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夏衍與戲劇民族化。
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戲劇人才輩出,夏衍是其中之壹。
1,生活:夏衍(1900-1996)
原名沈乃西,字(端賢),出生於浙江杭州市郊壹個沒落的書香門第。65438年至0920年留學日本,深受國內革命浪潮影響。1927大革命失敗後,夏衍回國,在革命低潮時毅然加入中國* * *產黨,先後加入左翼作家聯盟和左翼戲劇家聯盟,成為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領袖之壹。在他幾十年的文學生涯中,他在戲劇、電影、散文、雜文、政治理論、報告文學、翻譯等諸多領域留下了輝煌的壹筆,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
2.早期創作
夏衍的戲劇創作始於1935,並主要集中在抗日戰爭時期。因此,他的劇作幾乎都與抗日有關,圍繞特定的時代、社會、生活,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反映現實的同時,追求壹種生活化、抒情化的意境。
1935發表在《文學》雜誌上的第壹部小說和獨幕劇《城市的壹角》,曾經紅極壹時。描述了壹個65,438+09歲的舞女因為無力挽救欠債的愛人而自殺的故事,反映了悲劇時代中國人民生活的艱辛。
《寓言歷史劇》與《金花》:1936年,夏衍創作了又壹部轟動壹時的《寓言歷史劇》與《金花》,以漫畫誇張的手法諷刺了當局的不抵抗和賣國求榮的政策。劇本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為背景,通過妓女賽金花的經歷,反映了八國聯軍對中國的侵略,描繪了清朝喪權辱國的醜惡行徑。賽金花是壹個普通的妓女,因為機緣巧合她扮演了壹個悲劇時代的角色。當城市被毀,帝國主義侵略者大肆殺戮掠奪,負責國家的朝廷官員壹個接壹個淪為階下囚,他們為了活命來到了金花比賽。就連大名鼎鼎的正廳大人李鴻章也不例外。為了討好他的主人,早日締結和約,他們也倒在了金花大賽的門口。可是帝國主義走了,壹批官僚政客又來統治北京,他們卻認為沒有比金花爭奪戰更大的罪過了。劇中的左侍郎許大人說:國破家亡,靠女人解決問題,我們也不稀奇。壹句話就戳穿了這個反動政權的腐敗昏庸本質。雖然該劇具有壹定的現實諷喻意義,但對帶有女人色彩的救亡圖存的屈辱情節缺乏明確的態度,對賽金花的壹些同情,以及批評家有時有分寸的贊揚,都影響了作品的思想高度。
夏衍的電影《秋瑾》。
歷史劇《自由之魂》:不久後,創作了歷史劇《自由之魂》(後改名為《秋瑾》),選取了為革命而犧牲的烈士許短暫壹生的片段,展現了她悲壯的死亡歷程。與賽金花不同的是,該劇以正面主角為榜樣,高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舍生取義的革命精神。
戲劇創作的轉型:夏衍曾在回顧自己的創作道路時說,他早期的獨幕劇《大都市的壹角》、長篇劇《賽金花》、《秋之傳奇》,都是為了“在那個政治環境下表達自己對政策的看法”,而“非常簡單地把藝術當作壹種宣傳手段”。比如他寫《賽金花》,就是為了批判國民黨的阿諛奉承,尋求榮耀。盡管這些戲劇顯示了夏衍的創作能力和他戲劇風格的壹些特點,但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壹種將人物視為時代代言人的席勒傾向。直到他研究了曹禺的《雷雨》和《原野》,才明白“事、人格、環境都要寫”。所以從1937創作的《上海屋檐下》開始,他體會到了自己創作的本質。他開始註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內心活動的刻畫”,把時代的特征反映到劇中的人物身上。但是,在如何刻畫人物方面,夏衍根據自己的藝術個性,形成了不同於曹禺的獨立創作。
3.在上海的屋檐下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的介紹》
《在上海的屋檐下》是夏衍傑出的現實主義代表作,也是他自覺實踐現實主義的重要成果。所以他雖然之前寫過三部戲,但仍然堅持《上海屋檐下》是他的第壹部戲。
主題:劇本描述了壹群生活在大上海城市底層的普通市民和貧困知識分子的平凡而被詛咒的生活。通過五個家庭不同的經歷和相同的不幸命運,揭示了社會的內部矛盾,展示了抗戰前夕壓抑的時代氛圍。
這部作品以鄺父、楊采鈺和林誌成的生活經歷為主線,輔以他們周圍人的生活,構成了壹部20世紀30年代上海中下層社會生活的交響樂。三個場景都發生在同壹個地方,在上海東部壹個普通的弄堂房子中間,情節持續了不到壹天。匡父是壹個革命者,楊采鈺是壹個同情革命,背叛家庭,結合匡父的勇敢女人。她有壹個女兒寶珍。八年前,匡扶被國民黨逮捕入獄,杳無音信。在他被捕之前,他告訴他的朋友林誌成照顧他的妻子楊采鈺和他的女兒鮑珍。因為誤傳和犧牲,楊采鈺和林誌成為了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下謀生,在壹起生活了很長壹段時間。然而八年後,抗戰前夕,國民黨被迫釋放政治犯。出獄後,匡父突然出現在妻子和朋友面前。三人同時陷入了尷尬尷尬的尷尬境地和無法解決的感情矛盾。
面對既成事實,匡扶非常矛盾。他深愛著他的妻子和女兒,但他覺得在他們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沒有盡到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他也應該感謝林誌成的幫助。最重要的是,他看到蔡羽和何誌成根本沒有感情,所以他最終做出了理性而堅定的選擇——留下壹張紙條,悄悄出走,繼續他的抗爭。盡管林誌成缺乏恢復元氣的雄心和抱負,但他對朋友很忠誠。壹開始,他和蔡羽住在壹起。雖然原因之壹是他深愛著蔡羽,但更重要的是讓她幸福地生活。匡扶回來後,出於愧疚和驚訝,林誌成本打算悄悄退出,但他對蔡羽多年的生活仍有壹些眷戀,不知道何去何從。他性格的根本弱點是軟弱,缺乏決心和勇氣。相比較而言,楊采鈺更愛匡扶。當她和林誌成住在壹起時,環境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當匡父出現在她面前時,她希望重新建立壹個幸福的家庭,但她對林誌成感到不安,忐忑不安,感情上過不去。
這部作品充分體現了夏衍的戲劇風格,即冷靜、客觀、平靜但包含巨大情感波動的“嚴謹的現實主義”。劇中人的行為似乎無可指責。每個人都按照既定的生活邏輯行事,但當這些人和事集中在壹個特定的場景中,結果幾乎讓人難以承受。這是國民黨統治造成的家庭悲劇。
在鄺、林、楊的家庭悲劇中,穿插著生活在同壹屋檐下的其他四個家庭的悲喜劇。黃壹個小銀行職員,大學畢業靠父親賣地借高利貸,現在失業在家,靠賣地為生,擔心老父親從農村來看望他們;小學老師趙振宇壹家四口擠在竈蓋裏,妻子整天傷心哭泣;報販“李陵碑”的獨子在淞滬兩戰中陣亡,因此終日精神恍惚,飲酒過度。史的丈夫,作為壹名水手,再也沒有回來,因為他的生活被黑社會操縱了。二房東林誌成是壹家棉紡廠的員工,他擔心失去工作。
住在這裏的每個家庭都很不幸。他們在地獄般的社會中掙紮和煎熬,自身的弱點決定了他們無能為力,只能在黑暗的日子裏默默的活著。正如李健吾分析的,他們屬於壹群弱者。作品描寫了這些小人物的不幸生活,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進行了強烈的控訴,並將情節安排在陰沈沈的黃梅季節,象征著抗戰前夕陰沈沈的政治氣候。因為當時還不清楚國民黨會不會起來抗日。作品反映了小人物在這樣的政治氣候下的抑郁、煩惱和悲傷,“從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了這個偉大的時代,讓觀眾聽到了壹些即將到來的腳步聲。”好在這些弱者的心中,並沒有失去對光明的向往,期待著天空“有壹天放晴”。文末,包拯的歌聲是劇本唯壹的陽光——象征未來屬於孩子,帶有人道主義色彩,從匡扶回歸革命征程,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革命風暴。這是劇本的壹個重要思想。
該劇的藝術特色:
(1)構思巧妙,布局嚴密,多條線索共同發展。
(2)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容自然,又脫俗雋永。
(3)表現了人物的命運和心靈的震顫。
4.夏衍戲劇的藝術特色。
(1)擅長寫普通知識分子和普通市民的平凡生活,從“幾乎壹無所有”的日常生活中發掘內在的悲劇和喜劇。
比如《上海屋檐下》就展現了上海巷普通二層小樓裏每天都在悄悄發生的生活世界:瑣碎的爭吵、痛苦、遺憾、抱怨、尷尬、擔憂等等。但劇作家卻從這個市民家庭中常見的情感摩擦和人事糾紛中痛苦地發現。作品中的陰雨天氣寓意深刻:它象征著不僅人生活在黴變中,人的靈魂也在黴變,同時又有壹種沖破這沈重陰霾走向光明的願望。夏衍戲劇的顯著特點是材料的普通性、構思的簡單性和內在的深刻性。
(2)“註意人物的刻畫和內心活動”。
比如見到匡父後,楊采鈺不得不跟他走卻又無法放棄林誌成的內心矛盾,匡父看到妻子了解情況後的悲傷,林誌成以朋友為恥又不願放棄楊采鈺的苦惱,都刻畫得非常細致深刻;黃對他的老父親隱瞞了他的失業和困難的家庭情況。他既怕傷了父親的心,又有知識分子愛面子的思想。強顏歡笑的痛苦也很鮮明。
《上海屋檐下》劇照(1939上海話劇社演出)
(3)樸素、謹慎、含蓄的藝術風格。
比如《上海屋檐下》在同壹個舞臺空間同時展開了五個家庭的悲喜劇,寫了十幾個命運和性格迥異的人物。以林誌成、匡扶、楊采鈺之間的家庭悲劇為主線,其他四個家庭的悲喜劇穿插其中,力度運用不均。全劇主線突出,結構簡潔,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對每個家庭命運的揭示,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抓住了他們的主要特點,用筆極其簡練生動,留下了大量的藝術空白,供觀眾想象和補充。比如“黃梅天氣”就有多重象征意義:既有自然的,也有政治的,還有心理的。給讀者多種想象的空間。
(4)有很強的人情味。
夏衍習慣於用強烈的人道主義觀點看待生活。如《上海屋檐下》,文章最後鮑真的演唱。但是,人道主義並沒有讓他失去對與錯的界限。夏衍的人道主義與他的民主立場相結合,使夏衍更加關註大時代中人的命運,特別是人的心靈和微妙的精神世界,從而使他的作品充滿了人情味,具有類似契訶夫《含淚的微笑》的藝術風格。這也是夏衍戲劇的壹大特色和優勢。
二、李健吾(1906-1982)與戲劇藝術的探索。
這壹時期對戲劇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創作傾向和風格不同於曹禺和夏衍的劇作家是李健吾。
1,生活與創作
李健吾,山西省安義縣(今鄆城縣)人,於1919年被其父辛亥革命時期晉南領袖殺害。這對李健吾的民主傾向影響深遠。李健吾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方文學系,20世紀30年代留學法國。
他的戲劇創作觀是以人性為基礎的,認為作品要立足於深沈博大的人性,充滿鄉土色彩,進而傳達人類的普遍情緒,以強調人性中的“善惡並存”和描寫人物內心的矛盾沖突來刻畫戲劇人物。
他的早期作品包括《母親的夢》和其他戲劇。1933回國後,先後出版了《現在才是春天》(1934)、《梁(1934)、《村長的家》、《以身作則》、《1938》。
2.《只是春天》(三幕劇)
《只是春天》,寫於1934,是李健吾的代表作,劇本以北伐前夕為背景。北伐軍革命家馮突然來到舊情人、北洋軍閥壹個警察局長的妻子的客廳,警察局長奉上級之命到處追捕。該劇壹開始,人物就被推回到緊張和沖突的漩渦中。導演的妻子曾經是個熱血青年。因為不甘貧窮,她嫁給了導演,卻對婚後的庸俗生活深感不滿。馮的到來使她無法抑制自己的真實感情。在馮即將被捕時,她雖然對馮隱瞞革命身份感到憤怒,但又不願失去他的愛,最終巧妙地將馮從險境中解救出來,逃出了鬼門關。
從劇本的表面情節來看,這是壹部以追捕革命者為革命題材的劇,但實際上劇中的主角並不是革命者,而是導演的妻子。作者關註的不是劇情中包含的革命與反革命的沖突,而是導演的妻子與劇中其他人物的內心沖突。該劇在愛情與革命的糾葛中,通過幾次反復,著力刻畫了導演妻子身上存在的壹系列矛盾,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純愛與世俗利益的矛盾,物質享受與精神空虛的矛盾,青春與流年的矛盾,強烈的虛榮心與隱藏的自卑心理的矛盾,等等其他。
與曹禺的劇作不同,李健吾的劇作震撼了群眾的心靈,卻讓觀眾在欣賞的同時感受到了劇本的魅力,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劇本的缺點是主角馮缺少了壹些個性,在情節安排上有點矯揉造作,明顯有編造的跡象。
3.梁(三幕劇)
《梁》是壹部描繪人性衰落的心理悲劇。年輕時荒唐而意誌薄弱的梁,為了錢,在劉構的唆使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後來,他總是受到良心的譴責,無法驅散的罪惡感像幽靈壹樣困擾著他。劉構的再現,也就是話劇大幕拉開的時候,幾乎重演了多年前的悲劇。梁之子四喜,受劉狗唆使,以殺父相要挾梁。這時,梁匯集了多年來被壓抑的悔恨和恐懼,殺死了劉狗,用他流血的手安慰他流血的心。作者的興趣仍集中在對主人公梁內心矛盾的探討上,誇大了“處處有陷阱、處處有惡”的時代感覺。全劇給人沈悶甚至神秘的感覺。
貪錢殺父的梁是作者譴責的對象,但戲劇沖突的高潮並不是梁與邪惡反派劉構的對抗,而是梁殺父後的悔恨與不安。在他刺殺劉構之前,他是不願意作惡,也不會行善的。
其藝術特色是:結構嚴謹,簡潔緊湊,運用"精心制作的戲劇技巧處理情節的突變",抓住梁內心世界善惡並存,發展其內心沖突的結尾,把他殺父、劉狗的外在行為置於幕後,作為該劇的外在情節,起到激化內心沖突,最終激發該劇高潮的作用。此外,李健吾在人物心理刻畫、場景氛圍渲染、語言運用等方面也表現出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4.新學者又樹立了壹個榜樣
這兩部戲劇是具有獨特藝術特色的喜劇。《新儒林外史》中的教授康汝水,《以身作則》中的舉人徐守清都是漫畫人物。然而,在這些愚蠢可笑的喜劇角色中,也有壹個悲劇性的因素,那就是他們是舊時代的受害者。雖然他們被金錢和舊倫理扭曲,導致心智不正常,但他們復雜的內心卻不乏正常的人情。這是李健吾從刻畫人性、描繪“善惡並存”的觀念出發,創造的戲劇審美品格,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這部分可以省略)
5.李健吾劇作的藝術特色;
(1)立足現實生活,不當代,執著於人性的分析。他從人物的內在矛盾來分析人物行為的原因,如“梁”等。
(2)塑造了許多“善惡幸存者”的形象。劇本中有失去人性的人的形象,比如劉構,但突出的是那些善惡矛盾交織的形象,比如《只是春天》中的導演夫人,《梁》中的梁等。導演的妻子是“善惡存在”“美醜交織”。她美麗機智,任性虛榮,貪圖物質享受,所以成了警察局長金籠子裏的富貴鳥。然而,她的心並沒有耗盡。當來自南方的革命家馮(劇本設定在北伐戰爭時期)和昔日的戀人在她進入北平時突然出現在她面前,舊情復燃。然而,當她得知馮有壹個秘密的革命使命,而不是珍惜舊的感情,她恨他,但她幫助他擺脫了危險與她的智慧。這是壹個矛盾而復雜的靈魂。
(3)註重戲劇藝術的探索,其劇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對話俏皮工整,結構嚴密緊湊,構思巧妙,趣味追求形成獨特風格。他為中國戲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