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音樂欣賞教學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大部分老師講解作品,播放音樂的方式比較繁瑣,學生被動接受教學。由於環境的影響,中學生對音樂的知識積累不多。在被動接受不熟悉的音樂作品的同時,難免會對音樂產生困惑和厭倦。這樣欣賞的興趣就會大打折扣,欣賞教學也就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與音樂教學的初衷相違背。我認為在欣賞教學中,應該采取多種方式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從而達到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的目的。下面就如何在農村小學音樂欣賞中培養美感談幾點看法。
1.音樂課要創設美好的情境,營造美好的氛圍。“音樂課前的導入是關鍵環節,設置環境”就是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意境、具體內容來創設相應的情境。通過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達到身臨其境,見景入境的地步。不僅給學生營造了美好的學習氛圍,也讓壹堂課有了壹個好的開始。比如可以用故事導入法,小學生有壹個普遍的傾向,就是愛聽故事。針對這壹特點,教師可以在聽這段音樂之前講壹些關於這段音樂的趣聞軼事來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再者,視覺沖擊法也可以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視覺感官的內容(漫畫、視頻剪輯、生動圖片等)吸引學生的註意力。).
二,引導學生在欣賞中感受美
欣賞音樂是以學生聽為基礎的,這就要求學生有壹定的音感。如:感受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樂變化的能力。壹般來說,學生都有這個能力。但學生可能不具備旋律、節奏、調式、力度、和聲織體等。所以要求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欣賞和感受音樂,逐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聽覺感知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另外,音樂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與學生相去甚遠。所以可以補充壹些學生喜歡的反映時代精神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來組織教學,這樣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視野。另外,在音樂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唱歌,角色扮演,指導用什麽情緒、聲音、形式去唱,用什麽樂器去伴奏,使歌曲更加完美。在教學中,讓學生參加各種音樂活動和練習,讓孩子受到美的熏陶,培養他們的才能,讓學生理解音樂的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第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
1.營造民主、自由、輕松的情感氛圍,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間萬物,推動了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音樂是壹門情感藝術,孩子的想象力是被情感拉伸的。俗話說:“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創作的前提。如果教師不註意激發孩子的欣賞興趣,采用講解、說教的方法,那麽效果將是微乎其微的。課堂上會出現沈悶無趣的課堂氣氛,或者停留在表面的表達層面,那麽創造意識就無法培養。壹旦孩子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他們欣賞的興趣就會大大增強,他們的個性就會得到充分展示,而generate就會顯示出他的創造潛力。在組織《黃河大合唱》欣賞時,我們改變了傳統的“水田”課桌布置,把課桌椅布置成“幾”字形的黃河流程圖,課桌在室內,座位在室外,去掉了講臺。老師可以在半圍合中間引導活動,既拉近了師生距離,又不妨礙老師操作各種教學設備。學生們壹進教室,變形的座椅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們在想:為什麽要這樣安排座位?妳今天喜歡什麽?老師讓學生坐在“吉”字外的椅子上。這樣,無論看學生還是看課桌,都是“少數”。課後,老師的第壹個問題是:請看,我們今天的座位像哪個漢字?學生們說出了“幾個”這個詞。再問:中國的河流中,哪條河流的流量圖是“幾”字形的?因為在初中歷史上已經學過黃河,同學們很快就說這是黃河的流程圖。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很容易把自己當成黃河裏的壹朵浪花,把自己當成黃河的孩子。可見,要想讓學生積極參與,只有教師正確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學生的引導者和引導者,給學生壹個“心理自由”的氛圍和自發表達的空間,才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開展綜合性活動,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動”起來。
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邊聽邊做出身體反應,有節奏感和節奏感;邊指揮邊聽音樂;聽和模仿演奏,聽到什麽樂器在演奏,就相應地模仿某壹種樂器的演奏姿勢;壹邊聽,壹邊輕聲哼唱主旋律;聽的時候可以用有節奏的樂器敲擊,也可以用壹雙筷子敲擊,非常獨特。壹邊聽壹邊圍著圍巾跳舞,隨著音樂的變化改變動作;壹邊聽音樂,壹邊背詩,還可以給背詩的同學配樂;在音樂欣賞中,還可以欣賞壹些藝術活動,比如作曲家受繪畫啟發創作的兩首樂曲。妳可以引導學生欣賞這兩首音樂。之後,作者給學生看壹張圖片,讓學生用聲音來表達。展示前請大家分組討論。這樣,我把繪畫、欣賞、語言、形式與創作、表達融為壹體,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又為學生參與和積極創作音樂提供了充分的空間。
第四,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
古往今來,在音樂作品中,真、善、美總是在與假、醜、醜的對比中存在,它們鬥爭著,發展著。正因為如此,如果老師不好好引導,很多學生就會不知美醜,不辨善惡,是非不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評價非常重要。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從中感知音樂所表達的情感,產生精神* * *音。壹部音樂作品,學生要想具備評價和判斷其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能力,就必須從音樂作品的主題、內容、體裁、風格上區分什麽是美,什麽是醜,因為這是衡量音樂作品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基礎。如欣賞中學生慷慨激昂、催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時,表現了中國人民萬眾壹心,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 * *資本主義的明天而奮鬥的磅礴氣勢和必勝信念,革命傳統歌曲中有很強的思想性。其效果比枯燥的理論說教更有感染力和趣味性。作為培養新壹代社會公德的渠道,可以探索壹條培養音樂的好路子,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深刻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感美、表達美,進而提高音樂欣賞和評價能力。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果教師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就盲目地要求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這就制約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因為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僅是給學生知識,開闊視野,提高欣賞能力,在欣賞的過程中探索、發現、發現音樂之美,更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欣賞、評價作品的能力。音樂批評需要勇氣。老師應該給學生足夠的勇氣。讓學生明白,錯誤是成熟的起點。這樣,每個學生都敢於發表自己對作品的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見,從而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對作品進行藝術評價,並把評價當成壹件快樂的事情。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央視《實話實說》欄目的形式。首先,說實話給學生提供了表達自己評價和感受作品的勇氣。所以在課堂上,每組表演完之後,要進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老師總結。自我評價主要是由自己小組的成員介紹設計理念;別人的評價是看表演的同學發現了自己的優缺點;最後,老師做總結。這樣,學生不僅可以認識自己,還可以通過他人來評價自己,從而發揮自己的優點,吸收他人的優點,從而改進自己的缺點,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最終有效地進入音樂的審美狀態。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要遵循學生年齡和情感發展的特點,創設情境,創設良好的音樂欣賞範圍,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開展各種綜合性活動,豐富情感體驗,讓學生的情感在音樂欣賞中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