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麽是弟子規和三字經?
《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稱為“啟蒙兒童書”,即過去啟蒙兒童的書。這些書至今仍被壹些人用作國學兒童讀物,尤其是在“國學熱”的背景下,在壹些地方、壹些時期仍然很受歡迎。現在很多家長也在糾結要不要讓孩子學習這些啟蒙讀物。他們覺得孩子要學的東西太多了,給孩子學這些古代的東西就是增加壓力,卻不知道花時間學這些東西有沒有用。不學,卻又怕孩子少了點什麽。我們先來看看這幾本啟蒙書。
《弟子規》原名荀孟文,作者是清康熙年間的學者李毓秀。他的工作是教書,教書之後,他把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內容整理成教材,就是《荀孟文》。後來,在乾隆年間,壹位名叫賈存仁的人改編了《荀》,並將其改名為《弟子規》。“弟子”指的是那些兄弟、兒子,壹般指年輕人;“規”就是“規矩”、“規則”、“規範”。它叫《弟子規》,其實就是要作為壹本書來規範孩子的言行。簡單來說就是壹本“立規矩”的書。
那麽,它的規則是什麽?其實是基於《論語》中的壹句話,“弟子進則孝,出則孝。他們真誠,相信,他們愛所有的人,善良。有余力的話就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來學。孔子把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子女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說話要謹慎,誠實守信,愛人以仁,親民以仁。如果妳還有多余的精力,那就學習文化知識。可見,這是壹本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訓練孩子如何做人的“道德讀本”。
《聖紫晶》影響較大,是中國最有影響的三部兒童啟蒙讀物之壹。與錢和百家姓合稱“三千”。關於此書的作者,眾說紛紜,今天人們普遍認為是南宋的王應麟。和《弟子規》壹樣,聖紫晶是壹部包含儒家思想的道德讀本,也是壹部包含歷史、地理等諸多知識的文化讀本。所以古人說:“熟讀三字經,便知天下事,通聖人之禮。”“如果妳能解釋每壹句話,妳就能通過紫石經典。”在眾多的蒙古學書籍中,只有三字經稱得上經典,可見其影響之大。應該說是最具權威性和示範性的蒙古學著作,堪稱“蒙古學之冠”。
第二,妳從今天的啟蒙古書中學到了什麽?《弟子規》和《三字經》都是啟蒙古書。那麽,現在的孩子有必要學嗎?
對待古代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也就是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者用魯迅的經典說法,就是取其對我們發展有益的內容,而不是全盤接受,全盤拋棄。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正確態度。知道了這些,我們就不用擔心要不要學這些古籍了。
1.首先,很明顯,《弟子規》和《聖紫晶》都是值得學習的,學習其中的精髓對孩子是有益的。被古人和現代人追捧,壹定有值得探究的地方。蒙古學古書很多,但《弟子規》《聖紫晶》等書能為今人所認知。其中除了“道德倫理”,還有其他豐富的古代知識內容,對學習古代文化知識有幫助。同時,由於其語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於背誦。所以,孩子要學習古代文化的知識,汲取古代優秀的養分。除了學習經典詩詞和文章,這些被稱為“悟道”的東西當然值得學習和借鑒。
?2.同時也要明白,學習古籍就是要取其精華,絕不能“全盤接受”。時代不同,知識體系不同。今天的學習內容是海量的,絕非古代可比。古代人主要讀聖賢的書,數學、物理、化學等科學知識基本不涉及。況且,在古代,除了聖賢之書,沒有太多其他選擇的余地,所以人們往往會集中在那些書上,這就導致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現在孩子在學校要學的知識體系已經很充實很完整了。在這種背景下,在古代花大量的時間在所謂的經典上是不現實的。因此,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可以不遺余力地學習古書,如弟子規則和聖紫晶。但不必拘泥於是否需要背誦,是否要進國學班。當然不能迷信,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孩子的思想是活躍的,孩子不能被古老的思想所限制和束縛。至於過時的觀點,就更難灌輸給孩子了。比如說“不關妳的事,不用管”和“又不是聖書,不要看”這樣的話,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總之,讀古代經典壹定要通過鑒別吸取精華。古人說“信書不如無書”,我們不能迷信,不能照搬。孩子還小,不壹定能分辨內容。而且,即使古籍通俗易懂,也往往帶有文言文的色彩。而且為了保證三個字壹句,有些讀起來不流暢。至於他們中的許多人,他們有閱讀障礙。所以孩子最好在學校老師的統壹安排下閱讀。現在的教材內容相當豐富全面。只要是適合孩子學習古代文化知識的,壹般都會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