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雨後。
人:路上的行人,牧羊人。
心理學:我想打碎我的靈魂
劇情:請問,餐廳在哪裏?指向杏花村。
其實我看過原答案,現在忘了。這個回答不太對,僅供參考。
1957羊城晚報刊登了壹個劇本,題目是《天下最短劇》,也是用杜牧的詩《清明》修改的:“時間:清明節。地點:馬路。人,劇情:行人欲死。我能在哪裏問餐館?牧童指著杏花村。”
有人讀之為“短劇”:“清明時節(時),接連下雨(背景),路上(處),行人欲死(人物表情),請問餐廳裏哪裏有對白?”牧童指點(動作),杏花村(前景)。"
更有甚者,有人後來把詩改成了電影劇本:
【清明節】
[雨後的雨]
[在路上]
【行人】(試圖斷魂)“請問,餐廳在哪裏?”
【牧童】(指著遠處):“杏花村!”
另壹種安排是:
清明時節雨紛紛。
在路上。
行人:請問,餐館在哪裏?
牧童:[指著]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