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1881 165438+10月28日-1942年2月22日)是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和傳記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壹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慮》、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三位大師》和《壹個政治人物的畫像》。
茨威格出生於壹個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期在維也納和柏林學習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與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交朋友,深受影響。他寫詩、寫小說、寫劇本、寫文論、寫傳記,以傳記和小說的成就最為著名。壹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1934年被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1942 2月22日在巴西自殺。
中文名:斯蒂芬·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
國籍:奧地利
民族:猶太人
出生地:奧地利維也納
出生日期:1881 165438+10月28日。
死亡日期:1942年2月22日
職業:作家,詩人
畢業學校:柏林大學
代表作品:《壹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心靈的焦慮》、《昨日的世界》、《象棋的故事》。
人物體驗
1881年165438+10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在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茨威格的家庭是壹個富有的猶太商人家庭。1898年,17歲的茨威格在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壹首詩;1899,茨威格中學畢業。
1900年,發表詩歌200首;在維也納大學和柏林學習哲學和文學後,我接觸到了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並研究和翻譯了波德萊爾、魏爾倫和瓦哈倫的詩歌。
1901年出版了第壹部詩集《隱賢集》,收錄詩歌50首。1902,轉到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維也納的《新自由》出版了第壹部小說《旅行》,該小說以《聖經》為藍本。出版波德萊爾詩集;編輯瓦爾哈倫詩集和歌曲集。
1904,大學畢業,獲“坦納哲學”博士學位;後擔任《新自由》主編,出版了第壹部小說集《艾麗卡·沃爾德的愛情》,其中包括《雪》、《旅行》、《艾麗卡·沃爾德的愛情》和《生命的奇跡》四部小說。後來,我去了西歐、北非、印度、美洲等地。
1905年出版專著《衛蘭》;1906年,第二本詩集《早年的花環》問世。1907年,第壹部詩劇《苔絲》出版,次年上演;1910年出版專著《埃米爾·瓦爾哈倫》。
1911年,遇見弗洛伊德,保持友誼;悲劇《海邊的房子》問世,次年上演。出版了第二本小說集《初體驗——兒童國度的四個故事》,包括《朦朧夜的故事》、《家庭教師》、《燃燒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芽期的兒童視角觀察情欲主導下的成人世界,探索和描繪情欲驅動下的人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後期作品的壹個基調。他稱這部小說集是他“連環畫”的第壹部。
1912年,獨幕劇《百變喜劇演員》問世,同年上演。1914,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發表了壹封給外國朋友的信。
1916,在莫紮特故居薩爾茨堡買了房子;認識壹下女作家弗裏德裏克·文豐·德尼茲;他根據《舊約》中的《耶利米書》創作了戲劇《耶利米》,這是第壹部在瑞士首映的反戰戲劇。
1918年發表文章《相信失敗主義》和小說《枷鎖》;第壹次世界大戰以奧得河的失敗而告終;1919後長期隱居薩爾茨堡,埋頭寫作。
1920年,與溫德尼茲結婚,離異育有兩個孩子,寫了三個碩士。1922出版《連鎖小說》第二本小說集,有《熱帶狂人》、《夢幻之夜》、《不知名女人的來信》、《失落的心》等。寫的是長達壹年的情欲,表現的是成年男女被情欲控制的心態,他們在潛意識的驅使下犯下了所謂的“激情罪”。
1926發表文章《匆匆壹瞥》;1927出版了第三部小說集《情感困惑》,收錄了《情感困惑》、《女人壹生的二十四小時》、《壹顆心的衰落》等六篇短篇小說,寫的是晚年的情欲。主角們都是經歷過的人,在情欲的驅使下或者不小心撞上的時候,他們的心在顫抖,意識在流動。
1928年,他應邀前往前蘇聯,結識了高爾基,完成了作家傳記《世界的建築師》,由三本書組成:《三位大師》(巴爾紮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與魔鬼的鬥爭》(霍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壹生》(卡薩諾瓦、司湯達、托爾斯泰)。出版12人物故事集《群星閃耀的時候》;
1929,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伏羲》;1931年,發表《靠精神治療》;1932,歷史人物傳記《瑪麗·安東內特》;
1933年希特勒上臺,次年茨威格移居英國。同年,他被納粹驅逐出故居,開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紹壹個流亡的猶太女孩夏洛特·奧特曼做秘書;創作了《看不見的收藏》、《日內瓦湖邊的插曲》、《二手書商孟德爾》、《新藝術的巧識》等作品。
維也納事件發生在1934。奧地利法西斯要求德奧合並,被納粹驅逐。他們流亡到英國和巴西。
1935,瑪利亞·斯圖亞特,歷史人物傳記,來自鹿特丹的伊拉斯謨的勝利與悲傷;
1936年出版了以中世紀宗教改革為背景的傳記《卡斯蒂略反對加爾文》;小說《心靈的焦慮》於1940搬上銀幕。
1937,與妻子分居,次年友好離婚;1939,二戰爆發,奧地利被占領;失去國籍;嫁給夏洛特·奧特曼。1938年,奧地利並入德國後,成為英國公民,不久離開英國前往美國。
1940年,他取道紐約前往巴西,當時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了自己“歐洲精神故鄉”的覆滅,感到絕望。
1942,完成自傳《昨日的世界》;2月22日,他和第二任妻子格林·奧特曼(Green altman,33歲)雙雙在裏約熱內盧郊區小鎮印第安納波利斯(Indianapolis,petro)的公寓服毒自殺。
主要工作
創造性特征
小說
作品主題
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說,主要以“情感、情欲、女性”為主題,通過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各種復雜而豐富的情感活動和心理狀態,恰到好處地契合了中國讀者的審美期待視野。這些小說文本或重視對少男少女萌芽的心理分析,或記錄成年男女在情欲驅使下犯下情欲之罪的痛苦告白,或描寫男女暮年的辛酸回憶。在茨威格的作品中,讀者“發現了壹個奇特而迷人的情感世界”,並與之產生了“* * *音”。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洲並不是壹個和平的世界,但看似安全的外表下隱藏著動蕩,戰爭的陰影讓血腥和混亂無處不在。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歐洲人不可避免地承受著環境變異歷法帶來的負面後果:物質貧困、環境壓抑、精神負擔。
雖然茨威格小說中的人物屬於不愁吃穿的資產階級,他們的生存沒有受到威脅,但茨威格知道物質生活的安寧逃不過精神上的煩惱。為了體驗,茨威格為他的人物設置了各種特殊的環境:陌生女性“生活很狹隘”,“試圖把自己的心事告訴別人”,沒有人“指出、提醒,沒有體驗”,以及“失去感情的女孩冷漠、懶惰。那個馬來瘋子因為挪用醫院公款被鹿特丹開除了。他沒有被放進壹個有人群、俱樂部、高爾夫和書報的城市,而是去了壹個離最近的城市有兩天路程的地方。社交圈裏只有幾個無聊的官員和幾個混血兒,剩下的都是壹望無際的森林、種植園、沼澤和濕地。他們是沈溺於內心世界的棄兒。這些角色通常有些空虛、孤獨和自閉。他們缺少正常社交的機會,缺少正常平庸日子的充實。久而久之,他們也失去了社交能力和欲望,感情也失去了壹個正常的釋放渠道。但是心思越積越多,越是壓抑。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它爆發時就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資本主義社會混亂碎片化的生活環境,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系,造成了大量情感的墮落,他們內心的孤獨無助往往促使他們表現出壹些不合理的行為,這完全是壹種無意識的掙紮,是溺水者抓住壹條救命稻草的徒勞嘗試。正因為如此,茨威格作品中的人物有著不同尋常的勇氣和氣焰。
藝術特色
茨威格小說中人物的怪異行為往往是突然的,往往違背了壹般的倫理原則。所以,激情過後,當事人要麽羞於開口,要麽不屑於向世俗妥協,向世人暴露自己真實的綻放,被世人嘲諷甚至嘲諷。但是,人的思想負荷不能太重。壹旦到了極限,傾訴的欲望就會席卷壹切。處於失語狀態太久的人,需要停對對象,停對時間,語言就會泛濫。茨威格不僅知道並把握了這壹點,而且幾乎不允許任何打斷或無用的描述來引導和打斷說話者,從而削弱了表達的力量。壹段長長的、連貫的、焦慮的告白,與其說是對人傾訴,不如說是獨白,是壹種在社會邊緣徘徊的焦慮狀態下的喃喃自語,是壹種借助陌生人作為媒介的對往事的重溫。
正是帶著對生活在那個時代,那個亂世的人們的這種深切的理解和同情,茨威格選擇了這種表現形式;或者說,只有這樣,茨威格作品中人物的感情才能得到充分而淋漓盡致的表達,才能讓讀者通過這些人物的敘述,了解那個時代人物的扭曲和異化,這在某種程度上把那個時代推上了審判席。
茨威格的小說有壹個鮮明的特點,就是他的小說有壹種戲劇的味道。無論是《二十四小時》中的少年賭徒之手,《月光胡同》中的冰冷匕首,還是《怪女人》中隱約反復出現的白玫瑰,都具有戲劇性的誇張和懸念,作品中人物的獨白都是戲劇的表現形式。
傳記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作品主要有兩部分。壹種是以“世界建築師”為總標題的作家傳記,流傳的有巴爾紮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爾德林、克雷斯特、尼采、卡薩諾瓦、司湯達、列夫托爾斯泰。這些人大多是19世紀到20世紀的著名文學大師。今天看這份名單,幾乎就是壹部19世紀的歐洲文學思想史。
二是壹系列歷史人物傳記,包括400年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反抗宗教改革家加爾文的勇敢的瑞士學者卡斯特裏、16世紀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18世紀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安娜·瑪麗·托內特等。無論是對傳記作者生平的描述,對其地位和功過的評價,對其心理和行為的刻畫,還是對其命運和得失的描寫,都是以人道主義為出發點,肯定自由觀念和人文情懷,抨擊思想禁錮和專制,表達茨威格熱愛人類和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創作與其生活時代和教育密切相關。維也納孕育了茨威格,他的理想信念,他的人生追求,他無與倫比的藝術鑒賞力,他的藝術才華。他深受西方人道主義的影響,批判地接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學、透納、羅曼·羅蘭、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的思想和理論。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創作植根於西方文化和現實生活的沃土,深受人道主義的滋養,受到尼采、特納、羅曼·羅蘭、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的影響,深刻地鋪展了主人的內心世界,詳細地展示了主人心理的發展變化。
性格影響
茨威格死後,巴西總統下令為這位大師舉行國葬。1945之後,茨威格的作品先是在美國和日本引起強烈反響,後在蘇聯,但在德語國家似乎被遺忘了。直到1981,茨威格誕辰壹百周年,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S. Fischer出版社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包括他的中篇小說《美妙的夜晚與情感的混亂》,他的三位大師的傳記《與惡魔戰鬥》,以及他的歷史人物約瑟夫·富歇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傳記。茨威格是翻譯語種最多的現代德國作家。
性格評估
茨威格在世界上的名聲是當之無愧的。在時代的重壓下,他盡管天賦異稟,意誌力卻崩潰了,真的很可悲。我最佩服他的是他獨特的才華,可以用他的心理和藝術技巧生動地再現歷史上的壹些時期和人物。(德國作家托馬斯·曼評論)
茨威格是奧地利市民社會的高貴代言人,也是他們能力與弱點、魅力與絕望的最佳描述。(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評論)
茨威格寫的書很有用,茨威格不愧是真正的藝術家。(俄羅斯作家高爾基評論)
茨威格精通語言,他善於表達壹個物體,使其最精致的細節生動具體。(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