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天》的寫作背景
朱自清的短篇散文《春》意象樸素,主題鮮明,語言優美,人們常將其解讀為壹首“春之頌”。其實這是壹個誤區。春天,就像朱自清無數關於風景的抒情散文,看似晶瑩剔透,壹目了然,卻又像壹杯酒,蘊含著悠長而清澈的韻味和芬芳。真正品嘗它的味道並不容易。在這首充滿詩意的《春頌》中,其實飽含了作家在特定時期的思想情感、人生追求乃至人格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裏的傳統文化積澱和對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之後,朱自清壹直在尋找和創造自己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來安放自己“頗為躁動”的拳拳之心,抵禦外界的幹擾,讓自己在幽閉的學習中“獨立”,成就自己的學術。《荷塘月色》無疑是經過苦澀的靈魂掙紮後找到的深邃幽靜的自然環境,在曲折中體現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個人氣節;“初春的野景”使他的夢幻世界走向開放、蓬勃的局面,凸顯了他在春天的指引下“勇往直前”的人生信念。後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續、轉化和提升。但無論這兩個世界多麽不同,都源於朱自清的壹種理想追求,甚至是壹種烏托邦式的幻想。《春》確實描寫和謳歌了壹個郁郁蔥蔥的春天,但卻是朱自清內心世界的生動寫照。看了朱自清的《春天》,不禁覺得這是壹個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袁野,他重拾了自信和自尊,編織了自己的理想夢想。這是壹個經歷過“精神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他陶醉其中,他的詩歌充滿想象,感受到壹種“天人合壹”的奇妙境界和“做壹個好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沖動。他從時代的“十字路口”退了出來,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所”。總覺得朱自清的“春色”不是家鄉江浙溫暖濕潤的春色,也不是北郊壯闊豐盈的春色,更不是畫家忠實臨摹的速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靈感和啟發下醞釀出來的藝術畫面。在這幅圖中,隱藏了太多的心靈密碼。朱自清研究專家吳先生說:“在許多散文中,朱自清對詩歌意境的經營是慘淡經營的,把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融為壹體,創造出情與景、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的立意從整體上表現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為人格的外化手段,於是在他的作品中,自然美成為自我人格的精神擬態或象征性寫照;由於對自然美的依戀,個人特定的情感和思想被詩意地描繪,或被模糊地象征。如何創造這種意境,完成自然美與人格美的附著與連接?在這方面,朱自清繼承和發揚了以形傳神、重在神似的藝術精神的整體審美把握,在‘詩可怨’的審美理想指導下,生成了隱秀的色彩和恬靜的風格。”(吳·《詩教理想與人格理想的融合》,《文學評論》第3期1993)朱自清散文的深意,我覺得這幾句話是深刻的。朱自清屬於那種對感情感情特別敏感細膩真摯的人,對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山水、花鳥等等都有著獨特的親和力和欣賞力。他的山水往往以山水中的“我”,山水中的“我”,山水中的“我”為特征。所以他要調動自己所有的感官、思想、情感,反復品味,謹慎選詞,“用筆如舌”。正是把他的全部生命和人格投入到自然的形式和精神中,使自然之美和他的生命之美融為壹體。與魯迅不同,他在描寫自然時采取了超然的批判態度,甚至寫出了自然的醜惡。與周作人不同,他沈迷於描繪自然而忘了自己,希望成為自然的壹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是投入的、虔誠的,但同時又是自覺的、清醒的。從這壹點來說,他是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壹”、“中庸之道”中的佼佼者。在簡潔明了的散文《春》中,也體現了他的個人氣節和審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