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野草》劄記之壹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我看了好幾遍,腦子裏還是壹片空白。如果非要找幾個詞來概括我的印象,那就是:荒野、荒原、燃燒。我甚至都不記得《野草》裏有沒有這幾個字,也不想去翻書求證。我覺得有時候不要求很好的理解,看書也挺好的,至少給自己留壹個想象的空間。所以我想盡量避免人們對《野草》的解讀,雖然這會是壹個很好的參考,會讓我對革命、荒誕、存在、本體等等有很多了解。我不是不承認也不是不同意人家的觀點。只是這些東西看多了會產生審美疲勞甚至厭惡感。因為是讀後感,我已經減去了各種學術規範,可以說的比較自由坦誠,所以下面就亂說了,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
人是壹種非常奇怪的動物。他總是會想出壹些莫名其妙的點子,做出壹些不同尋常的舉動,讓事情變得有趣起來。我很喜歡《野草》,我很尊敬魯迅先生。他文章中表現出來的荒野意識讓我的神經極度活躍和興奮,以至於我在閱讀的時候完全沈浸在場景中。但是,這個場景只是我自己的想象,並不是魯迅先生寫作時腦海裏浮現的場景。但我覺得這並不妨礙我對它的理解。我始終相信,有壹個我們從未到達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應該屬於任何時代,或者局限於任何意義。因為它的無限膨脹,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感受。我也相信《野草》除了它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之外,還有壹個它從未展示過的世界,那就是荒原。雖然我們可以按照魯迅先生的話去想象荒原的場景,但真實的荒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我們看到的荒原只是魯迅先生對象化的荒原,每個人心中的荒原都是獨壹無二的。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挖掘或者吹捧別人心中的荒原世界,我們應該多花點時間去認識自己心中的荒原。在這裏,我並不是說人們對魯迅《野草》的挖掘是壹種褒義,我也相信人們對它的解讀在某種程度上與魯迅先生所想的是壹致的。我只想告訴自己,人們對野草的無限挖掘,只是野草荒野世界中的壹個小角落。問題是人們想讓別人認同自己看到的東西。這個想法會歸功於嚴格邏輯的勝利,還是思維空間太窄的悲哀?也許根本沒有答案。
魯迅《野草》閱讀劄記之二
魯迅先生對於中國人,尤其是對於還有點思想的中國人來說,可能是壹個說不完的話題。只要中國人的醜陋沒有消失,他曾經激烈的批判就永遠有他不可替代的價值。魯迅先生在生死邊緣,就像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影子?要麽被黑暗吞噬,要麽被光明毀滅,魯迅卻在此時寫出了《野草》。
讀《野草》,我迷失了自我,完全被老公的筆墨吸引住了。王先生說:“我會笑,我會唱歌。”所以我很想笑著唱歌。然而“天地靜得我笑不出來,唱不出來。”目前,有壹個微弱的血跡。老公有淡淡的憂傷,我的心卻在痛。那是無聲的、深刻的、刺骨的痛,因為這個民族在流血、在受苦、在墮落、在等待、在恢復?我沒有哭,也沒有為這個民族哀悼,因為漢奸的戰士已經從人間走來,天地在他眼中都變了顏色。
魯迅先生不應該生在那個時代。白色恐怖的年代,到處都是血,是戰友的血,是敵人的血,是無辜者的血,是站出來的人的血?似乎天地已經交織著壹種微紅而又略帶腥味的氤氳,掩蓋了光明的未來。如果生在另壹個時代,他可能是天馬行空的李白;或許是“腰帶越來越寬,永不後悔,以至於人憔悴”的柳永;或許是於謙“不怕死,卻想留清白於世”?他可以是另壹個人,沒必要在緊鎖的眉宇間流露出無法治愈的、毫不掩飾的悲傷和苦澀。
然而,他出生了,周樹人成了獨壹無二的魯迅。“冷眼看千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把自己的血推薦給了軒轅,奉獻給了值得眷戀的中華大地。中國文人自古以來就在儒釋道之間進退兩難,而王先生雖然擺脫了這種束縛,但他對這個有惡習的民族愛得太深,讀得太深,甚至被卷入了時代的漩渦,無法自拔,不願自拔。時代需要魯迅。於是他舉起手中的筆,把矛頭指向反動政府,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理智和勇氣。
魯迅先生永遠走了。棺材埋在黃土裏的時候,漆黑的夜晚有壹彎淡紅的月牙。他看不見。但他給了有誌之士武器和力量,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壹個國家即將崛起。
王先生應該出版了。雜草燒不完。當溫暖的春風吹過香蕉田,小草就會破土而出?
魯迅《野草》閱讀劄記之三
國慶假期我不打算去旅遊。人太多,噪音太大。就呆在家裏看書,去河邊散散步。最近在讀魯迅的《野草》。魯迅的書艱深,野草也不例外,所以讀書很累很慢,但是累並快樂著。邊讀邊做些筆記,仔細閱讀慢慢消化。我相信這個長假會過得充實而快樂。
《野草》是魯迅對自我的追尋和對內心世界的剖析,其中有他個人對人生問題的全部探索。《野草》包含了魯迅的全部哲學思想。
“當我沈默時,我感到充實;我會張開嘴,同時感到空虛。”
“我愛我的雜草,但我討厭雜草裝飾的地面。”
“我希望這種雜草的死亡和腐爛快點到來。否則我不會先活下來,這比死亡和腐爛更不幸。”
讀《魯迅曹野劄記》有感:
1.評魯迅的散文集《野草》
2.魯迅的經典散文《野草》
3.魯迅《野草》的藝術精神
4.有些人讀筆記。
5.魯迅雜文三選。
6.魯迅雜文集《野草》
7.魯迅的三篇經典散文。
8.《野草》中的好詞好句
9.魯迅秋夜讀書三論。
10.摘自《晨花夕拾》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