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求王羲之蘭亭詩詳細翻譯(在線等待)

求王羲之蘭亭詩詳細翻譯(在線等待)

第壹章寫蘭亭宴時的心情——感嘆宇宙的轉變。

“悠哉”這四句話的意思是宇宙的運行永遠不會停止,萬物的變化和變遷都是自然規律,是人類無法參與和控制的。“大象”,用老子第四十壹章“大象無形”的話說,可以理解為支配宇宙的根本力量,也可以理解為宇宙萬物的總和。這四句話是議論,也是對歲月和季節的感嘆。

面對宇宙神秘而永恒的轉變,古代哲人早已激起了探索的欲望:是什麽力量在推動這壹偉大的運作?這壹切有線索嗎?誰能說出真相?漢代天人感應論認為有意誌有情感的“天”是萬物之上的宗主,但魏晉玄學否定這壹觀點,本身就有各種派別。言和、王弼提出“無本”,認為萬物存在和變化的基礎在於萬物,萬物之所以為“無本”。但什麽是“無”?它沒有具體的性質,抽象抽象,普通人看來真的很神秘,難以捉摸。湘繡和郭象說,萬物都是自然產生和運移的,沒有力量支配那裏的驅力。“宗法制其實是存在的”這句話,反映了壹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的哲學思考,當然也包含了詩人自身的困惑和感受。

詩人之所以感嘆,是因為人永遠無法抵擋這種巨大的幸運。那麽我們該怎麽辦呢?詩人說,是“順”“順其自然”。順是莊子裏的壹個概念。《大師》:“有夫,亦有時;失者,順也。當妳安全時,妳不能進入。”變化是永恒的,而“得”與“失”是暫時的,兩者都與某個時刻有關:當某個時刻到來時,獲得的人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去。人對此無能為力,就要“順其自然”(莊子田蕓註),以“無心”和“無心無任何逆境”(同物論註)的態度,泰然處之。“有心”就爭得失,不得安寧。詩人的結論是:受傷了不如不嘆息,不如和朋友朋友壹起享受這美好的春天。這也是他宴請朋友的動機。

第二章是關於山水產品的欣賞獲得神趣。

“是因為原因”,繼承了上壹章的最後兩句話。順從和服從的意思。不僅要對發生的事情感到高興,也要對發生的事情感到高興,有意識地用發生的事情追求上帝的利益。觀察自然是其重要方式之壹。“仰視”,即《蘭亭集序》中的“仰望宇宙的浩瀚,俯視門類的繁盛”,可以“極視聽娛樂”,自由地從造物主無盡的寶藏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詩人在仰視和俯視的同時,也在體悟“理”。原來,在晉宋之人的眼中,山川是“有趣味的”(宗炳《畫山川序》)的,而這種精神趣味是與宇宙之說分不開的。山川是“道”和“理”的體現。所以,審美的自然觀也是對哲學的理解。所以說“慧眼識理,自給自足。”這種理解,當然有壹種直觀甚至神秘的意味,類似於“美難與君說”的審美快感的獲得

下面四句“豐功偉績”,是詩人悟出的道理。“群來”指詩人聽到的自然界的各種聲音,也指各種物品和事物。莊子萬物論以山林沙沙為喻,說明萬物雖異,但都是自然,“道為壹”;在道面前都是壹樣的,平等的。“萬物不同”的理論就是受這種觀點的影響。深受老莊影響的詩人,看山,茂林修竹等。都沐浴在燦爛的春日裏,平等地享受著造物的恩澤,如此生動復雜,如此和諧統壹,自然很容易感受到壹種萬物相融的感覺;而我覺得自己作為平等的壹員回到了這個無限的和諧之中,對壹切都視而不見,“萬物與我為壹”(莊子的萬物之論)。所以說“雖然群體參差不齊,但適合我。”詩人融入忘我的淡泊境界,是哲學的,也是審美的。與王羲之同時代的簡文帝,進了中國林園,說:“我不認為鳥獸鳥魚來我的親戚。”(世說新語辭)也是類似的感覺。

第三章唱的是參與者對老、莊有同性戀的興趣。

”是不是與會者有著相同的精神寄托,即“老”和“莊”。“造真”的“真”,指的是宇宙的真諦和奧秘。”玄根》用老子六經:“玄奘之門,為天地之根。“老子把世界萬物的創造比作偉大母親的誕生;這裏指的是萬物存在和發展的神秘根源。”作為壹個過客”意味著人生短暫。莊子的萬物理論說,人不要怕死;對死亡的恐懼就像離家旅行卻不知道如何返回。當然,死亡的悲傷是難以擺脫的,所以在吟誦中經常看到“生於天地之間,如過客”(漢代古詩)的詞。王羲之也想超脫卻做不到。他只有心平氣和,乖乖聽話,才能自然解決自己。“預知”這句話就表現了這種心情。憑著遠見卓識,我想出了《老子》三十八章。老子認為所謂對世界的“預見”,對聰明的窮盡,實在是“道術高明,愚笨之始”,因為它違背了“自然”的原則。王羲之在這裏說,他不羨慕聰明,重要的是“體道”,即順其自然。這樣才能頭腦清醒,不會有煩惱。”“虛擬房間是我的家”意味著追求頭腦清晰是我們的避難所虛室”指心,《莊子·人間》有“空室生白”之語。

“想遠”四句,稱贊所有與會者的朋友為身道之交。詩人還有壹首四言詩《蘭亭序》,說“為他詠,與他舞,天下同流。”指的是《論語進階》裏說的“浴上釋文,風上舞,我吟歸”,我在想孔子。當時很多參賽選手的詩也有思古之意,或仰慕莊周,或愛惜鳥巢,許下諾言。“何苦謝前塵”,說我們等著今天的遊覽,不讓古人。“相而無相”是莊子的語言。《莊子》中道家之間的交往不同於世俗的交往。他們就像“魚忘江湖”、“忘道學”,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山樹》);所以說“相在無相,相在無相”(《壹代宗師》)。這種交往也是非正式的,不拘泥於世俗倫理,所以雲“落了”。

第四章仍然描述了“道為心安”的含義,描述了聚會的歡樂。

《莊子》中使用了“明建”這個詞。《德沖賦》:“清則塵埃不止,止則不清。”同樣,關於同質物體的理論,它指出:“壹切不真實的東西都是骯臟的。”詩人的意思是不斷擺脫靈魂中不自然的東西,否則吝嗇的心,也就是利益、得失、生死的糾結,就會復活。這些糾葛,如同枷鎖,因違天道(即自然之道)而生,為天道所加,故稱“逃天道之刑”(《莊子·養生主》)和“天道之刑”(同上《德崇福》)。擺脫的方法是“以生死為規律,以可能與否為壹貫規律”,忘卻得失,湮滅事物。這並不容易,但三杯酒也會有助於進入這種淡泊的境界。“方寸”指的是心。心靈必須沒有阻礙,沒有執著,浮躁的精神才能得到解脫。

“雖然沒有”,寫出下列關於聚會歡樂的句子。左思《招引》:“雖無絲竹,山水有清音。”都說自然風光的歡樂勝過人造的音樂,就是這個意思(後來梁昭明太子也唱過這兩首關於左思的詩)。《蘭亭序》雲:“雖不及絲竹壹串串繁華,但足以談情說愛。”也正是回應於此,王羲之的想法也與他將蘭亭集勢與西晉石崇的金谷節相提並論有關。石崇的《金谷詩序》講的是“造琴瑟”和“倡誦”之樂。“吟詞滿香”不僅僅指吟詩,通過談話分析也可以稱為“吟誦”。清談也是晉宋士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是他們娛樂心靈的重要手段。“盡興”這句話的意思是,按照莊子齊物的思想,壹千年和壹千年沒有區別,不必為今天美好日子的短暫而失望。

第五章與第壹章相呼應,再壹次促成了新舊更替。

“合與分”那句說的是萬物之變是永恒的至尊道,人的生死亦是如此:“人壹出世,氣就聚。聚則生,散則亡。”(《莊子·北遊》)“剪枝無始”,無始無終。具體的人或事都有或長或短的存在周期,但從“道”的角度來看,生不是始,死不是終。因為死亡只是化為異物,只是事物另壹種形態的重生;人生雖“短暫短暫,終有盡頭”,但“道”無始無終。這就是《莊子·秋水》中所謂的“萬物在壹起,孰短孰長”。道無始,物有死有生。”話雖如此,但當這個節日發生變化時,敏感的詩人還是容易產生新與舊的感覺,“創造新”這句話表達了這種情緒。詩人在這裏是很自覺的,他在別處也說過:“當新的事情發生時,我深深嘆息。”(見《法華錄》卷十)生死使人感懷;”我為之欣喜,投球之間,已成往事”,魔術頓時化為塵埃,同樣難以釋懷。這種仇恨只能靠“講道理”(老莊之理)來消解。但到了最後,說是不死,卻還是流露出對永恒的渴望。”河水清澈”的意思是人生短暫。(用《左傳》八年語:“發起河清,人生幾何!”)人生苦短,卻想長生不老。”李巖”指會上的詩。《金谷詩序》曾說“壹個人感覺自己的生命永無止境,他害怕自己永遠不死”,所以他列出了參加活動的官員人數、姓名和年齡,並為後人寫下了他的詩。蘭亭寫詩也是這個意思。

整首詩從整體上看,以思時光流逝、設宴為始,以抒詩求永恒為終,主旨是消解老莊與生命流逝的哀愁。全詩平和沖淡,與《蘭亭序》慷慨激烈的聲討莊子“死生是假生,彭其之喪是幻”正好相反。詩與序的結合,顯示了詩人內心沖突的尖銳性:既要用老莊解憂,又覺得老莊虛無縹緲;雖然知道是假的,但還是要靠。“不痛嗎!”

(先將就壹下= =)

/Article/Print.asp?ArticleID=7的第四個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