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1
承天寺,又名“嶽泰寺”,泉州崇福寺,與開元寺、崇福寺並稱為“閩南三大叢林”之壹。
2.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靠近臺灣海峽。是中國泉州崇福寺最完整的丁字石古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較為完整的泉州崇福寺史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胡阿祥天主教堂
這座教堂建於1926,位於泉州胡阿祥。據說是世界上唯壹的粉紅色天主教堂,整體建築風格是典型的哥特式。
4.開元寺
《送別》是泉州開元寺的弘毅大師所作的壹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所以,開元寺壹定是泉州最值得紀念的地方。
5.洛陽橋
洛陽橋,早年稱“萬安橋”,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壹的泉州崇福寺現存最早的跨海梁石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崇福寺更贏塔介紹?塔是亞洲常見的壹種中國傳統建築,具有獨特的形式和風格。中國有2000多座塔。塔的種類很多,仲達咨詢為建築師帶來了“泉州崇福寺更贏塔”的詳細介紹。
更贏塔,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崇福路崇福寺內,位於崇福寺正殿北側。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更贏寶塔建於宋初,有壹個亭子狀的石頭結構和七個實心八角形。底圍8.16米,高10.9米。塔身微微傾斜,據說是“傾利”,向某壹方向傾斜,表示主糧豐足,六畜興旺,故稱更贏。
更贏塔於2001拆除重建,開挖的塔基礎按原樣修復。對於風化脫落的部分,按照相應部位已有構件的大小和形式進行復制,次年4月工程封頂。更贏鐵塔底部復原住友。這座塔高11.5米,與原來的高度相同。
泉州崇福寺更贏塔作為崇福寺的壹部分,於1985年6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山西崇福寺位於歷城區崇福路,曾改名崇聖寺。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廢除後又壹個傳授少林武術的寺廟。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山西崇福寺導遊範文,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
遊客們好,我是妳們的導遊小王。首先,歡迎來到山西崇福寺。我給妳介紹壹下吧!
崇福寺建於金代唐高宗林德二年(公元655年)。這是壹座規模宏大、雄心勃勃的建築。是國務院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采用減柱建造,在國內屬於孤例,堪稱絕無僅有。托米是中國金代最大的建築之壹。
崇福寺位於朔城區東街,門前有壹對石獅子。從南到北依次為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王殿、大雄寶殿、托米殿、觀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後五個院落,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這是壹座完整宏偉的古建築。崇福寺是楊珊的壹座古寺,藏經閣建於唐高宗林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後改名為千佛閣)。在契丹的時候,它的位置是林太師衙門。遼朝統壹,恢復遼朝之間的和平,可能是隋唐“蓋屋為廟”的遺風。林崖寺因其名,在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被授予崇福寺。目前寺內的托米殿、觀音殿為金造,山門為清代,其余為明代。托米殿是寺內的主要殿宇,建於晉(1141—1149)年間,由開國皇帝翟昭都所建。殿檐下懸掛的“托米堂”是金大定二十四年(65438)。
彌陀殿建在2米多高的平臺上,總高21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金代建築。建築有7個房間寬,4個房間深入椽子。寺前有壹個寬敞的平臺,然後與觀音堂的平臺相連。壹檐九脊山歇息式。大廳裏的橫梁結構很獨特。隨著大廳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也不同於其他建築。阿彌陀佛殿的窗戶也很精致,有15的圖案貫穿心臟,有三角圖案、古錢圖案、桃白球圖案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秀的藝術作品,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築裝飾具有重要價值。在寺廟的中央,磚壇上有三個主要的雕像,其中,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在左邊,菩薩在右邊,被稱為“西方三聖”。在主像的兩側,菩薩受到謙卑的威脅。不要看。兩大天王怒目而視,仿佛在守護法律。主像的背光是壹面編織的泥墻,圖案是草葉紋,邊緣是火焰光。中間背光的浮墻是13,樂天雕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寺內四壁貼滿壁畫,10高大佛像坐結,端莊慈祥,分布在東西山墻和後墻上。
壁畫上方是飛翔,翺翔在彩雲之中。西端觀音菩薩千手千眼,站立變化,18面,千手壹掌,各持壹器,星宿日月,龍屋寶盤,劍,戟,琴,棋,字畫,等等。左下是老婦,儀態從容,右下是吉日,神情安詳端莊。東端室分上下兩層,畫有三佛三菩薩,後門榻上畫有16寶觀。整個壁畫莊嚴宏偉,氣勢磅礴,繪工細致,以猩紅和石綠為主色調,色彩艷麗,壁畫與佛像相得益彰,使大殿更加宏偉。殿外九脊全為瓦砌,殿頂鋪壹鬥布瓦,青玻脊修。兩座高大的府邸矗立在主脊上,主脊中間有壹座瓦樓,將軍居中,意氣風發。獸和掛獸都有巨大的嘴和獠牙,氣勢可怕。整個托米大廳是建築、壁畫、雕像、背光、玻璃、格子窗和匾額的結合體。雖然經歷了風風雨雨,但依然輝煌。
觀音殿是僅次於托米殿的阿津王朝建築,其梁式結構最具獨創性。為“四椽三柱為胸伏”。將殿內前槽的金柱全部減去,後槽的金柱放在佛壇兩側,使殿前部分更寬。由於省略了前槽金柱,四椽跨度增加到10米,所以為了減輕其荷載,在橫梁和平梁前端施加壹個大的人字形叉手,將前槽上部的荷載轉移到前檐和後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築能力充分體現了古代建築師的天賦和技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保護文物古跡,1953年對觀音寺進行了修繕,1986年對阿彌陀佛寺進行了大修。崇福寺,以其古樸雄偉的姿態,重現朔州。
在朔州崇福寺,有壹件珍貴的文物——北魏石塔,展示了北朝佛教的藝術成就。這座塔高2.5米,平面呈正方形。因塔身、塔身、基座上雕刻有1349尊小佛像,故又稱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層樓閣。亭子四面雕有拱門和塔檐,周圍空間布滿小佛像。最低壹層每側中間各雕有壹龕,龕內有壹尊較大的主佛和兩尊坐佛,龕外有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壹,表情各異。整座佛塔設計巧妙,制作精美,將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與印度寶塔藝術相結合,創造了中國現存最早的亭式寶塔,令人嘆為觀止。
但遺憾的是,這件舉世矚目的藝術瑰寶,在半個多世紀前第壹次分離,因世風日下的變化而無法結合。塔莎目前只能作為壹級藏品保存在崇福寺,塔身由臺北國立博物館收藏。
還有壹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是關於塔閘與塔身分離的。這座千佛石塔建於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獻文帝拓跋宏宮中小官曹天都為了祈求國家平安,耗盡家財,在平城(今大同市)修建的。建造寶塔的人把他們對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寄托在千佛寺的石塔上,但石塔的命運卻與這個願望大相徑庭。1937年,神州大地陰雲密布,血流成河,日寇入侵,滿目瘡痍。朔州崇福寺保存的千佛石塔也沒能逃過這場劫難。當時日本出版的《藝術美術全集》囊括了千佛塔的全部信息。資料顯示,石塔在日本打包時,朔縣壹位愛國者在敵人嚴密監視下,冒著生命危險將佛塔藏在家中。全國解放後,愛國者將佛塔獻給國家,歸還給崇福寺,佛塔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1945年,中國人民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千佛石塔之塔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時國民黨政府將其寄存在南京博物院,後運至臺灣省,住在臺北國立博物館。
寶塔高57厘米,中間兩亭,四化四角各刻壹承重菩薩。亭的上部雕刻有九相輪和摩尼珍珠。歷經無數滄桑,寺廟雖已傷痕累累,但其精致巧妙的藝術風格依然熠熠生輝。每當人們欣賞崇福寺的千佛塔時,總有壹種遺憾,總會感嘆:千佛塔什麽時候才能合二為壹?
石塔壹分為二的這種情況,多年來引起了有誌之士的熱切關註。65438年至0979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弗蘭茨應中國文化部邀請首次訪問中國,並向中國歷史博物館贈送了他的著作《中國之塔與擋浪》。著名考古學家石叔清先生發現書中收錄的千佛石塔屬於崇福寺,石先生對其作品進行了介紹和考證。65438至0995年,臺北國立博物館收藏部主任黃永川先生上書崇福寺,稱:“貴寺收藏曹天渡所建九層寶塔,抗戰時遭日本劫掠,勝利後歸還中國。幸運的是,妳的寺廟仍然存在於這座石塔的頂部。雖然現階段還不能組合,但是塔的價值不會因為頂體的分離而遜色。”歷史為我們創造了冬天的殘酷,給我們講述了春天的故事。隨著我們社會主義先輩的繁榮昌盛和鄧小平同誌“壹國兩制”方針的貫徹落實,港澳已經順利回到祖國的懷抱,大陸和臺灣省的統壹已經為期不遠了。
我們堅信,當海峽兩岸的骨肉團聚之時,也是千佛石塔合二為壹之日。歷經滄桑、絕對精致的千佛塔石塔,將帶著歷史賦予的深意,完美地矗立在他們熱愛和憧憬的故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