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雕謝,花滿天飛,誰憐紅香?
遊絲柔飄春亭,落絮輕觸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日黃昏,惆悵滿懷無處釋放;
用手把花鋤出繡簾,壹次次忍受落花?
楊柳榆樹是方菲的,無論桃浮和李飛;
桃李可以明年再送。明年的閨房妳認識誰?
三月香巢已築,梁間燕太無情!
雖然明年可以啄花啄毛,但人去空巢不容易。
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劍逼人;
什麽時候才能明媚,壹旦漂泊就很難找了。
花易見難尋,埋花的人悶死在臺階前;
我獨自鋤花,在黑暗中流淚,卻見上面枝頭有血漬。
杜鵑黃昏無言,荷鋤歸掩重門;
當藍燈照在墻上時,人們開始睡覺,但窗戶並不暖和。
指責奴隸比傷害人還要惡劣壹倍?壹半出於憐憫,壹半出於煩惱。
憐春忽去煩,又去寂。
昨夜庭外發悲歌,知是花魂鳥魂?
離開壹只鳥的靈魂總是困難的,那只鳥對自己感到無話可說的羞愧;
願奴隸有翅膀,帶著花飛到天盡頭。
說到底,香山在哪裏?
不收美骨,壹片凈土遮風;
與其困在溝裏,不如幹幹凈凈。
我要死了,要被埋了,但我不知道儂什麽時候會死。
今天埋花的人在笑,但是他埋的時候認識誰?
讓我們看到春天的殘花漸落,正是美人老死的時候。
沒有悲傷的歌給我,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這是《紅樓夢》第二十七回黛玉寫的曹雪芹的《葬花歌》。黛玉在洽慧園吃了晴雯的《閉門》,觸動了人生體驗的感覺:“如今父母雙亡,無依無靠,如今壹家人相依為命。現在我又認真又調皮,覺得沒意思。”“我的眼裏充滿了淚水,就像木雕和泥塑壹樣。我直直地坐了三天多才睡著。”第二天,她看到落紅滿地,感人的壹幕,抽泣著說出了這個“花葬”。
“花謝花滿天飛。香消玉殞誰有憐?”她看著那些“紅的、香的、碎的”無人憐惜的花,仿佛和自己的處境有些相似,不禁從心底發出壹聲生命的嘆息。她壹見“春亭中發春柔飄,落花柳絮輕觸繡簾”便黯然神傷,於是遠離故土,隱居籬笆。不就是像這種“發春”“落柳絮”嗎?前四句描寫的最後壹個春景,以“花雕謝,花滿天飛”為主景,黛玉有著花壹樣的“美”,有著花壹樣的人生體驗,所以落花的自然景象很有象征意義。所以,當這個悲傷的閨女出現在五彩繽紛的環境中時,她紅撲撲地倒在地上,猶豫不決。她不忍心用腳去踩那可憐的殘紅!
“忍落花又來來回回?”表現出黛玉內心非常細膩的感情,對落花有壹種特別的同情。然而,環顧世界:“柳榆莢自方菲,不管桃浮還是李飛”。他們是多麽自私,他們只想爭奪自己的美麗,而桃花和梅花卻在雕零!還有房梁間無情的燕子,捧著花去築自己的香巢。想到這裏,我不禁發出壹股難以抑制的怒火:“壹年360天,風劍難逼!”在前面,我用抱怨落花的方式責備柳樹、榆樹莢和燕子,在後面,這兩句話似乎也在抱怨花兒正在遭受風霜。句句不離花,句句都在影射人事。難道妳沒看到柳條和榆莢不像那些極度自私的人,在世間追逐名利嗎?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繁華,還關心別人!更何況有些人不就像燕子啄花壹樣嗎?憑借權力打擊、迫害、毀滅弱者,維護他們的榮譽。而我們拒絕“與時俱進”的女主角,不也壹直在經歷著封建禮教的“風刀霜劍”嗎?
這首悼亡詩的主要藝術手法是用花來形容人,用花來形容人。通過女主人公林黛玉對外界落花現象的哀嘆,壹步步揭示了她對封建禮教社會深深的悲哀和不滿。起初,使用隱喻和象征。後來壹步步推進,漸漸明確了多情落花涉及人事。唱花是為了贊美人,花和人融為壹體。
詩寫到這裏,下面的寫法進壹步由寫花改為描寫女主角的自我形象:“花易見難尋,葬花人前憂步;我只在花鋤上流淚,我看見上面的樹枝上有血漬。“這時候,突出在讀者面前的,是那個獨自鋤花,為心哀慟的葬花人。相傳,費翔哭著流下鮮血,將竹枝染成斑竹。如今黛玉看遍了枝頭的春花,卻在空枝上落淚,“血灑空枝”,可見她有多傷心!
她為花哀悼,也為自己哀悼:“杜鵑無言。黃昏了,蓮鋤已去掩重門。藍光照到墻上,人先睡,窗不暖。”壹盞綠燈,壹窗冷雨,壹個孤獨的人,這是壹個多麽壓抑寒冷的環境,多麽淒慘悲涼的處境!這“青燈冷雨”的壹幕,生動地表現了黛玉極度的孤獨、抑郁和極其強烈的悲傷!
極度的痛苦讓黛玉轉而剖析自己:“怨奴不如傷神兩倍?”壹半出於憐憫,壹半出於煩惱;憐春頓時去惱了,走了,連話都沒說。“這只是我多愁善感的性格嗎?看似什麽都沒發生,但這個來去匆匆的春天,悄無聲息的來了,又去的無影無蹤,太讓人難以捉摸了。在這花開花落中,壹個女孩的青春就這樣悄悄的浪費了。
林黛玉和賈寶玉都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們反對倫理道德,鄙視名利,向往自由,追求理想的愛情生活。但封建正統勢力,如“風霜劍互壓難”,林黛玉作為寄人籬下的孤女,對此感受更深。她反抗過,掙紮過,但她覺得前景渺茫。於是在極度的失望中,她把理想寄托在幻想上:“昨夜庭外發悲歌,知是花魂鳥魂。”恍惚中,她感受到了花魂和鳥魂的呼喚和呼喚,她想:“願我今天有翅膀,和花兒壹起飛到天的盡頭。”擺脫這個令人窒息的世界,沖破封建禮教的枷鎖,飛向理想的自由世界。然而,“說到底,香山在哪裏?”她迷路了,就算飛到天盡頭也找不到家。到底何去何從?她預感到自己面前只有最後壹條路——和落花壹樣的命運:“不收美骨,凈土藏風。”質量幹凈,幹凈,不要讓汙染沈到溝裏。“她寧願純潔如落花,“本質幹凈利落”,堅持自己高尚的人格,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痛苦地死去,也不願隨波逐流,陷入俗世習俗的渾水。
這篇悼詞哀婉婉約,細膩細膩,與黛玉的身世、地位、境遇、行為十分貼切,很好地體現了她作為壹個純粹詩人的人格和藝術才華,甚至與她孱弱的體質相稱。詩中描寫了她自戀、自大、不屈,以及壹種因看不到出路而產生的悲觀、悲傷、失望的情緒。尤其是這種“潔身自好”的表白和殉道者的決心,充分展現了這個寧願毀滅自己也不願活在世上的女孩倔強而復雜的內心世界,令人嘆為觀止!
葬禮致辭結尾有八句,心情越來越悲傷。因為人和花壹樣,註定了悲劇的命運。憐花、惜花、哀花、哀花,其實都是自怨自艾。最後,殯儀員傷心地對殘紅香冢說:“我今天死了,下葬了。不知道什麽時候會死。”今天埋花的人在笑,但是他埋的時候認識誰?讓我們看到春天的殘花漸落,正是美人老死的時候。沒有悲歌給我,不知道花落人亡!“花與人的結合,揭示了花葬人悼念落花的真正原因。”如今的花葬人都在笑“真的是因為心裏有壹種無法解開的迷戀!
悼詞是《紅樓夢》所有詩歌中的傑作。曹雪芹的舊友傅查明壹《題紅樓夢群》說:“壹段悲悼似真而不知”,可見其在《紅樓夢》情節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就其思想內涵而言,它是《紅樓夢》的主題曲。就詩歌藝術而言,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是壹流的。在曹雪芹寫《花葬》之前,明代“江南第壹風流才子”唐伯虎就有埋花、哭花、寫“落花詩”的行為。但是男人埋花只是壹種曖昧關系,不被人註意。曹雪芹將其移植到林黛玉這個如花似玉的美人和倒黴女身上,賦予了她全新的藝術生命,具有化鐵為金、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陳賡的書《脂硯齋》批評說:“我把《葬花》看了三遍,悲涼感人,讓人忘記了自己的人生經歷。不能再加壹批了。.....就是這個字是雙圈的,很難理解對方(黛玉)的意思。”前賢尚且如此,後人不敢強行分析;只是為了把這首家喻戶曉的絕唱獻給詩歌愛好者,才舍不得寫下這份回報,以為地下有靈,就原諒我的苦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