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河北肇州人,大理十大才子之壹。唐玄宗天寶元年出生的這位唐代詩人,和其他九位才子壹樣,生活在唐代壹個特殊的時代。每次提到中唐,就不得不說安史之亂。這段歷史雖然只有八年,卻讓整個唐朝的繁華不復存在。八年戰爭對於壹個曾經空前繁榮、稱霸世界的盛世來說,時間並不算長。唐玄宗在位初期,勵精圖治,但是到了統治後期,唐玄宗整日沈溺於聲色犬馬,朝廷被壹些平庸的貪官把持,於是唐朝在短短八年內就失去了原有的國力。生活經歷造就了詩歌風格。正因如此,中唐詩壇也在這個特殊的時代蒙上了壹層厚厚的灰塵。生活在大歷時期的詩人,失去了盛唐時期的豪情壯誌和浪漫情懷,詩歌充滿了孤獨和迷茫,詩歌內容更加狹隘和內斂。很多學者甚至把中唐詩壇稱為“實力的衰落”。只是這種評價有些貶義。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誕生於大理的十大才子,以其鮮明的群體風格,依然開創了唐詩的新題材。?尤其是這十個人中,李端是壹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思維敏捷,善用詩歌意象,發掘新的詩歌題材。他是10才子中最受歡迎的,甚至被後人稱為“才子中的才子”。李端壹生經歷了什麽?在唐代眾多的歷史文獻中,關於李端的生卒年並沒有詳細的記載,其生平經歷也相當簡略,只能從他的詩作中去探知其生平。李端,生於開元盛世,少年時代在洛陽嵩山度過,曾在此學道。十幾歲安史之亂爆發,他不得不跟隨父親定居廬山。直到大歷二年,他才有機會去北京參加科舉考試,可惜沒有中標。後來留在京城,結識了盧綸、錢起等人。他們壹起出入豪門,壹起吟詩作賦,壹起在京城成名。人們稱他們為“大理十大人才”。在這壹時期,李端聲名鵲起,但真正讓李端名揚天下的是他在徐府為公主作詩。在這次宴會上,只有李端寫的詩最工整,許和公主喜出望外,還賞了李端壹百枚金帛,為李端贏得了巨大的名聲。?大歷四年,李端向袁載兄弟獻詩,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和推薦。最終,他如願以償。此後,李端在長安做學校記賬員。這些年來,李端與豪門貴族往來頻繁,所以他的詩多為壹些詠詩所酬,是宴飲所需,並不是他真正的唐詩風格。在長安的歲月裏,他長期待在壹座寺廟裏,使得他的歌的主題轉變為佛教,因為他的職位多年不升,底層甚至有隱居的意思。在他送給朋友的壹首詩裏,他寫道:“老山暫時離開老兵,小草又回來了。”果然,李端回到衡山舊居隱居,自稱“衡越之友”。在此期間,壹首詩具有隱士的特征。但還是能看出來,李端還是不願意放下對名利的渴望。他雖身在江湖,心卻在廟裏。不久,李端結束了這段隱居生活,重新出任東川節度使。?建國中期,隨著李端的去世,十才子逐漸沒落。李端的死對他們文人群體來說是壹個不可磨滅的陰影。隨著他的去世,中唐十大才子紛紛退出詩壇。關於李端生平的資料很少,但從他的身世和歌曲中可以看出,李端做官前有壹種瀟灑的閑散,入仕後狀態良好。他曾寫過壹本自傳,生動地勾勒了他的流浪生活。現實主義作品記錄了真實的社會。李端生活在這樣壹個盛世王朝覆滅的時代。他只享受了唐朝壹時的繁華與安寧,現實讓他直面苦難。在這個充滿苦難的時代,他的作品與盛唐詩人的作品大相徑庭。在李端的作品中,雖然大部分是酬庸隱逸之作,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很多現實主義的作品。雖難與杜甫相比,但也有不少好詩能以真情打動世人。這部分內容才是李端真正的精髓。八年安史之亂讓唐朝付出了血的代價。城裏的人被叛軍蹂躪,成千上萬的人死去。即使在叛亂之後,人們仍然記憶猶新。斷壁殘垣,尤其是戰爭中被毀的斷壁殘垣,是最直接的痛苦記憶。這種戰亂之作在中唐詩人的作品中有所體現,李端的作品中自然也有壹些詩來表現那個戰亂時代的處境和痛苦。比如他的歌《為村裏的老人答》:“羅京的沙塵過後,村裏的煙火稀稀落落。少年失去了家園,他們的暮年想要什麽?夜裏在河上哭泣,寒冷的天氣裏踏著雪回家。當妳清楚的時候,妳不應該看到它。壹說出來,眼淚就灌滿衣服了。”,直接反映了無論如何給無辜的人帶來的痛苦和不幸。?在他的作品中,世人可以看到《老無所依》中貧瘠的田野、流離失所的少年和老人,卻看不到這種災難何時結束。他的滿腔悲憤並沒有用許多華美的文字表達出來。每壹句話都很簡單,卻無時無刻不在展現戰爭最殘酷的壹面。除了現實主義,李端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他善於從女性的角度描寫戰爭的殘酷。《素食鑒·聞女哭》:“山巔前壹女子,夜為向秋雲而泣。我說我丈夫在戰爭中犧牲了,來見見老將軍。”就是這樣壹首詩。這首詩裏有壹個哭泣的女人。她聽老人說她的丈夫已經在戰爭中犧牲了。全詩只剩下簡單的四句話就戛然而止了。他從不在詩中表露自己的感情,但卻讓讀者覺得他言盡而意無窮。人們不得不感受到戰爭帶來的痛苦。她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展現了壹個女人失去丈夫的場景,讓世人清晰地感受到這個女人在哭什麽。李端的這類詩並不少見。從這些作品中,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對多年戰爭的憤慨。這種現實主義的詩,在歷年來確實是很缺乏的。邊塞詩中提到了愛國主義。李端又是壹個關心天下的文人,所以他的愛國主義在邊塞詩中有所體現。《關山月》、《獨關山》、《雨雪歌》都是描寫邊塞風光的詩歌。這些詩中的濕露、霜、篝火、天山,都是邊塞詩中常見的意象。讀書人李端,面對邊疆失守,人民疾苦,痛恨自己的愛國之心。他也沒辦法,像那些邊防戰士壹樣,殺敵立功,收復失地。所以他只能通過寫詩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悲傷,表達自己為邊疆建功立業的願望。?在這個亂世,李端也上過邊塞戰場,他寫的邊塞詩,大部分都是他在戰場上親眼所見。正是因為邊塞戰場的殘酷,李端才能夠在邊塞詩中慷慨地表達自己願意去中國,堅信英雄必勝。在邊塞詩中,李端也善於用典故攻擊現實。他痛恨黑白顛倒的現實社會,諷刺朝廷無能,痛恨世事無常。這些作品的立意遠高於娛樂,都是他詩中的精品。他眼中的山水有著別樣的魅力,這壹點從李端隱居山林時的詩中就能看出來。事實上,從李端少年時代開始,李端的詩歌就不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還融入了佛道思想。去長安之前,李端曾去過嵩山求仙,後來隱居在廬山、恒山。他為官漂泊的同時,也隱居在杭州虎丘牧區。晚年師從皎然,皈依佛門。十大才子中,只有李端隱居時間最長,所以寫了那麽多隱居山林的詩。?只是他雖然藏在山裏,卻沒有壹顆官心。他的山水詩大多是借景抒情,感嘆自己沒有才華。讀李端的山水詩,可以看出他的焦慮,他對現實的不滿,他的悲傷,他被迫隱退的無奈。與真正的隱士相比,李端隱居是因為他的事業坎坷,世事艱難。他的隱居不是因為他對鄉村的熱愛,而是因為他的無助。他把所有的悲憤都寄托在山水詩上。比如“我知道無路可走了,我要回到老人們身邊”;再如“我憂望高唐,望清秋楚宮”。李端的山水詩揭示了大歷文人眼中的山水。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文人沒有辦法逃避世俗的煩惱。盛唐文人寫山水,都是清幽美麗,寫的是自己內心的平和與淡然。但是,大理人做不到這壹點。他們用風景來表達對時事的不滿和對故土的哀思。即使山水詩造詣再高,也不是盛唐的山水詩,更不是魏晉南北朝的山水詩。他們已經失去了過去唐朝的野心,這個時代唯壹能給他們的,就是苦難給他們的不壹樣的心境。參考資料:
燕趙大理才子李端詩歌研究--兼論唐代大理才子李端的詩風與審美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