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評論來看,這部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不是貝多芬交響曲中最好的,但作曲家本人還是更喜歡她。其實《戰爭交響曲》原本只是壹首普通的音樂作品,但為了讓它氣勢磅礴地出現在音樂會舞臺上,貝多芬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將其改編成管弦樂,甚至還加上了“交響樂”的稱號。可見貝多芬對拿破侖背叛革命以及隨後對歐洲國家的侵略極為憤慨。所以在拿破侖戰敗的時候,作曲家也是想用音樂來描述他此時此刻的激昂情緒,並傳遞下去。但遺憾的是,戰爭交響曲與貝多芬其他交響曲深刻的思想內容相比,顯得過於膚淺。而且過了好幾年,貝多芬自己也意識到了這部作品的粗糙,甚至自己也檢討過。雖然該作品在當時紅極壹時,但與貝多芬其他九部交響曲被錄制數百次的“待遇”相比,《戰爭交響曲》的錄制在現在已經比較少見了。《戰爭交響曲》雖然只是壹部曇花壹現的作品,卻在當年給貝多芬帶來了更高的聲譽。1813 12.8貝多芬作品專場音樂會中,作曲家作為指揮親自上陣。上演了兩部主要作品——前壹年寫的《第七交響曲》直到今天才真正首演,《戰爭交響曲》作為貝多芬的新作第壹次呈現在維也納的觀眾面前。這是壹場非常成功的音樂會,貝多芬的作曲和指揮能力充分展現在觀眾面前!第七交響曲更是廣受好評,不得不作為“小板子”樂章來演奏。沈浸在戰爭勝利喜悅中的人們,對戰爭交響曲表現出非凡的熱情。說起來很可笑,很多樂評人不屑於《戰爭交響曲》的藝術價值,貝多芬自己也承認這部作品有很多“膚淺”的地方。但也正是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在維也納以及在歐洲大眾心目中的地位再次上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此時的貝多芬幾乎充滿了榮耀和光輝,這終於安慰了這位生活艱難的作曲家,至少他的音樂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肯定。這時,貝多芬的創作欲望再次被激發,壹部又壹部新作品問世,音樂會被要求壹場又壹場地進行。1865438+2004年2月7日的音樂會上,第八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聽眾竟然達到了5000多人。即使是現在,這個數字也是驚人的!接下來的壹兩個月,戰爭交響曲不斷上演,似乎每個人都看不夠。
貝多芬《D小調第九交響曲》完成於1824年2月。起初沒有標題,但後人加了壹個很別扭的標題“最後有席勒歡樂頌的交響曲”,英國人習慣稱之為“合唱交響曲”。應該說這是第壹次將人聲引入交響樂創作,在當時的音樂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貝多芬壹直很喜歡席勒的作品,尤其是《歡樂頌》。傳說在19歲的時候,貝多芬開始用音樂來表達這首頌歌。從1809開始,貝多芬就壹直在思考這部交響曲的結構,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不斷體現出第四樂章合唱主題的思想。但直到1822才開始正式寫作,兩年後完成。
5月7日,1824維也納,這首人類音樂史上的代表作首演。貝多芬不得不坐在樂隊裏,因為他完全聾了,不能領唱。因為之前完全失聰的他在指揮演出時也犯過錯誤,所以只敢背對觀眾坐著。這部偉大作品的首演極為成功,但貝多芬此時卻聽不到觀眾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直到壹個音樂人把他轉過來,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成功,激動得熱淚盈眶。
然而,誰記得當這首交響曲的首演取得巨大的藝術成功時,扣除演出費,作曲家只得到可憐的420古爾登的費用,還不包括需要支付的雜費。當他的朋友把賬單遞給貝多芬時,作曲家生氣了...
當時的貝多芬正處於精神和物質生活極其艱難的時期。19年的20世紀20年代初的歐洲,是拿破侖第壹法蘭西帝國崩潰後,四大強國在維也納會議上決定恢復封建帝制,並迅速建立神聖同盟,四處打壓歐洲的時期。貝多芬自己又窮又病,不得不煞費苦心地照顧他那不值得的侄子。在這種情況下,貝多芬仍然創造了人類歡樂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