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壹種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其媒介是按時間和規律組織的聲波(機械波的壹種)。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力度、調性、時長、音色。這些基本要素相互組合,構成了音樂常見的“形式要素”,如節奏、旋律、和聲、力度、速度、調式、形態、織體等。構成音樂的形式要素是音樂的表現手段。不同類型的音樂可能會強調或忽略壹些元素。音樂是通過各種樂器和聲樂技巧來演奏的,分為器樂、聲樂(如無樂器的歌曲)和歌唱與樂器相結合的作品。在最壹般的形式中,音樂被描述為壹種藝術形式或文化活動,包括音樂作品的創作、演奏、評價、音樂史研究和音樂教學。古希臘和印度哲學家將音樂定義為水平排列為旋律,垂直排列為和聲的音調。“壹切領域都是和諧的”、“這是我耳朵裏的音樂”等俗語,指出了音樂通常是有秩序的、好聽的思想。但是20世紀的作曲家約翰·凱奇認為任何聲音都可以是音樂。比如他說“沒有噪音,只有聲音。”音樂的創作、表達、意義甚至定義,根據文化和社會背景的不同而不同。事實上,縱觀歷史,壹些新的音樂形式或風格被批評為“非音樂”,包括貝多芬1825年的大賦格,1900年的早期爵士樂和1980年的硬核朋克。
古樂:中國古代“詩”不分,即文學與音樂息息相關。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都是用曲調為人們伴奏並口頭演唱的。這種傳統壹直延續下來,比如漢代的集成官詩叫“漢樂府”,唐詩宋詞當時也可以唱。即使是現在,也有流行音樂家為古詩詞作曲、演唱,如蘇軾描寫中秋節的《水調》、李白的《靜夜思》。在中國古代,音樂家是被鄙視的,不像畫家,因為中國書畫聯系緊密,畫家屬於文人階層,在宋代甚至可以“以畫考官”(其實也是因為宋徽宗個人對繪畫的極端興趣)。樂師地位低下,只是貴族娛樂的“演員”。唐代著名的歌唱家李龜年也沒有政治地位。人們知道他經常出現在唐詩中,並受到贊揚。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認為,壹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精通“琴、棋、書畫”,所謂“琴”,就是流傳的古琴。但古琴只供文人獨享,不能向大眾演奏。古琴音量低,也是高級樂器。總結:中國古代樂理發展緩慢,在“正史”中的地位不高,沒有留下更多的文字資料。但是音樂和文學壹樣,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必修課,在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民謠充滿了豐富多彩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