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有過寫作的經歷,都很熟悉寫作。根據不同的體裁,寫作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和議論文。相信很多人會覺得寫作文很難。以下是邊肖精心整理的國學經典閱讀作文,僅供參考。讓我們來看看。
國學經典閱讀1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學有利於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使人們享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自強不息的精神為了與天地抗爭,中國人民從不輕易放棄,而是始終不懈地抗爭。《易傳》總結為“天道強,君子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困難中奮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服於外來壓迫。自強還體現在自立、自尊的人格特征上,這種人格特征形成了中國人崇尚名利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所說,“三軍可奪帥位,匹夫不可奪誌。”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這三個人被稱為有勇氣的人。”這使得人們追求獨立完善的人格,這種美德流傳下來,成為人們為國家和民族奮鬥的精神力量,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經把道德與國家的存亡聯系起來,把禮義廉恥上升到國家興亡的高度。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甚至用禮來解釋仁,認為“仁”和“禮”是相互制約、相互統壹的,“仁”和“禮”的統壹就是德性。孔子強調的“德”是指統治階級統帥的德,要求用這種德來統治和擁有人民。二是指感化之德,即倫理之德,以感化百姓,維護和諧。這種尊德思想是不斷發展和概括的,在家庭倫理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使得我國在古代文化傳播和教育過程中,始終把道德放在第壹位。比如孔子教育的內容是禮儀、音樂、射擊、武術、數學,他把禮儀放在第壹位,這是尊德思想在教育活動中的典型體現。這壹思想的目的是主張以道德教化人,利用道德的功能和力量來尋求家庭倫理的和諧、社會政治秩序的壹致和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中國文化歷史悠久,綿延不絕,壹直影響著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介紹中國兒童傳播文化,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
然而,如今,為什麽還有人學習國學?我猜可能是為了傳承國學,提升自己的品行,但有多少人真的這麽想呢?我們不知道,我們少年只能承擔起國學的傳承,讓國學不再像小花彩霞,而是像堅持青山的竹子壹樣紮根在我們中國人的心中。
國學經典閱讀2
題目是講壹個高考生的真實故事,就是用遞進法後,20天從16漲到1。
我相信巴老師說的是真實案例,因為有些是不可能的,只是因為我們沒有實踐過。
就像夏蟲不能談冰壹樣,我們沒有和它們討論冰雪,是因為它們沒見過冬天,但不是說冬天不存在。
就像我們沒有做出終極的努力,沒有達到那種提升,但我們不能否認,人是可以通過短短20天的努力實現超越和逆襲的。
第16名學生基礎穩定,有上進的欲望,所以只要想辦法,努力練習,這樣的進步早就在情理之中了。
最近在某視頻平臺刷了很多關於學習的東西,結果被推送給很多學霸分享。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壹段話。當妳覺得自己努力了三個小時,有點被自己感動的時候,人家就學會了壹天欺負十個小時。當妳覺得六點背單詞很勵誌的時候,別人六點前就背單詞和古文了;當妳覺得考了120還不錯的時候,考了140的學霸卻在為失去的10拼命刷題。
所以,有時候,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認知去評判別人。不能因為職位高低不同,努力程度不同,就隨便質疑人。
國學經典閱讀3
國學傳統以孝為主,其相關書籍以孝為主。
《孝經》裏有壹段話,父母被賦予了皮囊和毛發,不敢傷害。自己的皮膚,自己的骨肉都是父母給的,不敢損傷。所以我的父母是我最親的人,沒有人能代替我們的父母。父母壹直很關心我們,但是天下的孩子壹定要抓緊!當妳父母還活著的時候。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職責,父母卻打我們。請不要記仇。打我們是關心我們,還是教育我們。孝順是無法復制的幸福。“孝”是過去式,“孝”是生命與生命交界處的鏈條。壹旦斷了,就再也接不上了。“孝順”是稍縱即逝的眷戀,趕快幫父母壹個忙吧!也許只是壹枚有體溫的硬幣,卻在孝順的天平上。比如漫畫裏有很多關於孝道的文字。沈香救母也是壹篇孝道文章,二郎神劈山救母。這都是講孝道的,各種講孝道的書都有。
我相信,每壹個真誠正直的孩子,都對父母許下了壹個“孝”的大願。我相信,還有很長的壹段時間,水到渠成,功成名就我會回到家鄉,我可以心平氣和的盡我的孝心。
國學經典讀物4
小時候,媽媽經常用國學來教導我做人的道理;現在,媽媽經常用國學來教我如何努力學習。從小到大,國學給了我很多幫助;無數個春秋,我與國學相伴,我與國學同行!
六年,匆匆而過。國學不僅給我帶來了豐富的知識,也給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每當我遇到困難,感到膽怯的時候,我就會用“學海無涯”這句話。這句格言鼓勵自己,不要退縮,堅持下去就是勝利!每當我學習的時候,窗外的嬉鬧誘惑我的時候,我就會用“劍鋒來自磨礪,梅花香來自苦寒。”這句諺語激勵自己,繼續學習;每當我在學習上有所成就時,我常常會想到“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句座右銘,控制了我的自滿,讓我更加虛心學習。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的母親曾經教我“壹旦爬到山頂上偷看,壹會兒就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這首詩,但那時候我還太小,不懂什麽意思。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長大了。有壹年夏天,媽媽帶我去爬泰山。在上山的路上,我們停下來休息,費了很大力氣才到達山頂。站在山頂,遠眺,密密麻麻的人如螞蟻,其他山峰都變得很小了。這時,這首詩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裏。這壹刻,我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忍不住脫口而出:“壹旦爬到了頂峰,妳就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是小矮人。”
在元宵節,我們壹家老少聚在壹起慶祝節日的到來。這時,我望著窗外皎潔的月光。電視裏正在唱蘇軾的《水調》:“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歌裏傷感,讓我想起不久前去世的爺爺,想起他慈祥的面容,想著想著,卻不覺得鼻子酸酸的,眼淚像串串珠子壹樣流下來。我愛我的國家,因為國學能給我更多的啟示;我熱愛學習,因為國學更能凸顯我們國家的特色;我熱愛學習,因為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讀物5
縱觀中國幾十年的高考發展,重科學輕文學已經成為學生的普遍思想。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導致中國傳統主流教育中的文科和國學被忽視,甚至成為理科生無用的科目。
對於現狀,作為壹個傾向文科的文科生,我心裏很有感觸,但也很無奈。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不是學術研究,也不是什麽大思想,更不是古代百家爭鳴的時代。現在國家提倡節約,這是民族復興和發展。要大力發展,必須重視科學技術,科技興國,必須重視科學。然而,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我們卻留下了壹些重要但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思想的發展。因為國家的發展重視理科,所以直接面向社會的就是理科專業。國家任何壹個部門都需要壹個科學專家來提高科技含量。而且社會企業講究實際效益,能帶來效益的人才是好人才。科技往往講究創新。但是現在的科學技術已經格式化了,新中國的科學再教育已經像科舉制度壹樣失去了新的意義和生命力。
所以回到高中,有多少同學忍受著外界和社會帶來的壓力,艱難的選擇了文科,而且不僅數量極少,質量也實在不敢恭維。由於教育重心的轉移,文科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主線,與社會脫軌。無論是就業還是壹個人的成長,文科似乎都被視為輔助的東西,而不是生活的主流。雖然有些文科生並不明白自己明確的方向和未來,但在這種情況下,文科的不平衡導致了民族文化的不完善和傳統文化的斷代。直到近幾年,中國提出弘揚傳統文化,註重提高文化實力。
這種方法可能在短時間內對文科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卻把文化放在了輔助的壹邊。但國家要發展,要復興,只能把科學放在主要位置,因為這關系到國家的現實利益。但是,我們絕不能忽視文學,尤其是國學和古代哲學方面,這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在現代絕不能丟棄。雖然我們提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精華壹定要繼承,這是文科在發展民族文化中應該完成的任務,這就是文科的意義。
現代文科壹定不要學文學不知道。文科要有文科的風範,文科有文科的重要性和任務。如果說科學是歷史的創造者,那麽文科就是歷史的承載者,文科必須尊重自己,受到重視。中華民族的振興,中華文化的傳承,對文科生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國學和文科必然會被歷史甩在後面。
國學經典讀物6
相信同學們對“國學”這個詞都很熟悉。我們從小學習的唐詩、宋詞、三紫晶、弟子規,都是國學。
說到國學的作用,其實很簡單,就是告訴人們為人處事的方法,為人處世的哲學,為人應該遵守的禮儀。
我和國學也有不解之緣。上學期,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包括有趣而激烈的國學知識競賽。我和另外兩個同學代表我們班參加了高年級組的比賽,以絕對優勢獲得了第壹名。之後,我和其他幾個同學組隊代表學校參加豐臺區小學生國學知識競賽。
這場比賽可謂高手過招。來自整個地區的八支隊伍發起了龍爭虎鬥。比賽開始後,球場的氣氛緊張而凝重。選手們摩拳擦掌,全神貫註,躍躍欲試。憑借紮實的基本功和壹點點運氣,我們在上半場的比賽中壹直保持領先,同學們的臉上也開始露出了笑容。
沒想到,場上形勢突變。隨著幾個風險問題的失敗,我們的領先優勢被抹去,並被其他團隊拉開。我和同學都有點著急,但大家都在互相鼓勵:別急,別急。松懈
最後壹個決定性的問題!我們和另壹個隊積分相同,很快就會知道誰會贏!我負責按答錄機,心跳突然加速,手濕濕的,眼睛盯著主持人的嘴。隨著主持人說“走”,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按下了答錄機!讓我驚訝的是,指示燈在對方的舞臺上。雖然我們無緣冠軍,但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韓愈的“山中有路,海內無涯。”“時時學習”應該是我們堅持不懈的學習態度。國學知識是中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凝結著人們壹代又壹代人總結出來的真理和規律。我們對國學的了解只是滄海壹粟。
國學經典讀物7
生活中的國學,我熱愛學習,閱讀國學,欣賞國學。
這是壹個充滿國學的日子“丁丁!”誰啊。我不耐煩地去開門。原來是我同學!“妳在我家幹什麽?”我有點生氣。很明顯,她在咧嘴笑。我頓時勃然大怒,跳得老高:“妳,妳”同學的臉壹下子變得嚴肅起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妳這樣做是不對的。同學搖搖頭,給我上了壹課。我有點害羞的低下了頭,好像我做錯了什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在家,我和我的同學在看書。我越看越入迷。我忘記寫了。這位同學揮揮手,指著書說:“不要寫,不要讀,寫是閱讀最重要的部分。妳怎麽能這樣?”我趕緊壹手拿起筆,壹手拿起燙著磁卡的小臉,心裏壹陣羞愧感。
沒有寫作,沒有閱讀。
午飯時,“媽,妳今天怎麽吃這些!”“不情願地,我吞下了壹盤炒白菜。同學見我挑食,又當起了小老師:“道中有誌氣者,恥於食之者,不足為論。“妳不能這樣。”我羞愧得臉都快埋在飯裏了。
討論那些在道上胸懷大誌,以衣食不周為恥的人是不夠的。
同學回家時,“再見,謝謝妳今天提醒我這幾點。我壹定會把他們記在心裏,成為中國文化的優秀者!拜拜。
國學經典讀物8
馬上要放假了,孩子說了好幾次想去上國學課。在培訓學校裏,國學課壓力最小,最受孩子歡迎。我鼓勵他們說,學國學是好事,但在家看書看百家講壇也好,鮑鵬山的《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於丹的《論語》也好。壹起玩國學吧。如果有興趣,還需要興趣班嗎?如果有吸引人的國學,還需要研究嗎?因為,我知道國學很有意思。
孩子們在班級圖書角借了壹本海鹽出版社出版的國學系列漫畫。漫畫《莊子》是由楊洋兔子編繪的。他覺得有興趣,說好看。我看的時候,真的很優秀。首先,漫畫很吸引人;第二,語言通俗而簡單;第三,故事很吸引人;第四,雖然是漫畫,但語言樸實到位,用哲學的語言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和別人想不到的獨特思想,讓人震撼,尤其是12歲的學生。
我忍不住讓孩子呆在家裏,給我時間看,但我壹看就愛不釋手。原來這是李曉英的書。多麽獨特的眼光。雖然我們都知道莊子,但是妳知道莊子的主要思想和故事嗎?不好說,但是仔細看看。文章開頭寫的是《莊子》和《齊物論》中的主要思想——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我說不出確切的意思。根據網上查詢,有壹種說法是天地有我,萬物有我。我們都是那個事物的壹部分,就像其他事物壹樣,不是天地是我,也不是我是天地,事物是事物,我是我,天或天空,地或大地。
往下看,其實國學和莊子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枯燥,而是有趣,滋養我們的心靈,解決我們困惑的思想問題。這本書有五個部分。壹是不想正常的心態,包括五個故事,如權貴如爛鼠,痛罵曹尚,精於劃船,無心射箭,孔子與漁夫。二是看清本質超越局限,包括轉平之道、井底之蛙、排便之道、螳螂捕蟬、破龍珠、偷腳等六個故事。三、智者千慮,必有壹失,韜光養晦,包括屈原佘書、寧做自由之龜、樹齡、自由於世、秀目將滅、吳王射巧猿等六個故事。第四,他會在適當的時候順應自然,包括五個故事,如宋秘方,惠施大葫蘆,倔強公牛,聖人之勇,角鬥士之臂為車。五是認識自己,快樂自己。包括知不知道,窮不窮,借糧,莊子的鼓盆,莊子的死,還有幸福。啊,原來我們課本上的螳螂捕蟬出自莊子。仔細看,其實《莊子》是壹部寓言集,類似於《伊索寓言》,但更出彩的是它所講述的道理是壹個獨特的體系,展現了壹個完整的人生見解,更加深刻,揭示了人如何對待欲望、困難、命運,如何度過人生,如何趨利避害,如何幸福生活的哲學。
書中說,人有八種毛病,四種災難,必須遵守。
做不在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叫總;
沒人理會,喋喋不休,叫“嘿”;
迎合別人叫阿諛奉承;
不辨是非的阿諛奉承叫阿諛奉承;
喜歡在背後說別人壞話,那叫誹謗;
疏遠朋友叫賊;
摧毀他人被稱為恐懼,
為了利益而同時討好善惡,這叫風險。
有這八種毛病的人,會在外面迷惑別人,在裏面傷害自己,所以有教養的人不會去理會。
喜歡隨機應變,不落俗套地管理國家大事以謀求功名,這叫“過去”;自力更生,自作聰明,獨斷專行,侵害他人,稱為貪欲;知錯不改,想聽什麽就聽什麽,別人說的是對的即使不願意也反對,這叫可憐。這就是所謂的四害。
聽完莊子,自己對比壹下。誰沒有這個問題?有些孩子知道父母老師說的是對的,但即使別人說的是對的,他們也不改錯,放縱自己,反對。這不是兩害相權嗎?這不就是對內傷害自己,對外迷惑別人嗎?
這些都是父母急於告訴孩子,卻又無法解釋清楚的事情,因為很多事情都充滿了矛盾和邏輯。幾句話很難說清楚,也不愛聽。作為壹個已經到了65,438+02歲渴望知道世界規律的少年,他很想知道,但是莊子只有寥寥數語,壹棵樹的故事,壹個葫蘆的故事,他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真的很精致,很厲害的國學。
我理解的國學,包括《論語》、《菜根譚》、《增廣賢文》、《三國演義》、《莊子》等很多內容,真的很吸引人。其中有些,歷經千年,不僅對孩子完全有益,對成年人也完全有益。我準備再在網上買這套叢書,好好研究壹下國學。
國學經典閱讀9
本來在我眼裏,國學是壹本枯燥的書,但自從進了國學閱讀班,國學就不再是壹本枯燥的書,而是壹個有趣而睿智的知識海洋。
那天,朋友邀請我去上國學課,我勉強答應了。走到教室門口,看到坐在教室裏的學生,我猶豫了。我媽不想讓我推我進去。我不得不坐下來聽老師講課。
這是壹位退休女教師,身材瘦削,鼻梁上架著壹副眼鏡。她和藹可親,我們都尊稱她為段老。
段老知識淵博,上課很熱鬧。聽著聽著,我像著了魔壹樣全神貫註地聽著。《論語》《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不再枯燥乏味。老師有時講得很幽默,逗得我們大笑。有時很生動,我們聽得津津有味;有時候我們說話很嚴肅,我們也很用心的聽。唐詩宋詞中描寫的場景像圖畫壹樣鋪展在我們面前。氣質的啟迪,讓我們像唱歌壹樣大聲朗讀,充滿魅力。
我漸漸愛上了國學;而國學也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原則和規則。如“吃飯還是坐著,老年人先,年輕人後。”叫人長,就是代叫。人不在,就會到。“再比如“早上洗手,同時漱口,尿回去,也就是把手洗幹凈”。這些原則和規則,經過老師長期的教導和我們不斷的閱讀,已經成為我自覺的行為習慣。我喜歡國學,所以我會堅持學習,永遠在國學的海洋裏遊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