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詞語都是以“看”字為引子,連貫連貫。王源:萬山紅;近看:滿江碧頭;擡頭:雄鷹直擊蒼穹;往下看:魚香淺。遠方忽高忽低,所有的眼睛都是閉著的。
這是壹張充滿動感、力度和色彩的立體秋色圖。這是主客觀相統壹,也是單獨表達靈魂的強烈的人格色彩的傳播!壹個“爭”,壹個“擊”,壹個“翔”,都充滿了劇變和艱辛。耀眼的秋色也化靜為動,透露出頑強的生命動力。首先是深度:山紅是“遍地”,江碧是“遍地”;其次,數量多:山有數萬,林有多層,論有數百;第三是情緒的激烈程度:紅綠爭光,船只爭先恐後。
-華麗的分割線。
附上兩首賞析詩,供大家理解。
上城的景色由遠及近,由高及低,由靜到動。還含有描寫顏色的文字,讓整個秋景五彩繽紛。幾個動詞的使用,如“擊”、“向”、“競”
萬山滿是壯麗的秋景。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在外在方面,具體表現為高大、遼闊、雄偉、壯麗等壯麗的場景。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上的崇高,比如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風暴的動量。俄羅斯著名文學評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過:“壹個東西比與之相比的壹切都大得多,那就是崇高。”孔子也將“偉大”與崇高聯系起來,稱贊道:“偉大!姚是王者。這很尷尬,只有天空是大的,這只是尷尬。”這種崇高、寬廣、壯美,在毛主席詩詞中的山川描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的佳作。
這個詞的前半部分側重於風景。“獨立寒秋,湘江北,橘子洲。”作者壹開始就把自己放在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中。同時也把讀者帶入了壹種深秋的崇高境界。遠遠望去:“山全紅了,林全染了。”作者不僅看到了眼前嶽麓山的楓林,還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黃櫨,以及祖國無數由綠變紅的山,如烏班圖、水杉、槭、櫟、黃連木,等等。群山和層層樹木讓自然之神觸摸到了彩筆,使它們暈紅,比二月裏笑開的春花還要艷麗。特寫:“河水泛濫,百人爭流。”秋水清,江碧波在秋天,腳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晶瑩剔透,如碧綠的翡翠,透明的水晶。河上,千帆爭發,爭渡,無聲無息,生機勃勃。擡頭望去,“雄鷹直擊蒼穹”,萬裏無雲的秋日天空,雄鷹勇壯羽毛,自由飛翔。遠眺,“魚翔淺底”,由於河水的透明和淺底,魚兒擺動著魚鰭,隨意遊動。作者在短短的四首詩裏,描繪了壹幅立體遼闊的萬裏江南,五彩斑斕的秋色,就像當代著名嶺南畫家關山月,山水斑斕。不愧為“驅山下海定睛”(李白《當塗趙燕少府粉畫山水歌》)和“應近談萬裏”(杜甫《王載畫山水圖之歌》)的傑作。它和作者另壹首詞《沁園春·雪》中描述的“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北方風光,是古典詩詞中前所未有的全景景觀。
壯年時期的輝煌時期
崇高的美表現在內在方面,它是偉大而高尚的心靈的反映。古羅馬的朗吉努斯在《論崇高》壹文中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個詞的後半部分重在抒情,是這種偉大的精神呼應的表達。這種表達,首先是通過回憶得來的。
“我帶了壹百對情侶去旅遊,回憶過去的歲月。”作者想起當年和同學朋友壹起散步、遊泳、談論世界大事,回憶起那段難忘的多事之秋。
這個詞寫於1925的深秋。這是寫毛澤東同誌離開湖南去廣州的時候,當時廣州是革命的中心。從1911到1925,毛澤東同誌多次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在此期間,國內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壹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 * *產黨的成立等。,都是影響世界局勢的大變化。這樣的歲月就像歷史大山中高聳的山峰。
“只是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秀才大怒,大罵方遒。”在這些多事之秋,作者和他的同學們,如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等立誌救國的知識青年們,青春煥發,才華橫溢,朝氣蓬勃,熱情高漲。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莊子·田子方》中“身為人的人,可以仰望蒼穹,潛入墳墓,揮起八極,精神不變”的意境,來描繪新時代青年從舊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自由奔放的心靈。(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同樣朝氣蓬勃。過去有人把“申斥”解讀為批判性的反駁,把“方遒”解讀為專家權威,這是不準確的。)
"指點江山,豪言壯語,糞肥當年在萬戶侯."這是“崢嶸歲月”和“斥責方遒”的進壹步具體化。面對“萬山紅遍”的美景,他們既贊嘆錦繡河山的壯美,又哀嘆大好河山被毀。因此,他發表了撥亂反正的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鄙視當時的“萬戶侯”——軍閥如糞土。在此期間,同誌在長沙組織湖南學生聯合會和新民學會,在湖南開辦平民夜校、文化書店和自修大學,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活動,領導驅逐張、等軍閥。特別是《湘江評論》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成立,為1921年中國* * *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這些既是“指點江山,勵誌言,糞為當年萬戶侯”的具體內容,也是寫此詞的背景。了解這壹背景,有助於我們進壹步理解詞作中閃耀的革命者崇高心靈的美麗光芒。
打中流擊水,管中雲。
"年輕人應該把雲放在心上。"(李賀《致酒》)詩人與同伴的取雲之憂,從“攜百對夫妻遊”到“萬戶侯往事”,可以說是直截了當,像長江壹樣,洶湧而下,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結尾“中流擊水,停舟不飛”是壹種象征性的方式,生動地表達了壹代革命青年的遠大誌向。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壹種解釋是,“擊水”就是遊泳,在激流中奮力劃槳,海浪甚至會讓快速行駛的船只停下來。總覺得這種意境不符合作者推崇“百戰流”的精神我傾向於“中流擊水”的轉化,即“中流擊水”。《晉書·祖逖傳》:‘祖逖不能清中原,助人為樂者,如大江!””後來,“仲六經”成了誓要復興祖國的代名詞。在這裏,說的是詩人要在新時代的大潮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誓以振興中華的壯誌豪情。讀完之後,人們仿佛聽到了壹顆愛國愛鄉的心,怦怦直跳,從而感受到壹顆偉大心靈所折射出的崇高之美。
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非常註重情景交融。劉勰說:“味繁淡泊,則味淡。”(《文心雕龍》)謝榛說:“風景是詩的媒介,愛情是詩的胚胎;是詩,幾個字就統壹了,生命力無窮。”(《詩四體》)這個詞已經達到了很好地融合情景的境界。
上半年,他雖然把重心放在了風景上,但是在風景中充滿了感情。“山盡紅,林盡染”既是周圍楓林的寫照,也是詩人火熱革命情懷的體現。紅色象征著革命、火和光明。“山山遍野”是作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想的生動表達,是對革命和祖國未來的樂觀憧憬。“鷹擊長空,魚躍淺淺,萬種霜爭自由”是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惆悵,問蒼茫大地,誰主沈浮”的感嘆,直接從寫風景轉移到抒情,自然帶出後半段的抒情樂章。
後半部分雖然重在抒情,但也不乏風景在其中。《憶往昔崢嶸歲月》以多事、新奇、形象的手法描寫歲月,將無形的不平凡歲月化為有形的巍峨高峰,給人以崇高之美。“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壹幅勇攻破浪的壯麗畫卷。可以說,《沁園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以景為緯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享受到了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激昂的革命情懷中汲取了信心和力量。
-華麗的分割線。
欣賞古往今來,有著非凡興趣和遠大誌向的人,往往看待事物,慷慨地表達自己的抱負。尤其是我們看世界的時候,帶著長期積累的對生活的艱辛,對社會的憂患,對天地的巨變的感受,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無論是口頭還是文字。比如曹操的《短歌行》,表達了他的誌向;陳子昂去了幽州臺,萬段成了“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我想到天地,沒有限制,沒有盡頭,我獨自壹人,我的眼淚落下來了”;杜甫高唱“落葉如瀑,我看長河滾滾來”,感嘆時運不濟,人生苦短。這樣的傑作數不勝數。與古人的傑作相比,毛澤東的這首詩境界廣闊,氣勢磅礴,哲理更加深刻,達到了美與力的最佳結合。詞的第壹段勾勒出壹幅壯美而又生機勃勃的秋天畫卷。前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就像壹部電影的特寫鏡頭:我站在橘子洲,身上籠罩著壹股肅殺凝重的氣息,向北流淌的湘江就在腳下。既指出了季節、地點、環境,也為後面的描寫做了壹個非常自然的鋪墊。
下面的詞語都是以“看”字為引子,連貫連貫。王源:萬山紅;近看:滿江碧頭;擡頭:雄鷹直擊蒼穹;往下看:魚香淺。遠方忽高忽低,所有的眼睛都是閉著的。
這是壹張充滿動感、力度和色彩的立體秋色圖。這是主客觀相統壹,也是單獨表達靈魂的強烈的人格色彩的傳播!壹個“爭”,壹個“擊”,壹個“翔”,都充滿了劇變和艱辛。耀眼的秋色也化靜為動,透露出頑強的生命動力。首先是深度:山紅是“遍地”,江碧是“遍地”;其次,數量多:山有數萬,林有多層,論有數百;第三是情緒的激烈程度:紅綠爭榮,航船爭先,鷹與鷹爭利,甚至水中的魚也與鷹爭利。當然,是詩人把自己的激情註入到壹切事物中,讓他筆下的風景染上了作者的個性。尤其是“萬種霜天爭自由”這句話,化現實為虛無,也是同類,把意境升華為深不可測卻又無窮無盡的宇宙意識,閃耀著哲學的光輝。文人對四季的變化極為敏感,但對同壹自然現象的看法和觀察方式卻大相徑庭,因此感受也就不同。歷代文人對秋的描寫大多是悲涼的、傷人的,但劉禹錫的《秋詩二首》卻唱出了新的含義:“秋自古悲涼寂寞,我說秋勝春潮。晴空鶴行雲上,為碧霄仙子帶來詩意。”然而,相比之下,毛澤東這個詞更宏偉、更廣闊。他不僅描寫了秋天的顏色和韻律,還揭示了秋天爭取靈魂——畢竟是壹個偉大的人。縱觀整個詞,足以看出毛澤東並沒有師承過去,而是繼承了更多的超然的才華和情懷。至此,詩人的筆鋒急轉,把風景變成了情感;“寂寞,問蒼茫大地,沈浮歸誰管?”妳想過這個問題嗎?他想過嗎?其他偉人想過嗎?沒有。但是毛澤東想了想,問了這個問題。這是壹個主宰歷史命運的世紀問題。要知道,當時毛澤東才32歲!
最後壹段寫著“今日遊”;它描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接下來的壹段是《往事之旅》的回憶,表達了小“我”和壹個激進團體的關系。壹個人遊泳有點孤單。當我和朋友壹起遊泳時,我的生活是如此充實和豐富。長沙,在詩人的人生旅途中,是社會生活的初始階段,也是革命鬥爭的壯麗階段。《崢嶸歲月厚》是對過去學習和戰鬥回顧的高度藝術總結。詩人的註意力不在遊戲風景上,而在於指出歷史使命,判斷當時的革命形勢,思考中國的革命領導。在回憶過去的歲月時,感情之水突然形成了拍打天空的河潮,所以下面是由“剛”字引發的六個短句:“剛壹個同學少年,怒放;學者精神,方遒。隨著文字和表達方式的發展,情緒越來越激烈,壹個驚天動地、震耳欲聾的強音迸發出來:“泥土是當年的萬戶侯”!!讀到這裏,我們不難看出詩人的精神是多麽的豪邁和雄偉。而字尾是有意義的。”妳可曾記得,妳在中流擊水,海浪攔住了飛舟?”這個問題呼應了上壹部的問題,也回答了上壹部的問題:正是這些“中流擊水”的英雄,在這壹點上代表了“主沈浮”的新生力量,整個詞發人深省,令人回味。
“意象”是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壹個術語,包括“意”和“象”。這裏的意義是指創作主體的思想感情,這裏的形象是指作為創作對象的客觀形象。詩歌的意象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意象的融合,而意境是各種意象創造組合而成的詩歌藝術境界。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氣勢磅礴,畫面瑰麗,意象瑰麗,意境高遠。筆者認為,如果從意象美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詞,或許可以另辟蹊徑,準確把握這首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沁園春·長沙”二字的意象美,在景物的選擇上凸顯。作者視野開闊,選取的景物或遼闊,或壯麗,或雄偉。以“看”字為例,山中有“層林”,河中有“百舸”,空中有鷹,水中有魚。從景物的狀態來看,有靜態的火紅楓林,也有動態的“奔湧”“百舸爭流”等等。作者從遠觀到近觀,從仰視到俯視,天高雲闊,山紅水綠,“籠天地於形,挫萬物於筆”(陸機《文賦》)。
作者對景物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立意的制約,古代文人的“悼秋”、“傷秋”、“嘆秋”等詩句是由其特定含義決定的。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寓意是斷腸人在天涯,選取的意象自然是枯藤、老樹、昏鴉、瘦馬。杜甫的《登高》把寓意建立在“萬裏哀秋”、“苦盡甘來”上,所取的意象自然離不開“哀猿”、“落木”。毛澤東的構思積極進取,他所取的“象”自然是生機勃勃的景色,如萬山、層林、白鴿、雄鷹、遊魚等等。
“沁園春·長沙”壹詞的意象美還體現在意象的表達上。形象的選擇很重要,但形象的表達要更巧妙。詩人作品中的形象不應該是客觀的素描,而應該是“動畫形象”(康帝)。為了給《沁園春·長沙》中選取的客觀意象“註入”更多的生命力,毛澤東十分註重意象的表達,如《上海灘》中以“看”字為首的壹組意象群,其中“萬山紅遍”“萬林盡染”。詩人既表現了山、紅、水、綠的靜態景色之美,又刻意描寫了事物的動態壯美。《百爭流》中的“爭”字,為碧綠無塵的江面增添了昂揚進取的氣息,生動展現了千帆爭奇鬥艷的熱烈場面。由於《鷹擊長空》中“擊”和“向”兩個富有創造性和表現力的動詞的使用,準確而生動地刻畫了萬裏長空中雄鷹飛翔的敏捷和清澈見底的河水中魚兒遊動的歡快和自由。如果把“擊”和“翔”換成“飛”和“遊”,就表達不出鷹展翅飛翔時的敏捷。詩人在《萬種霜天爭自由》中對“靜”字的運用,強烈地突出了寒冷的秋天裏萬物的蓬勃生機,使人感受到詩人對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真摯的贊美。
《沁園春·長沙》壹詞的意象美表現在意象的組合上。詩歌意境的內涵不僅包含在壹個意象中,還體現在意象的組合中。詩人在創作詩歌時,往往根據美的規律,將單壹的意象組合成有機的、時空的、層次分明的畫面,使其具有連貫、對比、對照、暗示的功能,向讀者展示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傳達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詩人常常用許多方法來實現意象的組合。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主要采用並置和輻射的手法。
詩歌意象的並置,如同焦平面的蒙太奇,主要是以並置的形式將單個意象相互並置,從而形成整個詞的“復合意象之美”,即組合之美。《上海灘》中始終以“看”字為首的壹組意象群,整體上呈並列關系。詩人以並列的方式組合意象,講究動靜搭配,遠近結合,從而形成了色彩斑斕的“湘江秋色圖”。再如第二首詩中回憶的前世,也是成對並列,突出了青年革命家奮發向上、敢做敢為的精神,為我們描繪了壹幅生動活潑的“青年學生畫卷”。
詩意意象的輻射是指以群體意象中的壹個意象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形成壹個意象群。以“看”字的七句話為例。在中心意象“萬種霜天”的輻射下形成“萬山”、“層林”、“白鴿”、“雄鷹”、“遊魚”等意象,《下譚》中“指點江山,勵誌言”兩個並列的復合意象也在典雅之中。從整個詞來看,中心意象應該是“獨立冷秋”的“我”,其他意象都是在這個中心意象的“輻射”下形成的。在這裏,以寬廣的胸懷看風景的人會成為“風景”,是壹幅壯麗的“偉人圖”!
摘要:在《沁園春·長沙》中,毛澤東以其典型的意象、生動的表現、巧妙的意象組合,創造了崇高的意境,形成了瑰麗的畫面,使該詞具有強烈的審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