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什麽時候成立的,現在的情況如何?
1958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人口為634912。傈僳族是我們民族大家庭中古老的壹員。他們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麗江、迪慶、大理、保山、德宏、楚雄、臨滄等縣。四川省鹽源、鹽邊、木裏、德昌等縣也有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傈僳族人口為634912。使用傈僳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先後使用過三種文字,壹種是西方傳教士創造的表音文字,壹種是未夕縣傈僳族農民王仁波創造的音節文字,第三種是新中國成立後創造的拉丁字母新文字,已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實行。傈僳族的名稱最早見於唐代的著作,範綽的舒曼稱之為“栗粟”,被認為是當時“吳蠻”的組成部分。它與彜族、納西族有著密切的民族淵源。據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公元8世紀,傈僳族的祖先生活在金沙江兩岸,曾被“別登”和“林良”兩個強大的部落統治。1 2世紀以後,傈僳族由元朝麗江道軍民本部和明朝麗江地方知府穆氏統治。16世紀中葉,由於戰爭和反對木土司的壓迫和掠奪,大批傈僳族人以木比巴為首,渡過瀾滄江,翻越羅比雪山,進入怒江地區。在隨後的兩個世紀裏,大批傈僳族從西向南遷徙到德宏、臨滄、耿馬等地。其他人沿金沙江南下,進入鹿泉、大姚。19年的20世紀20年代,在內地傈僳族附近的麗江、永勝、華坪等地,清朝實行“還鄉”政策。壹些世襲的納西族和白土司被劉官取代。1908年,雲貴、漓江總督派阿墩子(德欽)部員胡夏巡察怒遜河,胡夏任命女冠、袁育才分別管理怒江、沱江(獨龍江)事務,下令取締康普、葉芝、查華榮三地的原土司。1911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占領了中國的領土,如皮亞馬、魚洞和方剛。辛亥革命後,滇軍總司令蔡鍔任命西防國軍總司令兼第壹師師長李根源組成三支邊防隊進入怒江地區,防止了英國殖民勢力對怒江的間諜活動。此後,雲南地方政府在怒江地區設立了治子洛(碧江)、上帕(福貢)、菖蒲筒(公山)、瀘水四個管委會辦公室。1928後分別改為行政局,在單江毛當設立公安分局,管理獨龍江事務。社會經濟新中國成立前,傈僳族的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居住在雲南省麗江、未夕、永勝、雲龍、蘭坪、保山、四川等地的傈僳族已經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社會。生活在涼山周圍的傈僳族,大大小小,已經分成了壹些從事農業或半農半獵的中小型奴隸主。生活在怒江的傈僳族生產力低下,鐵制工具與竹、木、果蔬並用,以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為主,狩獵采集為輔,社會分工不明顯,手工業和商業尚未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實行物物交換的交換方式,碧江、福貢等縣出現了壹些物物交換的初級市場。怒江傈僳族地區的土地私有制已經確立,農村階級已經分化,但還有原始公有制和父母奴隸制的殘余。土地制度分為個人私有制、家庭* * *合夥人制、村社和家庭公有制三種形式,還有壹種常見的* * *耕作制“哈米貝萊合”,是土地所有權和耕作從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壹種原始合作形式。從16到20世紀初,怒江傈僳族還存在著父系奴隸制。奴隸被當作家人或養子對待,日常生活與主人略有不同,社會地位低下。壹些奴隸可以被贖回成為自由人。到1949年,怒江地區的宗法奴隸制基本瓦解。直到20世紀50年代,傈僳族還保留著明顯的氏族殘余。由同壹祖先的後代組成的群體為“早期俄羅斯”,即氏族。怒江地區傈僳族的族名有虎、熊、猴、蛇、羊、雞、鳥、魚、鼠、蜂、蕎麥、竹、菜、麻、柚木、犁、霜等。八種族名也是各氏族圖騰崇拜的象征。在同壹個氏族下,由父親的第二代至第四代組成的親屬集團稱為“體俄”,意為家族。家庭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壹定的作用。由幾個不同的宗族和家族組成的村落稱為“康”。村領導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各家老人互相推薦,叫做“蹭我”;政府任命的負責人被稱為“Shipa”。酋長不得世襲,職責是:對內領導生產,調解糾紛,主持祭祀,對外朝貢,分配勞役,領導血族復仇,締結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