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曲魯閣、伏閣、桂、潘草、草、桂、霍。
這些詩大多收錄在樂府詩中,可信度不高。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年),姓孔,名,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祖籍李益(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提倡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創始人。
道德思想
孔子構建了壹個完整的“德與德”的思想體系:他在個體層面上倡導“仁與禮”的德性與美德。[30]?德道思想體系以性善論(“壹陰壹陽謂之道,順之者亦善,成者亦人”)為基礎,以建立人極(“三極之道”)為目的,與人性、天道、地道會通,中庸適時成為壹套完整的方法論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學體現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禮學體現的是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義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適用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政府,而秩序和制度社會是建立文明人類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晚年的最高理想叫做“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裏,世界上的人彼此相愛,愛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僅僅是家人,還有父母和孩子。孩子可以得到溫暖和關懷,孤獨的人和殘疾人可以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壹個滿意的家。沒有詐騙,沒有小偷,沒有路要接,晚上沒有門要關,大家坦誠相待,人才選拔,大道之行也是壹種公共服務。
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禮”和“仁”。在治國方略中,他主張“以德治國”,以德治國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被稱為“德治”或“禮治”。這種策略把道德和禮貌應用到人民身上,收緊等級制度,把貴族和平民完全分為被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打破了原來貴族和平民的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時期有著深厚宗法禮制傳統的魯。此時,周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之間爭鬥不斷,造成了“喪王、廢禮義、失政權、家絕天下”的社會現實。“無君無臣無父無子”成為那個時代的特征。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精神和信仰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 * *同構成為孔子政治思想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和“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壹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是:道路暢通,“天下為公善”,所以人們可以“擇才擇能,談信義,修友情”,“人不僅親,而且獨生子,這樣老有所養,強有所用,幼有所長,孤病皆可養”,陰謀詐騙不旺,盜災不起。
“小康”是孔子倡導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大道隱,“天下為家”,“家家親,每個兒子都是自己的,貨物都是自己的”。與這種貧富不平等相適應,出現了“取天子君臣,忠父子,和兄弟,夫婦”等壹系列法律法規和倫理道德。
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麽完美,但是有正常的秩序,有禮,有仁,有信,有義,所以叫小康社會。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的是“私有制”出現後,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和“小康”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願景和目標,也激勵了進步的思想家和改革者,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都受到了他們的影響。
歷史地位
西漢中期,自然災害頻發,社會動蕩不安。儒家美婦認為,這是因為沒有妥善安排對孔子的祭祀,所以上帝生氣了。當時的國家政權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將孔子封為商湯的後裔,繼承了前王的祭祀。直到東漢時期,孔子才被正式視為國家的公神,地位與國神平起平坐。唐朝的時候,每個縣都被勒令修建寺廟供奉孔子。
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壹、十五兩次小祭。起初,大祭由學術官員主持,後來由地方官員主持。唐朝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孔子的封號也越來越多。到了清代,孔子的祭祀壹度成為與神、國祖神同級別的“大祭祀”。這種榮譽除了老子只有孔子。
孔子成為國家公神後,儒家的宗教地位也相應提高。唐代為孔子設置了“隨祭”制度,即陪同其享受祭祀(如四大道真人)。最早選了22位對儒家經典註釋有重大貢獻的儒者陪伴孔子,後來擴展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歷代著名儒者。到了宋代,祭祀制度逐漸完善。
最高的有四對,稱為“四對”。他們是顏回、曾參、子思和蒙克。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大傑出弟子。“德: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宮。字:殺了我,子貢。政治:尤然,陸機。文學:子遊,夏紫。”再次是“聖賢”,祭祀那些親身接受了孔子教誨的弟子。最後,“前儒者”祭祀孔子弟子之後歷代最優秀的儒者。後來的儒生也把死後能進孔廟,成為前儒者視為最高的榮譽。
參考資料:
孔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