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季劄對周樂的評價來看,他只是把音樂(文學)與政治和宗教結合起來了。他認為政治上的混亂會對音樂(文學)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可以用音樂(文學)來“考得失”、“觀風俗之興亡”。因為政治混亂會影響人,而人的思想感情會在音樂(文學)中體現出來。所以,能從、那裏聽到“勤而不怨”,從支、支、衛那裏聽到“憂而不困”。音樂(文學)對政治也是反作用的。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啟發;可以“怨刺政府”,促進政治改善。當然,壞的音樂(文學)也會加速政治腐敗,所以孔子要放了,也聽鄭說“很精,百姓可比”,認為“其先死乎?”但必須指出的是,並不存在所謂亡國的聲音,而是腐朽的聲音助長了放蕩享樂的社會風氣,導致政治腐敗,亡國。有些人片面誇大音樂(文學)對政治的反作用,認為音樂(文學)可以亡國,從而把對音樂(文學)的評論引入神秘主義。關於詩歌,孔子強調“溫柔敦厚”的詩歌教學。他說:《詩三百首》,壹言以蔽之,說:思無邪(《為政》),又說:《關雎》樂而不淫,悲而不傷(《巴蜀》)。季劄的詩歌理論與孔子的非常接近,他註重文學的中和之美。他稱、為“勤而不苦”,稱支、支、魏為“憂而不困”,稱錢為“樂而不淫”,稱魏為“大而婉約,險而易做”,稱。比較突出的表現是他對賦的評論:“直而不屈,彎而不屈,近而不迫,遠而不載,動而不淫,復而不倦,悲而不憂,樂而不荒,用而不停頓,廣而宣之,施而不耗,取而不貪,底而不流”。發出的感嘆是“極好”,因為“五音八調”
音調均勻,節度適中,井然有序,故“同盛德。”可見,季劄對中和與美的推崇確實是偏激的。
所謂中美,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審美反映。孔子認識到,少了或多了都不好,事物達到頂峰就會衰落,所以他“任其自失”。在個人感情上,不能喜憂參半。龔自珍的“少年悲歡太多,言語平白真實”不符合孔子的中庸標準。《世說新語》謝安,壹個寬宏大量的人,在淝水之戰中聽到金軍勝利的消息,強壓自己的喜悅,以至於把自己的獠牙都打碎了。顧雍對失去兒子非常難過,但他強迫自己克制自己說:“他怎麽能對失去明負責呢?”⑦體現在文學批評上,即主張壓抑過於強烈的感情,以符合禮,要求“樂而不淫,悲而不傷”。這對古典詩歌含蓄委婉風格的形成有直接影響,因為壓抑感情,往往是三嘆而不是壹吐為快。所以文學的意境有很深的韻味,也是相當有嚼勁的。但這也是中國沒有發生古希臘那種悲劇的原因之壹。中國傳統的文學批評,缺乏系統的理論和嚴謹的邏輯,往往是壹種鱗爪即興的文本。大量的詩性詞語屬於這壹類,而比較系統的如《文心雕龍》、《元始》則不同。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中國傳統的文學批評是為根深蒂固的人設計的,而西方的文學批評則是照顧根深蒂固的人。這樣,相反,中國的文學批評似乎更加輝煌。比如《詩品》和《四空圖》壹樣,都是單純地用詩的語言寫出來的,陸機的《文賦》也是精致優美的文章。然而,這種印象主義的文學批評也有其缺點。因為畢竟裏根人是少數,雖然作者寫了壹些見解供進壹步研究,但讀者往往很困惑。比如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花刺》雖然是公認的傑作,但是關於“哪裏有我”“哪裏沒有我”,什麽是“離”“不離”的官司很多。壹方面,雖然是讀者的限制,但如上所述,裏根人畢竟是少數;另壹方面,也在於概念的模糊性和模糊性,表達的模糊性。而且確實有壹些空洞的詩意的文字,淡淡的,讓人明了。就像禪宗裏的壹些情況,有的和尚自稱開悟,說壹些似是而非的話。但是否實現,天才知道。因為沒有評判的標準。先不說這種批評的好壞,只看它的根源,起源於先秦。
《論語》有這樣的記載:
子貢曰:“窮而不諂,富而不驕乎?”子曰:“是;不窮則樂,富則禮。”
子貢說,《詩經》上說‘若精辟,若削,若磨’,是什麽意思?孔子說:“如果妳給我壹件禮物,妳可以告訴我《詩經》已經結束了。”(《學習》)
夏紫問:“我很聰明,微笑著,我期待著它與美麗的眼睛,所以我認為它是華麗的。”什麽也是?孔子說,“畫在事後。"
說:“儀式結束後?”子曰:“施者,亦商也!我只能說《詩》。”(巴蜀)
兒子叫邵,“既美又好。”稱之為“武”,“是完人,但非完人。”(巴蜀)
從前兩個可以看出,文學的批評是相當靈活的,尤其是聯想的運用。正如王國維提煉出三個字來概括治學的三種境界,這也是壹種印象批評。雖然作者不壹定,讀者也不壹定。這不同於張惠言堅持認為作者必須如此執著於這個意圖。
第三個評論與季劄的非常相似。季劄這樣評論道:
“看舞蹈《大武》。說:‘漂亮!“周誌升也是,如果這樣呢,”.....看少阪的舞女。說:‘德行至上!偉大,如天,如地。雖然它很賢惠,但它的輕蔑加在它身上。小心點。如果他高興,我不敢邀請他。" "
《大武行》是周武王的壹個舞蹈,季劄的贊美裏有諷刺,就是孔子說:“它是完美的,但它不是完美的。”韶贊是舜的舞蹈,季劄的贊美就不好說了,就是孔子說的“美若天仙”在這裏,季劄的評論既是對印象的批評,也是對形象的批評。因為孔子和季劄有相似的觀點和評論,所以我引用《論語》來說明本文的批評方法。再舉幾個季劄評論周樂的例子:
“為宋《齊》。妳說:‘美麗的,壯麗的,有風的!‘那些代表東海的人有什麽了不起?’"
“為宋《魏》。說:‘漂亮,呵呵!大而婉約,險而易做,以德為輔,方知大師。" "
“為《小雅》這首歌。說:‘漂亮!想而不思,怨而不語,是周德的沒落嗎?仍有我已故國王的追隨者。" "
“為《風華》這首歌。說:‘寬哉!喜胡!文王身直有什麽德?" "
……
都是對印象和形象的批判。有了聯想和通感的翅膀,自然人事無所不能。
註意事項:
(1)石矛《傳鑒通史》卷壹:詩入樂論
②郭宇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第壹卷。
③孔的就職之旅。
④《漢書·食貨誌》
⑤歷代文論選
⑥余嘉錫《世說新語》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