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所欲言,給君以法,疑之”是唐代文學家、詩人白居易的壹首七言詩。原詩五首,此詩為第三首。白居易,河南鄭州新鄭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是壹首豐富有趣的詩。它用通俗的語言道出了壹個道理:要全面地認識人和事,必須經過時間的檢驗,從整個歷史中去衡量和判斷,不能僅憑壹時壹事的現象就下結論。這首詩富有哲理,平實易懂。是白居易好的七言詩。
我給妳壹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不需要龜甲,蓍草可以帶來財富和運氣。
檢驗玉的真偽也需要燒三天,七年後才能辨別木頭。
周公的日子怕流言蜚語,在王莽篡位之前對皇位畢恭畢敬。
如果這個人壹開始就死了,誰會知道他生活的真相?
白話翻譯
我會給妳壹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種方法不需要龜甲,希望預測好運或厄運。
鑒定玉的真偽只需要三天。
辨別木頭需要七年時間。
當周公害怕流言蜚語時,
王莽篡位之前,對每個人都很尊重。
如果妳死了,
創作背景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陵秀才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閑談》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死是老閑的生活,妳打算怎麽辦?”“我要向左走兩次才知道我的人生,我會榮幸幾次。”五年後,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此時,元稹已調任通州司馬。他聞訊後寫下壹首飽含深情的詩《聽說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正在被貶官的路上。他被風浪深深打動,還寫了五首《閑言》詩獻平安。這首詩是第三首。
誰會知道壹生的真相?
文學欣賞
這是壹首豐富有趣的詩。它用非常通俗的語言道出了壹個道理:要全面地認識人和事,必須經過時間的檢驗,從整個歷史中去衡量和判斷,不能僅憑壹時壹事的現象就下結論,否則就是把周公當成篡位者,把王莽當成卑微的君子。詩人說,像他自己和他的朋友元稹這樣被陷害的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所以要保重自己,等待“驗玉”和“辨材”的期滿,自然會澄清事實,辨別真偽。這是他用詩歌的形式總結自己的經歷。
在表達方式上,雖然以議論為主,但文筆極其曲折,充滿情感。詩的開頭“給君子壹個疑法”說的是要告訴人們壹個疑法,而且很莊重。他用“給予”這個詞來強調這種方法的價值,說明這是壹種體驗。這就牢牢抓住了讀者。因為生活中有很多無法判斷的事情,大家當然想知道這是壹種什麽樣的方法。不用鉆龜,祝妳好運。先說不需要的,要用的,但不要直接說。這使得詩歌曲折、波瀾,更能吸引讀者。詩中第二、三句委婉地介紹了這種方法:“三日驗玉,七年辨材。”很簡單。要知道壹件事是真是假,只有時間才能檢驗。經過壹定時間的觀察和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將顯現。
以上從正面說明了這種方法的正確性,然後把筆轉過來,從反面說明:“周公怕八卦天,王莽謙讓不篡。”如果不用這種方法來鑒別事物,往往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壹例。周公稱王時,曾有人懷疑他有篡權之誌,但歷史證明他是誠心稱王,忠心是真,說他篡權是假。王莽在沒有取代漢政權的時候,故作謙卑,壹度迷惑了壹些人。《漢書》說他“名更尊,節操更謙”。但歷史證明,他的“謙卑”是假的,漢朝的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石翔壹開始就死了,誰知道他生活的真相?”這是整篇文章的關鍵壹句。“肯定可疑”的目的是為了辨別真偽。辨別了真偽,嫌疑自然就消失了。如果過早下結論,不需要時間去檢驗,就很容易被壹時的表面現象所蒙蔽,分不清真偽和是非。
詩的意思很明確,但語言曲折委婉,前後“不疑”的“法”沒有直接顯露出來。前者舉了“驗玉”和“辨材”兩個例子,後者舉了周公和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考。這些例子既是論據,也是論據。哲學體現在形象上,普遍規律通過具體事物表現出來,讓人思考。它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了壹種深刻的哲理,讓讀者理性思考,饒有興趣地閱讀。
著名專家評價
雖然窮,但很清楚,道理在字裏行間,文風貼近大眾。這不能說是壹部拙劣的作品。(曹寅《全唐詩》)
平淡,質樸,直言不諱,講道理但不脫俗。(劉錚《唐詩評論》)
如果說《閆芳》是壹首好詩,它沒有應有的氣勢或工筆,但感覺有點飄。如果能實現,別人會說是好詩。(《張誌公論白居易和他的詩》)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 ~ 846),河南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元稹* * *倡導新樂府運動,與劉禹錫並稱世界“白元”、“白柳”。白居易於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生於鄭州新鄭東郭寨(今新鄭市東郭寺村)。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樸實通俗,被譽為“詩人魔術”、“詩人之王”。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流傳至今的有白的《長慶集》,代表作有《長恨歌》、《炭人》、《琵琶行》等。他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要及時寫,詩要為物寫。他寫了許多感嘆時代、反映人民疾苦的詩,對後世影響很大。他是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