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記載的詩歌大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為了觀察民風和政治上的得失,設立了專門的詩歌收藏家來收集民歌。《詩經》中的詩大多出自此。另壹部分是官員和學者獻給周天子的詩,贊美美德,粉飾太平。其中有些詩有人考證過,有些是臆測,有些是有理有據,但不是很重要。至於《詩經》的編纂者,那些認為周公現在不能成立的人。另壹種說法是孔子刪詩,沒有說服力。
《詩經》中記載的詩歌,時間跨度很大,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涵蓋的地域很廣,從黃河以北到江漢盆地。在漢代,當有三個學校,即陸,齊,韓,他站在壹個學者,其次是石矛。在盛行之後,齊、陸、韓三位詩人相繼辭世。歷代詮釋《詩經》的人很多,如宋代朱熹的《詩傳》,清代王夫之的《詩經》,馬的《毛詩註》,王先玄的《詩集》等。
《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種民族風格,是世界各國的民歌。這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既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歌頌,也有對鄉愁的抱怨和憤怒,對人的思考和反壓迫反欺淩。雅俗分雅俗和瀟雅,多為貴人祭祀、祈福豐年、歌頌祖先的詩詞。瀟雅也有壹些民歌。《頌》是祠堂祭祀的詩。《雅》和《頌》中的詩歌對我們研究早期歷史、宗教和社會具有重要價值。孔子曾把《詩經》的宗旨概括為“無邪”,並教育他的弟子和子女以讀《詩經》作為自己言論和行動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的人很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來增強自己的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含詩、書、禮、曰、易、春秋)、五經(無曰)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