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詩歌欣賞的表達技巧

詩歌欣賞的表達技巧

欣賞詩歌的意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態度,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詩歌。詩歌鑒賞題多設置兩道題,從不同方面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要對問題做出準確的評價,就要從整體上把握詩歌,把整體認識和局部認識結合起來,把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

比如陸遊的《詠梅》:“驛外斷橋,孤獨中無主。暮色降臨了,梅花無可奈何,已經疲憊不堪,還要經受風雨。梅花不想去爭著綻放,花兒的羨慕和排斥都不在乎。散成泥,碾成塵,唯有香依舊。”

在欣賞之初,不要被“苦”、“哀”、“孤獨”等地方性詞語所幹擾,影響我們的整體認識,以為我們是在感嘆梅的不幸,表達我們的憐憫。我們首先要通過先抑後揚、對比來把握作者對梅花優質力量這壹美好品質的贊美。

註意題目、作者、筆記、細節等。

話題往往是壹個詩意的眼睛或壹個中心事件;如果認識作者,可以通過認識別人來討論詩歌,學習中要註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這壹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掌握了這些內容,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就可以居高臨下的分析了。

比如杜甫憂國憂民的壹生,沈郁失意的風格;李白憤世嫉俗的生活,清新淡雅的風格;辛棄疾的《反抗宋金富的偉大事業》不僅主題雄壯,而且手法婉轉。其他詩人,如王維、杜牧、李商隱、蘇軾、陸遊等,需要在平時的綜述中做壹個研究總結。

看筆記,可以理解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有時候壹個小細節就是壹首詩主題的集中體現。

抓住詩歌的眼睛,實現主旨

“詩眼”是揭示主題和藝術內涵的警示性語言。詩的眼睛是壹首詩中最簡潔、最生動、最準確的表達,是理清詩歌脈絡、把握詩歌各部分相互關系的關鍵。寫作有文學眼光,詩歌有詩意眼光。有全集之眼,有壹篇文章之眼,有幾個句子之眼;有人以壹句話為眼,有人以壹句話為眼。能舉全詩,指揮全篇。比如陶淵明的《飲酒》:“蓋房在人間境,卻無車馬。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這裏面有真意,我都忘了想說什麽了。”這首詩的詩眼是“遠”,因為遠,所以沒有車馬,土地是偏的。真意和忘詞雖比遠念更深,但也是由此而生。通過“遠心”的意象和各種組合證實,這首詩的主題是“退休後超越世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