚辭古書《三墳五經八索九丘》失傳後,北儒記載的歷史成為正統。

這種說法未必沒有道理。可以補充的是,楚是夏的後裔。槍死後化為熊,於治水時也化為熊。楚的先民多以“熊”為名,表示都是以熊為圖騰的民族部落,起源於黃帝部落聯盟中的熊族。需要註意的是,原本屬於周王室收藏的所謂楚經《三祖墳》,是公元前516年由帶到楚國的,所以北方學者根本沒有機會讀到。此外,姜亮夫不知道田文歷史朝代統計的依據和標準。

當然,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屈原沒有提出的歷史問題是什麽意思?比如《九問》裏的顏地、黃帝、太昊、少昊、顓頊的故事就沒有問題。顯然,這說明屈原對歷史問題是有選擇和取舍的。其中太昊是九歌的主神,顓頊是楚人的祖先。出於尊重,屈原不應該質疑他們。因為少昊是巴人的祖先,而屈原來自巴人家庭,所以不問少昊問題是可以理解的。

問題是,為什麽屈原對炎帝和黃帝的事跡只字不提?這就有些令人費解了。這是因為屈原曾探詢過人類的起源:“女媧有身,是誰造的?”他還講了先夏時期的堯、舜、齊、巨蝶、後稷、彭祖的故事,也提到了昆侖山,但沒有提到、黃帝,也沒有提到屈原其他著作中的、黃帝(提到了軒轅、太昊、,但不是屈原的作品,是漢人寫的)。也許屈原認可的歷史是取自《尚書》,是從堯舜開始的。

我們知道,屈原關註歷史問題的核心問題在於“皇帝命,何以止之?”接受世界的禮物,然後換掉它?“意思是,既然上帝給了壹個國王統治世界的權力,為什麽還要讓別人來代替他呢?這個問題的潛臺詞是,楚王受命管理楚國這片土地已經很多年了。是不是現在皇帝想讓別人(秦國)代替楚王?

所以在《田文》的結尾,屈原絕望地說:“如果嚴,皇帝要什麽?”!“這意味著楚國的河流每況愈下。我還能向天堂要求什麽?也就是說,屈原對祭祀巫術保護楚國的作用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

有鑒於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楚王兄弟青香讀了田文之後如此憤怒,壹定要把屈原流放到江南了。這是因為,作為楚國的首席祭司(相當於西方的大主教),如果他的宗教信仰發生動搖,顯然會嚴重威脅到楚襄王的主權,因此他不能再在擔任醫生。

由此看來,在巫術十分強大的楚國,最早意識到巫術救不了楚國的不是別人,而是身為巫師並長期擔任楚國主祭的屈原。在這種情況下,屈原寫《田文》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發泄個人的疑慮,而是為了教育楚國的君臣“悔過自新”,放棄單純依靠巫術的心理,改變任人唯親的現象,走上政治革新和政治改革的強國之路。

不幸的是,屈原的好意沒有被楚國的官員和大臣們所理解。相反,因為他的信念,他遭受了更殘酷的打擊。屈原被徹底剝奪了參政的權利和機會,被迫長期離開京城,從此走上了徘徊於袁、項之間的悲慘道路。

註:本文是對屈原詩歌的壹段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