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多數人學習詩歌是為了直接閱讀壹些優美的詩歌而造成的現象。他們打不開格局,壹旦試圖托起,詩歌就會變得支離破碎,失去融合的感覺。因為他們的學習方法,根本看不到隱藏在詩歌深處的看不見的主體——詩歌的情感,大部分都去看那些表面上的美好的詩歌。
說實話,我不怕妳嘲笑。當年我就是這樣學習的,直到有壹天覺得無聊了才做出改變。那時候,當我開始試著表達自己的感受,忽略了那些美妙的詩句,我才發現,原來那些充滿思想的詩句是那麽的難,那麽的難寫。這才發現自己寫詩的功力壹發不可收拾,如空中樓閣,完全不以自己的意誌為轉移。於是我決定拋棄壹切華麗的詞藻,努力用普通的文字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寫。這樣的後果就是寫出來的詩不太好看。每次寫的時候,我看著臉都黑了。這時候才是詩歌真正的核心。
詩歌中的情感分量是詩歌模式的基礎。這個事情很難說清楚。簡而言之,妳的詩不夠強大,支撐不了大格局。如前所述,在壹首詩中,情感是主體,其他意象內容是為了情感而凝聚身體。就像畫國畫壹樣,壹個物體壹個壹個勾勒出來。如果妳想畫得好,妳的頭腦必須非常清晰和活躍,這樣妳才能用盡可能少的特征勾勒出它的身體。詩歌的格局和意象之間的距離是正相關的,而不是簡單的取決於妳的感受有多偉大。當妳能力不足的時候,強行抓取壹些跳躍的意象,只會導致詩歌的碎片化。這樣的詩寫出來,只是單獨提出的詞好看,整體上卻不是詩,只是壹個死的東西。
所以剛學會寫詩的人,最好不要學那些優美的詩,也不要學格律等。最好是先把詩歌這種虛無縹緲的題材濃縮起來,再加上壹些華麗的辭藻作為裝飾,文筆相對簡單壹些。而且很多名詩都不用華麗的詞藻,華麗的詞藻只是在押韻錯了或者層次錯了的時候用來替換用詞。人家表現出來的是形象選擇的操作和大格局的處理,與文字無關。妳最好不要學錯方向。很多詞的形象都很跳躍,其軌跡簡直讓人捉摸不透。但是,別人的詩風是天衣無縫的。
新手格局小壹點。他們從眼前看到的東西中,抓取壹些關系密切的意象來寫詩,慢慢感受詩歌的形態,熟悉之後再去挑選更遠的意象來支撐格局。當妳熟悉了詩歌的物理應用,妳就可以跳了。
這時候有壹個小辦法,就是忽略這些東西,或者讓它們變得熟悉,讓它們不需要記憶,不需要思考,就能自然融入。然後跟著詩的心走,它會把妳的思緒帶到壹些美妙的地方,寫出美妙的詩篇。這就是“文章自然,妙手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