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歌德的生活是什麽樣的?

歌德的生活是什麽樣的?

歌德(1749~1832),原名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8年末09年初德國偉大的詩人、作家、思想家。他的創作將德國文學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為歐洲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是歐洲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

歌德出生在法蘭克福的壹個富裕家庭。我的祖父是壹位實業家,經商致富。我父親從事法律職業,但壹生坎坷。他曾經買過宮廷顧問的職位。母親是當地市長的女兒。少年時代的歌德受過良好的教育,熱愛文學藝術。

65438-0765年,歌德按照父親的遺願,前往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然而,他對法律不感興趣,而是學習文學、繪畫和自然科學。在宮廷文學和古典文學的影響下,他學會了寫詩和戲劇。1768因病休學。

1770年,歌德病愈,前往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深造。斯特拉斯堡位於德法邊境,受法國革命思想影響更大。斯特拉斯堡也是“沖鋒”運動的發源地。歌德在這裏接受了盧梭的影響和斯賓諾莎的哲學,更重要的是認識了“沖鋒陷陣”運動的領袖赫爾德和壹批青年作家。赫爾德引導他學習荷馬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引導他收集和學習民歌,從而使他擺脫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影響。在此期間,歌德寫下了《相逢與別離》、《五月之歌》、《野玫瑰》等多首感情真摯、旋律優美的抒情詩,至今仍被視為德國詩歌史上的名作。

1771,歌德獲得斯特拉斯堡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結束學業。回到家鄉後,我成了壹名律師。但他專註於文學創作,寫出了壹批體現“沖鋒陷陣”精神的優秀作品,成為他青年時代的高潮。

為了塑造壹個具有反叛精神的形象,歌德曾經從歷史作品和古代神話中汲取主題。1773年,他完成了壹部歷史劇《鐵血騎士戈茨》。這部作品取材於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時期的史實。

劇中的主人公葛子,當時原本是壹名騎士。他反對封建領主,參加農民起義。後來拋棄農民,失敗入獄。歌德非常激動地閱讀了有關歌德的史料,稱他為“最高貴的德國人”。經過六個星期的努力,歌德用歌德的事跡寫了壹個劇本。在劇中,歌德用生動的戲劇場景再現了宗教改革時期復雜的社會圖景。劇中描述的社會是分裂的,充滿了暴力壓迫和勾心鬥角,所以充滿了矛盾和動蕩。也讓人想起十八世紀的德國,激起人們對封建統治的仇恨。

在歌德的作品中,歌德是壹個善良、正直、勇敢、堅毅的人,是壹個為自由而戰的英雄。他反抗封建領主和大主教,支持皇帝,希望建立統壹的德國。直到去世,他還在呼喚“天上的空氣!”自由!自由!他爭取自由反對封建主義的傾向體現了“轟轟烈烈”運動的精神。因此恩格斯稱贊該劇本“表達了對壹個叛徒的哀悼和敬意”。“戈茨的形象也有壹個墮落騎士的局限性。他以個人的力量反抗封建領主,實際上維護了騎士的獨立地位。他被迫參加農民起義,試圖將其限制在壹個溫和的範圍內。

在藝術上,這部劇有意借鑒莎士比亞,不遵循“三統壹”。該劇場景豐富,情節復雜,人物眾多,語言生動,但不註重舞臺技巧很難演出。劇本發表後,轟動了整個德國,壹時間模仿如雨後春筍,形成了寫歷史劇和“騎士劇”的熱潮。歌德因此獲得了全國的聲譽,成為“沖鋒”運動的領袖。

在此期間,歌德還開始寫詩劇《普羅米修斯》。這部作品的思想傾向與鐵血騎士戈茨壹脈相承,但並沒有使用民族歷史的主題,而是古希臘神話的主題,以便更容易塑造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劇本只寫了前兩幕和第三幕的片段,但普羅米修斯形象的叛逆精神已經相當突出。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並領導人類反抗宙斯的神權統治。他蔑視上帝的力量,譴責上帝的不公正。這些都表達了德國先進分子的覺醒。

歌德年輕時最重要的作品是小說《少年維特》。這是他根據65438-0772年在威茲拉實習期間的生活經歷,結合其他經歷寫的作品。這部小說不是基於歷史和神話,而是基於現實。主人公是壹個年輕的德國人維特,他和夏洛特之間的愛情悲劇構成了作品的情節基礎。

威特是18世紀德國進步青年的典型形象。他思維敏銳,才華橫溢,充滿激情,渴望自由。他崇拜自然,熱愛淳樸的村民和天真的孩子,向往人的自然表現的解放。然而,他周圍的環境是壹個腐朽、頑固、庸俗、卑鄙的社會。公使館的繁文縟節和老板的無理挑剔讓他處於無所作為的境地。嚴格的等級制度和貴族的傲慢無禮讓他怒不可遏。他的才華吸引了市民的羨慕,他的美好理想吸引了人們的批評。維克多與周圍的現實格格不入,孤獨而沮喪。當他看到賢惠善良勤奮的格林時,他仿佛在醜陋的現實中找到了壹個美好的人。在威特看來,夏洛蒂是單純純樸的人的自然本性的化身,所以她把自己所有的熱情和無限的崇拜都發了出來。然而,夏洛特卻無法跳出平庸生活的圈子。她寧願遵守禮儀,犧牲自己的愛情。這讓維克多陷入了絕望的境地。維克多的性格太軟弱了。他討厭周圍毫無生氣的現實,但他只是停留在孤獨的悲傷和悲憤中,或者想到用刀刺傷自己的心,割斷自己的血管,而不是去改變現實。最後,他自殺了。維克多的自殺是他對那個令人窒息的社會的孤獨和被動的反抗,也是他憎恨社會,找不到出路的必然結果。

小說通過叛逆者維特與周圍環境的矛盾,深刻批判了當時德國的醜惡現實,公開挑戰德國封建社會。

小說以維克多給朋友和夏洛特的信以及日記片段的形式寫成,分為兩部分。這種文學形式自然地融合了敘事、抒情、描寫、議論,既便於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又便於自由靈活地剪裁素材,通過主人公的主觀感受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

這部作品突出表達了德國進步青年的情緒,所以壹出版就受到青年人的熱烈歡迎。很多人從中找到了* * *歌曲,很多人模仿威特的服裝,壹時形成了“威特熱”,甚至有人模仿威特自殺。為了讓小說不再產生不良後果,歌德在1775重印時,在小說第二部分前加了壹首序詩,敦促年輕人“做人,不要步維特的後塵”。這部小說不僅在德國風行壹時,還迅速被翻譯成歐洲各國的語言,在國際上引起轟動。

1775 165438+十月,歌德的人生歷史發生了轉折。他接受了卡爾·奧古斯都公爵的邀請,來到魏瑪,並在那裏定居下來。當時的魏瑪公國只是壹個面積只有36平方英裏,人口只有65438+萬的封建小國。歌德認為魏瑪的統治者更開明,他可以在這裏幹實事,施展才華,實現抱負。因此,他很快成為魏瑪朝廷的官員。他先是擔任顧問兼大臣,後來成為內閣大臣,主持魏瑪公國的政務。在整個10年間,歌德很少從事文學創作,忙於行政事務。他熱心進行社會改良,如整頓財政、精簡軍隊、恢復礦山、修築道路、減輕農民賦稅、發展文化教育等。,有時還服侍公爵旅行和打獵。

歌德從壹個叛逆的作家,變成了壹個封建小朝廷的官員和宮廷文人,但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得益於行政工作,他接觸了現實,了解了社會,克服了sturm und drang的幻想,增加了腳踏實地進行改革的動力。然而,他的改革遇到了許多障礙,很少奏效。是要繼續為魏瑪公國勤奮工作,還是要脫離世俗,用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為人類譜寫壹曲理想之歌?是克制自己,向環境妥協,還是讓妳的詩人情懷和想象馳騁遠方?這樣的矛盾困擾著歌德。但為了行政工作,他不得不在很多方面向別人妥協,克制自己。他經常為此感到痛苦。他壹度厭倦政務,埋頭自然科學研究,發現了人類的顎骨。1786年9月,他再也忍受不了這種令人窒息的環境,改名換姓,獨自乘驛車逃離魏瑪,來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意大利,希望在另壹個環境中獲得新生。

在意大利,他走遍了各個城市和西西裏島。壯麗的大自然,豐富的文化底蘊,淳樸的民俗生活,都讓他心曠神怡。他似乎又“找到了自己”,成為壹個充滿活力和創作激情的人。他對古代藝術有濃厚的興趣,接受了藝術史學家溫克曼的觀點,認為古代藝術體現了壹種樸素、寧靜、和諧的理想美。他在意大利住了兩年。1788四月回到魏瑪,但不再參與政務。

意大利的運動歌德轉向了“古典主義”。歌德以新的觀點批判性地回顧了自己的過去,拋棄了“颶風”幻想,追求壹種寧靜和諧的人道主義理想。與此同時,歌德重拾創作熱情,完成了壹些已經開始的作品,其中壹些重要場景有《埃格蒙特》、《陶裏茲的埃菲涅》、《托誇多·塔索》、《浮士德》。

歷史劇《埃格蒙特》(1789)描述了16世紀荷蘭人民的反侵略鬥爭。該劇描繪了起義前夕的眾多群眾場景和緊張的社會矛盾。主人公埃格蒙特是壹個同情人民的貴族。他在對敵鬥爭中動搖了。他壹方面希望人民自由,壹方面反對起義,要求人民在暴政面前保持冷靜,“努力工作,規規矩矩”。他的入獄激起了人們的憤怒。全劇以他對自由的幻想和爭取自由的訴求結束。歌德從1775開始寫這部劇,所以劇中還保留著《沖鋒陷陣》的叛逆精神,但這種精神明顯減少了。

陶裏茲的伊菲革涅亞標誌著歌德從“狂飆突進”到“古典主義”的轉變。歌德在1779年寫了該劇的散文版。1786從意大利回來後,改成了劇本。這部劇采用了古老的題材,但主角艾菲妮亞並不是古代神話和悲劇中那個智取的少女,而是壹個體現人性影響的理想女性。她來到陶裏茲後,說服國王廢除了當地殺害外國人的惡習。當國王因為他的提議得不到滿足,想要恢復這種惡習,處決她哥哥的時候,她可以用自己高尚的美德和真摯的感情打動國王,激發他內心的善良,最終放了他們。劇本表現了歌德以純粹的人性消滅邪惡,以道德影響力打動統治者完成社會改良的思想,體現了他的人道主義理想。劇本以古代戲劇的風格寫成,形式完整,語言簡練。

1790年完成的劇本《德庫阿多·塔索》以16年意大利著名詩人塔索的人生經歷為主題,描述了他從壹個敢於揭露宮廷腐敗的叛逆者變成壹個自我克制、洋洋自得的平庸之輩。塔索在費拉拉宮的經歷和歌德自己在魏瑪的處境頗為相似。塔索的形象也包含了作家自身的經歷。所以歌德曾說“這出戲是我骨子裏的壹塊骨頭,心裏的壹塊肉”。

歌德的思想矛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更加明顯。革命爆發時,他熱情歡呼,意識到這場革命將是“世界歷史新時代的開始”。但隨著革命的深入,他轉而仇視革命,抵制革命,甚至寫出了嘲笑革命群眾的作品(如威尼斯碑文的某些部分,戲劇《大科普塔》、《公民將軍》、《勸人》)。歌德贊成“自然和平的發展進化”,不贊成革命暴力。

這壹時期,歌德對自然科學非常感興趣,研究了植物學、昆蟲學、解剖學、光學和色度學。他將自然視為壹個相互關聯、不斷進化的整體,並試圖找到所謂的“原初形態”。但他只承認量變,不承認質變。

1794年,歌德和席勒成為朋友,兩位偉大的作家開始了長達10年的合作。他們兩人在魏瑪共同主持了壹個劇院,編輯了壹本文學雜誌,並共同創作了壹些詩歌。1796年,他們合寫了400多首警句詩,無情地諷刺了當時文化界的不良現象。1797.他們壹起寫了壹系列的歌謠,其中著名的《掘寶人》、《魔法學徒》、《科林斯的未婚妻》等都是歌德此時創作的詩歌。同時,他們也完成了自己的壹些重要作品。歌德寫了《威廉·梅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1796)、《赫爾曼與綠苔》(1797)、《浮士德》(1808出版),成為他人生中又壹部新作。

《赫爾曼與竇律泰》是壹部古典田園敘事詩,描寫了德國壹個小鎮上的小康青年與法國大革命時期從萊茵河左岸逃亡的少女的愛情故事。歌德反對大革命帶來的混亂,贊揚封建宗法農村生活。

進入19世紀後,歐洲和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歐洲人民與封建勢力的鬥爭仍在繼續。資本主義工業化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大發展,也使歐洲壹些國家的勞資矛盾日益暴露;同時,世界文化交流空前,大量東方文化傳入歐洲。歌德以極大的興趣接受新事物,他對許多自然科學學科和許多工程建設計劃都非常熱心,比如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他還研究了傅立葉和聖西門的烏托邦社會主義著作。這種孜孜不倦地學習和積極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態度,顯示了歌德不斷追求更高理想的寬廣胸懷和進取精神。雖然不能幫助他克服內心的矛盾,改掉平庸的習慣,但可以幫助他保持不斷進步的內在動力,了解時代的先進思潮。

歌德以極大的興趣研究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國的文學和哲學,漫遊於東方世界,寫了大量的詩歌,後被收入《東西方文集》(1819)。他看到《好傳》、《玉嬌麗》、《華》等中國小說和中國詩歌的譯本後,大為驚嘆,甚至以“中德四季,晨光閃閃”為題,寫下了14首抒情詩。文化交流極大地拓展了歌德的文學視野,使他預見到了從民族文學向世界文學發展的前景,從而提出了“世界文學時代即將到來”的著名論斷。

歌德晚年隱居。他以驚人的毅力埋頭寫作,完成了壹些重要的作品,如小說《威廉·梅斯特的漫遊歲月》(1820~1829)、《親和力》、《自傳詩歌與真理》(1811 ~ 65448)。***4卷)意大利遊記(1816~1829),法國之旅(1822)等。當然,最重要的是完成他的“壹生的主要事業”——詩劇《浮士德》。

威廉·梅斯特(包括《學習時代》和《漫遊時代》)是歌德所有創作中僅次於《浮士德》的重要作品。歌德從1776開始寫作,從1796完成學習時代的上半部分,從1829完成漫遊時代的下半部分。它的創作過程貫穿了歌德壹生的幾個重要時期。這是壹本描寫壹個人成長發展過程的教育小說。主人公威廉·梅斯特是壹個富商的兒子。他不滿周圍平庸狹隘的市民生活,希望從事有益的工作,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離家後,他壹度暗戀女演員,經商,後來加入了壹個流浪劇團。壹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壹位開明的貴族羅·塔利奧,他從美國獨立戰爭回來後,解放了自己的農奴,組織了壹個以服務人類為宗旨的秘密社團。威廉在這裏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標,所以他離開了劇團,加入了這個團體。威廉渴望個性的協調發展。在他的人格形成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他與周圍現實的矛盾,但歌德並不想改變現有的秩序,而是希望通過開明貴族之手來改造現實。

小說的下半部分在思想內容和結構上與上半部分聯系並不緊密,描寫了威廉和兒子菲利克斯之間的漫遊,但主角只起到了情節線索的作用。威廉曾經把他的兒子放在“教育區”進行訓練,在那裏人們過著集體生活,每個人都努力工作,互相尊重和愛護。這是歌德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各種社會弊病而提出的幻想。但是那裏的集體勞動是以手工業為基礎的。威廉後來從漫遊中認識到人應該對社會有益,決定當壹名醫生。這部小說以威廉和他的兒子重聚而告終。

威廉·梅斯特是德國資產階級進步青年的形象,他漫長的人生經歷反映了德國進步人士探索社會理想的過程。小說最後的結論是,人生真正的理想是集體勞動,造福人類。這反映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但上半部寫的理想是開明貴族提出的,下半部提出的社會改革方案是逃避現實、回避革命、妥協寬容的烏托邦。

1832年3月22日,歌德去世。歌德的壹生漫長而不平凡。他給德國人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遺產。1919年編纂的《歌德全集》達到143卷。他的思想如此廣闊,作品涵蓋領域如此之廣,真是博大精深。歌德的壹生也充滿了矛盾。他生活在封建制度崩潰、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科技突飛猛進的大變革時代。雖然當時德國落後,缺乏革命條件,但作為壹個偉大的詩人,他不能不對這樣壹個多變的時代做出回應。歌德自己說:“我出生的時間對我來說是壹個極大的方便。當時發生了壹系列震驚世界的大事。我活了很久,看到這樣的大事壹件接壹件的發生。我是七年戰爭、美國從英國獨立、法國大革命、整個拿破侖時代、拿破侖的覆滅以及後來壹些事件的活生生的見證者。所以我們所得到的教訓和觀點,是任何壹個現在出生的人都不可能做到的。"

歌德總是積極關心現實,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努力追趕時代的步伐。但作為德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他無法擺脫這個階級固有的粗鄙和妥協。再加上德國現實的局限性,他的思想和創作充滿了復雜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