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李靜怡:如何欣賞中國古典詩歌?

李靜怡:如何欣賞中國古典詩歌?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典詩詞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並且還在繼續傳播,依然散發著鮮活的生命力。既然古典詩詞這麽好看,我們都想學。那麽,怎麽才能學會呢?從哪裏找起點?我想從三個方面切入。

第壹個方面,欣賞古典詩歌的意境之美,從理解和把握詩歌的意境入手,才能真正體會到詩歌深刻而美好的境界和藝術魅力。意境美是中國古代詩歌追求的最高藝術標準,也是欣賞詩歌首先要註意的。

什麽是“意境”?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說:“寫情沁人心脾,寫景在人耳目,言事如其言。”古詩詞之最,莫過於此。”王國維也說:“能描繪景物和真情實感的,就說有境界,否則就說沒有境界。“其實真正能體現壹首詩意境之美的,應該是情與景的有機結合,以及情與景密不可分的關系,即我們欣賞壹首詩,看它是如何描寫景物的,看它是如何通過景物融合思想感情的,這是古代詩歌創作對意境的壹種藝術追求。

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呈現的是那種美的形式,是重復的、多面的,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也就是說,人在讀詩的時候,體會到的意境之美是不壹樣的。不是說意境之美是壹種意境或者說那種美的感覺是壹種感覺。不是這樣的。其實意境之美是很豐富的。我總結成八個方面。第壹種意境叫“雄偉寬廣”;第二種叫“開放開朗”;第三個叫“蒼涼悲壯”;第四種叫“深度抑郁”。這四種類型有壹個共同點,就是表現出壹種“陽剛之美”。除此之外,還有四種,第壹種叫“富麗堂皇”;第二種叫“冷漠的沈默”;第三個叫“清新淡雅”;第四種叫“寒寒”。總的來說,這四種都表現出壹個共同點,那就是“女性美”。所以詩歌的藝術美給我們的無非是“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那麽,“陽剛之美”的壹種類型就是“雄渾博大”的意境。這種意境中的詩歌在寫風景時往往氣勢磅礴,氣勢磅礴,抒情澎湃,震撼人心,在語言上往往誇張驚心。第二種叫“開放開朗”,這種意境的壹般特點是:景物往往無塵脫俗,虛實並存。抒情時,往往開放歡快,舒緩悠長,語言方面,壹般健康明快,奇幻飄逸。第三種叫“蒼涼悲壯”,特點是意境優美。在寫景方面,往往是遼闊深遠、險峻稀疏,在抒情方面,往往是豪邁豪放、悲涼悲涼,在語言方面,往往是古樸蒼勁、正氣凜然、悲壯悲壯。第四種是“深沈陰郁”。這類詩壹般的特點是內容積澱深,感情深厚,凝滯不動。在語言上,往往樸實無華,很少誇張,長於觸物。

上面我們講了四種。讀完這些詩,我們的眼前往往會有壹個意象,有些像高山峻嶺,跨越空間;有的像河流穿越前的波濤;有的如電閃雷鳴,騰雲駕霧;有的像風卷水,樹倒猢猻散;有的如壯士揮劍,淒淒慘慘戚戚;有的像倒酒唱歌;有的好像在澤河畔唱歌,喝酒,仇恨。總之,這些圖像給我們壹種美感。總的來說,這種美感是刺激的,奔放熱烈的,深沈紮實的,雄渾悲涼的。這四種,我們說,屬於“陽剛之美”。

至於“女性美”,我也總結為四種類型:第壹種叫“富麗堂皇”,這類詩歌描寫的主題大多是以酒為花,以美為衣;它所采用的表現手法,往往是厚塗、刻意雕琢;它所表現的藝術形象往往是金碧輝煌的。第二種叫“淡泊恬靜”,這類詩的意境往往以自然為主題來描寫,表現了作者逃避塵世的優雅心境。第三種叫“清新淡雅”。總的來說,作者描寫的詩歌大多是自然風光,青山綠水,芳草如花,比較平淡。或者描寫壹些清純無邪的人物,活潑,俏麗,可愛。其表現手法往往細膩、優美、獨特、委婉,仿佛是壹股流動的清泉,充滿了生命的氣息。第四種是“寒寒”。在這類詩歌中,它所表現的情境大多是悲涼的,如悲傷、哭泣等,往往以悲涼、悲涼打動人心。讀這樣的詩,可以喚起人們的恐懼和憐憫,以悲劇的方式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向往。

欣賞中國古典詩詞的第二個切入點應該是語言美。因為中國的古典詩詞也是語言的藝術,是最精粹精煉的語言,是最美的語言。人們說這種語言是美的,就是語言像詩,所以詩的語言是非常美的語言,詩的語言就像繪畫的顏料。這幅畫再美,也要靠語言來描繪。因此,詩歌的語言美可以使作品呈現出壹種繪畫美。古詩詞概括力強,體系小,所以要求語言準確、簡練、生動。

詩歌欣賞的第三個切入點是形式美。中國的古詩詞是最正式的。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法律和制度。結合漢語的語言特點,古詩詞在形式上具有壹種音樂美和建築美,讀起來悅耳動聽,抑揚頓挫。還有壹種建築美,詩詞很規整,很工整,就像我們現在蓋的樓,從上到下都是方方正正的。西方詩歌或其他外國詩歌,金字塔形或階梯式,也有其排列形式。當然,壹個詞有長句和短句,也是壹種形式和壹種形式,所以它表現出壹種獨特的音樂美和建築美,這在世界的詩園中也是獨壹無二的。中國古典詩歌早期被定型為“四言詩”。眾所周知,《詩經》中最早的八股詩是“四言詩”,意思是四個字壹句,但沒有特別的格律要求。漢魏六朝,“五言詩”、“七言詩”興起;南朝齊年間發現漢字有四聲,即平聲、上聲、下聲、入聲。有人根據漢字的這四聲和雙聲韻的規律,研究詩歌的音韻和語調的配合,要求詩歌要寫得簡單,聲韻不同,兩句壹句,講究對偶性。所以到了南朝,出現了壹種新的詩風——“永明體”,講究音律。“永明體”對後世格律詩的形成以及後來駢文、詞、曲等文學文體的產生和發展影響深遠。唐朝初年,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格律詩和絕句,即所謂的“格律詩”。

中國的詩歌真正談格律是從唐代開始的。在唐朝以前,它有壹個發展過程。從此,這種新的詩體,這種“格律詩”,以及後來的詞曲,在句速、詞速、每句的聲調、詞的語氣、句尾的押韻、句間的對仗、全詩的這種結構規律上都有了壹定的格式。因此,格律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壹種基本形式,包括詩、詞、歌。詩歌有壹定的格律要求,讀起來有先後、有長短、有抑揚頓挫、有和諧,進壹步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和藝術美。古典詩歌的格律要求嚴格而復雜,但其基本要求主要在三個方面:壹是“平仄”的要求,即詞的聲調;二是“韻”的要求,“韻”用什麽韻;三是“對偶”、“對偶”、“對偶”的要求。這些比較復雜,要求也比較高,所以過去毛澤東主席說鼓勵年輕人寫新詩,但是不鼓勵寫舊體詩——他不是說不鼓勵大家寫,主要是某種意義上,這種格律限制比較多,因為詩歌重在抒情。如果妳真的想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卻被這種形式所限制,無法遵守自己的規律,那麽詩歌寫作就不像格律詩。但是欣賞古典詩詞,壹定要懂壹些東西,不壹定要會寫,但是要懂。

總之,中國古代詩詞歌賦的優秀作品,思想性強,精美絕倫,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它們,從而增強我們的文化素養,提高我們認識生活、總結生活和反思生活的能力,為適應新時代的新挑戰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