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寫的曹操詩受樂府影響很大,現存的都是樂府歌。這些詩雖然沿用了樂府的舊題材,但不沿襲古人的詩詞,另辟蹊徑,不受束縛,而是繼承了“感悲喜,因物而生”的精神。比如《陸璐行》和《好李星》本來就是挽歌,曹操卻用它們來哀悼亂世。《走出東門》本來是壹首感嘆人生無常,需要及時吃喝玩樂的曲子,但曹操卻用它來表達自己壹統天下的野心和北伐歸來所看到的壯麗景色。可見曹操創新的民歌,開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貌,影響了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歌的內容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壹天下的理想和頑強進取的精神,表達刻骨銘心的負面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接觸的社會範圍很廣。因此,他有許多切身的體會和認識,如《好》描寫了漢末戰爭的慘烈景象。當他看到人民的苦難時,他也看到了詩人受到傷害時的同情之情。所以後人把曹操樂府稱為“漢末實錄,詩史真跡”。
曹操出身官宦之家,對天下有野心,所以有統壹的野心。短宋行有“周公吐食,天下歸心”之說。其進取精神也可見壹斑。比如《龜雖長命百歲》裏就說他即使到了晚年也不會放棄野心。
壹代豪傑,縱風光壹輩子,也當星辰隕落而死。曹操對此也感到無奈,只能作詩嘆息,無可奈何。比如短歌中“朝露,去日多痛”的悲涼,秋天胡星的低落情緒,尚墨桑等遊仙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負面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很有新意。他特別擅長寫五言體和四言體。郝本來是壹個雜字,但是曹操把它改寫成五個字,非常成功。四言詩自《詩經》以來有所衰落,佳作不多,但曹操繼承了國風和瀟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比如《短歌》《走出夏門》都是四言詩的代表作,讓它們脫胎換骨,重新煥發光彩。曹操的詩樸實、直白、豪爽、悲涼、沈郁、蒼勁,華美的文字不常見,卻生動如詩《觀滄海》:“秋風蕭瑟,波濤洶湧,日月之行,若出其外,星辰漢輝煌,若出其外。”寥寥幾筆,不用潤色,就能以壹幅浩瀚的海景展現詩人的胸懷。
在中國的皇帝中,曹操真的是壹位詩人。曹操雖然不是皇帝,但也比皇帝強。如果有歷代帝王的文學成就排行榜,曹操不是第壹名,也是第壹名的銀牌和銅牌獲得者。
他的詩,寫得真好,絕不是中國那些附庸風雅的皇帝可比的,所有的皇帝,不管是識字的還是不識字的,不管會寫字的還是不會寫字的,穿上龍袍,坐在龍椅上,都想在詩歌上“得瑟”,在文學上“炫耀”,這幾乎是壹個通病。其中漢高祖劉邦寫的最少。他穿著衣服回到下邳,就吼出了壹首《大風之歌》,流傳至今。我壹直懷疑這個館長有沒有寫詩的能力。如果他寫過壹首微風之歌,或者壹首微風之歌,把詩人的桂冠戴在他頭上也無妨。就這壹句,只有這兩句,很可能是秘書之類的文人,比如舒等人,現在正在現場編輯口述。他大概記性好,現在正在賣。所以劉邦是兩全其美。寫得最多的是清朝的漢高祖李鴻。他壹生寫了四萬首詩,幾乎接近所有唐詩的總和,可惜沒有壹首能流傳下來。除以這個人的年齡,40000/80,平均壹年寫500首詩,平均壹天1到2首詩。這麽高的產量,就算打死他也達不到。所以他得找個禦用秀才當炮手,給他做代工。外國最高統治者沒有錯。凱撒不寫詩,拿破侖也不寫詩。所以中國有很多假冒偽劣的皇帝寫詩,不能絕對相信。
曹孟德的詩可以用十二個字來評價:壹是豪邁;第二,他們強大;第三,它們是深刻的;第四,他們是文藝的;所以千古傳唱,吟誦不休。在中國人的記憶中,至少以下三句話是忘不了的。
“杜康是唯壹能解決問題的人”。直到今天,它還掛在醉漢的嘴邊。
“老馬蹲伏,誌在千裏”。年紀還大壹點的人都不願意退出舞臺。
"烏龜雖然壽命很長,但它仍有它的時間."這是告誡大家要珍惜上帝賜予的有限生命周期,在晚年尤其不要瞎折騰,不要巴結別人,不要心煩意亂,不要精神錯亂。
曹操不僅是壹位偉大的詩人,還創造了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中國從建安文學開始,出現了壹個以寫作為主業,不用按長官意誌寫作的自由作家。雖然我還在政府部門工作,還需要搞活經濟,還被命令寫文學,但很多時候,我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誌向,寫自己想寫的東西。這種寫作上的自由,是曹操首創的。雖然不大,但意義重大。
在曹操平定呂布、陶謙、公孫瓚、袁紹、袁術之後,公元196年的許都有了初步穩定的局面。他努力在文化上取得成就。他手握漢獻帝的王牌,對吸引士紳和知識分子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是時候建新都了,智者學者,四面八方聚。”它吸納了崔琰、孔融等壹批大學者和知識分子,還吸引了才華橫溢的作家和詩人王力可殘、陳琳,從而形成了中原的文化中心。在當時,為許都獻詩,賣詞,是很多名不見經傳的作家追求的目標。於是,文學史上出現了壹個被稱為“建安文學”的繁榮局面。沒有曹石父子,就沒有建安文學。如果當時成立了作協,大家都會投曹操壹票,他是作協主席。
此時,許都的文學氛圍達到了高潮。《文心雕龍》的作者是南朝梁朝的劉勰。關於這個眾多文人活躍的中心,曾有這樣壹段論述:“自狄鹹起,文學傳播而動,至建安之末,有郁芳之集。吳偉喜歡詩歌和關於國王的章節;文帝重視副君,妙善寫詞賦;陳思帶著他兒子的驕傲,寫了壹本漂亮的書;而且外表英姿颯爽,所以人才蒸蒸日上。卻說孔融、、陳琳、劉振、徐幹、阮、應、蔡琰等,皆是從匈奴中贖出來的,各顯其能。劉勰距離這個時代大約有兩個世紀。寫這個文學事件應該更準確更權威。
建安文學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曹操統壹中原後的休養生息政策,形成了穩定的局面。如果我們繼續和二原、呂布、劉沒完沒了地打下去,就像我們在文化大革命中沒完沒了地打下去壹樣,除了樣板戲,我們就不會出別的花樣了。此外,他本人“愛詩以雅”,深諳文學規律。和只知道殺人的董卓用刀子逼著大文豪蔡邕出山完全不同。很快就出現了“建安之初,五字躍進”的局面。
曹操對文學的重視,在歷代帝王中也是罕見的。因為他是真正的詩人,而不是賣狗肉的文化政客。比如她不惜重金從匈奴單於手中贖回蔡文姬,就是因為她胡佳的十八拍感動了他。當然,她的父親蔡邕和曹操曾經是很要好的哥們,他也不忍心老朋友的女兒去異國他鄉生活。他命令財政部撥款贖人。這絕對是詩人的浪漫之舉。別的領導未必有這樣的胸懷,更談不上這樣的心情。蔡文姬回到中原後,曹操讓她做壹件事,就是把她撫養成人,提供財務人員,讓她口述父親蔡邕已經記住的書籍和人物,編成壹本書,以免湮沒。這真是壹個了不起的舉動。
得出文學的發展和繁榮與時代有很大關系的結論。有動亂,文學就終結,有穩定,文學就復蘇。文革時期,只有浩然先生的小說比較時尚,否則都是空白,可以證明。
東漢末年,黃巾農民起義,九州暴動,生靈塗炭;之後,軍閥董卓飽受戰亂之苦。洛陽夷為平地,中原水深火熱。這個時候,壹切都處於毀滅的災難中,文學自然也處於絕境。因為農民革命雖然有其推動時代進步的作用,但也有其破壞文明文化、摧毀社會財富的相當消極的壹面。董卓只是壹個穿襯衫的西部農民。因此,他的所作所為與黃金相似,都具有農民革命者仇視文化、知識和人類文明的特征。在毀滅人類文明成果的仇恨氛圍中,在戰火紛飛中,文學之鳥只有沈默,唱不出動聽的聲音。
中原之初,春回經歷了大動蕩,遭受了嚴重的災難,人們需要休養生息。這樣就有了壹定的思想解放潮流,文人的個性開始得到自由舒展的機會。所以,“慷慨”,有很多壓抑的話要傾訴,有很多痛苦要排解,成了這壹時期文學的特點。曹操本人就是傷痕文學的作家。他有壹首《秋錄》詩,描寫董卓威脅皇帝遷都長安、火燒洛陽的千古惡行:“賊臣執國柄,殺主滅玉京。蕩過皇帝的基業,祠堂被燒。傳西而動,哭而行,望貝洛城,吾悲矣。”
從建安文學的發展可以看出,只有在亂世愁雲滿布,文學真正需要穩定的環境,思想解放的背景,適宜的文學氛圍的時候,才能走向繁榮。建安文學的發展得益於曹氏父子的倡導,中原相對穩定的環境,以及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文人人格的解放。建安文人可能是較早擺脫中國絕對附庸地位,以文學為生的職業作家群體。他們的行為特征是:追求自由,向往自由放任,偏愛浪漫休閑,崇尚積極的生活,對倫理道德充滿反叛精神,強調藝術個性。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非正統文人樣本。魯迅先生認為,這種文學態度可以用“尚同陀”壹詞來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阮籍、嵇康、陸機、潘嶽、陶淵明、謝靈運壹脈相承,“通佚”得到進壹步發展,壹度成為中國文學發展的主流。
在當時,他們的風流行為,風流舉止,自由風格,個性色彩,大概是後世文人所不及的。
曹操也不例外。《三國誌》說他“少機警,有權數。任俠荒淫無度,不治行業。”裴引用《曹臧傳》說他“不擅飛鷹走狗,遨遊過度。”看來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都是有浪漫潛質的文人。在《老太尉橋祭祀之謎》中,他回憶了和這個比他大的人交往的壹個插曲:“我年輕時被提拔到教室,以我倔強的姿態被壹位先生接受。提升壹個人的義利觀,都是靠獎來輔助的。仲尼說不如顏淵,李生之厚如賈府。秀才死時知音,念念不忘。他還信誓旦旦地說:‘死後必有出路,不爭酒雞,三步不怪腹痛。’雖然是壹時的玩笑,但對壹個至親來說,並不是壹件好事。胡肯是為此辭職的嗎?“這位老先生,就是後來《三國演義》裏被奉為老喬的,可以和曹操開玩笑:妳拿著壹只雞和壹壺酒不經過我的墳前,走不了三步,我就給妳肚子疼,妳可別怪我。說明曹操統治皇帝雖然是為了讓諸侯們傾家蕩產,但是並沒有傷害和威脅到他的統治,而且還能欣賞到這個文人的幽默感。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曹操作為壹個文學家,當之無愧是壹個好廚子;但是,作為壹個政治家,誰也不能不承認曹操也是壹個很好的作家殺手。他對任何觸動他政治神經的人都毫不客氣,不管他是作家、詩人還是其他什麽人。文學的每壹步進步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任何新的嘗試,總會打破過去的格局,失去原有的平衡,壹定會引起舊秩序的維護者的反擊。如果探索實驗,壹旦超出了文學的範圍,跨過了政治的雷池,被視為越軌、越軌,就要用文人的腦袋作抵押。尤其是那些不染指權力,幹預政治,想要得到好果子的文人,通常都不會有好下場。
建安七子中,孔融是被曹操殺死的,因為他專門反對曹操。還有壹個許真,因為婚後對曹丕的美麗妻子產生邪念,被曹操送到采石場勞動改造。楊修不在七子之列,也是被曹操殺死的。至於米芾這個後起之秀,雖然曹操沒有殺他,但實際上是讓黃祖用借刀方案殺了他。
這三個掉腦袋的人也有他們不願意惹麻煩的原因。孔融的地位相當高。他曾經是北海相。到了許都後,做了老爺,也就是建設部部長。這還不是曹操羨慕的主要。因為他和曹操總是過不去,經常鬧事,又因為孔子後代的號召力,他成了貴族豪門的代表,知識分子的領袖。他的豪宅成了各種反曹操人物聚集的“裴多菲俱樂部”。這個時候,不管妳的文章寫得有多好,還有梨小時候的德行,對不起,我找了壹個文人叫呂翠,就是作家隊伍裏這麽壹個敗類,我寫了舉報信舉報孔融的《愛上白米衡》,說:‘父親之於兒子,有什麽關系?就其本意而言,其實是情欲。孩子對母親來說是什麽,是不是也很可笑?例如,如果妳離開瓶子,妳就會離開它...這是很大的違規行為,應該嚴懲。“書奏,城廢。
楊修的地位差不多,在曹操的司令部裏,只擔任行軍主簿,大概相當於參謀,並不是作戰參謀,連行軍口令也是從別人那裏聽說的,顯然是閑著沒事幹。所以殺他不如殺孔融費力,把“擾亂軍心”二字推出來斬首。《三國演義》說曹操嫉妒楊修的聰明,生出了壹顆殺人的心。事實上,由於楊修的不安分,他卷入了政治,成為曹植的壹個小集團,提出了建議,並被卷入了法院繼承人的權力鬥爭。而且很多臭點子都被曹操揭穿了,不得不除掉。
說實話,作家玩政治,政治家玩文學,兩者都有點迷,所以不能正式出現。在中國歷史上,像曹操這樣多才多藝的政治家、文學家有多少?所以,在他的壹生中,從來沒有政治家玩不好文學的鬧劇,也沒有作家玩不好政治而命懸壹線的悲劇。無論是文學還是政治,曹操都是壹個偉人。
所以魯迅先生說:“曹操是個很有能力的人,至少是個英雄。雖然我不是曹操的當事人,但我壹直很佩服他。”我覺得這是對曹操最有見地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