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是“竹外桃花三兩,春江鴨先知。”藜蒿滿地都是短蘆葦芽,這是河豚想上來的時候。"
《惠崇春江夜景》是元豐八年(1085)蘇軾留江陰時題詩壹首。蘇軾題畫詩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涵蓋人物、山水、鳥獸、花卉、木石、宗教故事等諸多方面。
這首題詩既保留了畫面的意象美,又發揮了詩的優點。詩人以其濃郁的韻味和混合的筆墨,把原畫中描繪的春色表現得如此迷人。蘇軾在按圖描寫的同時,又有了新的構思,使畫中的美好意象更富有詩意和魅力。
詩人先從側面寫道: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綠色,更引人註目的是,桃樹上已早早開出三兩朵桃花,色彩鮮艷,向人們報告著春天的信息。然後,詩人的視線從河邊轉向河中央。在岸上盼了壹整個冬天的鴨子早已按捺不住,爭相下水玩耍。
詩人從河中央寫到河岸,更詳細地觀察和描寫了早春的景象:因為泉水的滋潤,蘆蒿已經滿地都長出了新枝,蘆葦芽已經指出;這壹切都顯示了春天的活力,讓人愛不釋手。詩人進壹步認為,這是河豚肥美的季節,讓人遐想更廣。全詩洋溢著濃烈清新的生活氣息。
蘇軾(1037 65438+10月8日—165438+8月24日),字子瞻,字何中,名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河北欒城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成就最高的代表,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詩歌題材廣闊,清新健康,善於誇張比喻,風格獨特,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豪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代表,並稱“蘇辛”;他的散文創作豐富奔放,與歐陽修並稱“甌塑”,是“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也善書,是“宋四家”之壹;他擅長繪畫,尤其擅長墨竹、奇石和枯木。
流傳至今的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