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龔自珍《濟海雜詩》賞析

龔自珍《濟海雜詩》賞析

原文:

紀海雜詩

龔自珍

浩浩蕩蕩的離別傷感向夕陽西斜延伸,遠離北京,騎著馬鞭向東,感覺是人在人間。

我辭職回家,就像從枝頭落下的花,但這不是壹件無情的事,化作春天的泥土,還能起到哺育下壹代的作用。

詩意:

我辭職回家,就像壹枝落花,但也不是壹件沒心沒肺的事。變成了春天的土壤,也能起到培育下壹代的作用。離別的蒼茫悲傷向遠處的夕陽延伸。當我離開北京的時候,我覺得我的鞭子向東壹揮,我就像壹個人在世界的盡頭。

對這首詩的理解:

在無盡的悲傷中,我又看到了夕陽西下。

我離開都城回到南方,我的鞭子指向東方。從此,我遠離了朝廷。

三四句話:落紅不是無情的東西,它熱愛自然,即使留下塵埃,也會化作春泥,保護新花的生長。作者把落紅比作落花,寄希望於培養人才,為國家和社會鞠躬盡瘁。

升值1:

紀海雜詩***315。己亥指的是清道光19年(1839),戰爭前壹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後北上與家人相會。在往返南北的途中,他寫下了壹組龐大的詩歌。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第五篇。當時作者憤然辭職,離開親友,滿腹心事。真的是“浩浩蕩蕩的離開”。“浩浩蕩蕩”這個詞不僅表現了悲傷,還包含了各種復雜的思想感情,如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當政者的憤怒,對人民生活的擔憂等。同時,我們可以想象作者辭職的時候也離開了。《白日放晴》的意思是作者帶著悲傷回到南方,因為悲傷困在胸中,所以他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太陽就要落山了。這裏選擇“白天”而不是“夕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不謀而合,也隱喻了當時國家逐漸衰落的社會現實。“唱鞭”指的是詩人的鞭子,“東指”指的是此行的目的地——故鄉(浙江)。“天涯”就是離家還很遠。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想象:傍晚,詩人站在馬背上,面對故鄉,憧憬著,百感交集地作詩。詩人此時在想什麽?想談戀愛護花。“落紅”是落花的意思。整句話的本義是說樹上掉下來的花瓣不是無情的東西,而是附著在表面,腐爛成泥,化為有靈性的靈魂,養出來年的春花。作者把自己比作自然的循環法則,說自己雖然辭職了,但還是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這句富有哲理的話,傳達了詩人“即使不在其位也要謀政”的可嘉精神,表現了詩人無與倫比的決心,成為千古名句,激勵了許多人“坐在老馬上,誌存千裏。”

欣賞二:

清道光十年(1839)春末,龔自珍辭去禮部主任,於農歷四月二十三日啟程南下。這位詩人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年,北京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今天壹走,我就48歲了。“先生在京師做官,清冷無所事事。他的薪水很豐厚,他既豪邁又好客。他在環境裏麻煩很大,只有被感動的時候才害怕。”可想而知,他從北京辭職的時候,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

第壹句“離愁日斜”,用了“浩浩蕩蕩”兩個字,非常凝練地寫出了離愁的深度和廣度。“日斜”二字壹筆勾勒出景物,夕陽黃昏的氛圍強化了詩人離京時的眷戀、悵然、失落、孤獨之情。詩人南歸故裏,卻感慨道:“哀鳴鞭意天涯。”離開北京標誌著龔自珍政治生涯的結束。他的事業壹直很草率,壹事無成。這次回京無望,所以聽到鞭笞聲,他感到心痛。他滿心憂郁,無心欣賞風景。相反,京郊稀疏的春色只會增加他的失望。但是,他的視野裏有落花——他在幾首詩裏吟誦的“倒黴花”和“斷腸花”!他觸景生情,必有壹絲辛酸與悲涼:落花壹旦托付給土地,便回不了老枝,只能被砸成泥。不就象征著自己的經歷和命運嗎?如果詩人沈浸在感嘆歲月流逝,青春已逝的話,那他就不是龔自珍。沒想到詩人利用對事物的移情作用,借落花翻出新意,向我們展示了壹種極其瑰麗的境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詩人看來,作為個體,落花的生命是終止的;但它壹旦化為春泥,就能保護和滋養新的花朵,它的生命將延續到下壹代身上,體現出生命的真正價值——它終將孕育出壹個絢麗燦爛的春天!落花的這個喪字在哪裏?這分明是壹首新生命的贊歌!

詩人龔自珍這次南下主持杭州書院,召集弟子講學。他帶著怨恨和留戀告別過去,卻帶著希望迎接新的生活,致力於培養年輕壹代。他對國家和民族的執著忠誠,如今已化為壹種使命感,用自己的全部薪水傳播這個詞,造福子孫後代,“落紅”的形象成為崇高奉獻的象征。反復背誦這首詩,妳會深深感受到詩人的冰心和對人的照顧!

這首詩很簡單,但場景很渾,內心很明顯。短短的28個字,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揭示了可貴的人生價值,具有包羅天地的思想情感容量。被稱為定安詩歌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