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辦學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破舊的校舍變成了樓房,現代化的媒體教室變得很明顯。改革開放30年,教師待遇變化很大,月薪幾十到幾千,醫療保障得到充分發展。”這是毛巨冠用詩歌的方式表達中國教育發展三十年來的喜人成就。今天,筆者用通化教育來形容也不為過。
回顧過去,30年前的通化教育是緩慢而艱難的。從光緒三十二年(1906)開始,有了第壹所新學校。1949年遼東省市屬中學只有5個班,市屬小學有54個班***145名學生,72名教師。1977,恢復全國高考。我市30年前的教育,也就是1978,正好趕上國家改革開放。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是壹個偉大的轉折點。國家重新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勞動的觀念,對學制、教材、教學時間進行了安排,整頓了教學秩序,恢復了師範院校,培訓和進修了在職教師,恢復了組織和少先隊。自此,我市教育也步入了恢復、調整、發展的軌道,各行業都在等待繁榮。那壹年,教育經歷了“撥亂反正”和“披荊斬棘”。當時各類教育學校的辦學規模、校舍、教學設施、儀器等條件和環境都處於落後和薄弱的階段,與現在大不相同。
放眼三十年後的今天,我市的教育可謂欣欣向榮,碩果累累!各級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素質教育深入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教育呈現科學健康發展態勢。當前,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比美,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齊頭並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蓬勃發展。有各級各類學校1017所,在校生304177人,教職工30204人,實現了歷史上的大跨越!作為壹個教育工作者,怎麽能不為之激動和歡呼呢!
30年後,通化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控制輟學、高考成績逐年提高成效顯著。2004年秋季,義務教育階段各級學校進入新課程,2007年秋季全市普通高中全部進入新課程。重視教育和科學研究,承擔了壹大批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市直各中學基本消除了信息技術“盲點”,開通了通化教育信息網。全市校園網達到143個,全市中小學微型計算機達到18778臺,計算機與學生的比例達到1:13。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覆蓋率100%。組織近萬人開展“教師教育網絡聯盟工程”和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實施“三人工程”,抓好“雙師型”教師和專業教師的培養,以提高教師素質和職業道德。
經過30年的通化教育,職業教育發展勢頭良好,中等職業學校發展壯大。加快職業教育層次和布局結構調整發展,深化辦學體制改革。2005年以來,全市職業教育新增建築面積27647平方米。2007年底,我市成為全省首個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部進入全省百強的地區。職業招生就業取得新突破,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2006年,市教育局被評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加大薄弱偏遠學校的改造重建力度。“十五”期間,全市投資4億元,改造薄弱學校430所,校舍654.38+30萬平方米,逐步提高了整體辦學水平。積極支持和發展民族教育。近年來,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了教學樓、綜合實驗樓、留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宿舍樓等。,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也健康發展。
30年後的通化教育關註民生,切實解決學生實際困難。通過“希望工程”等扶貧工程,認真落實“兩免壹補”政策,確保每壹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因貧困而輟學。辦好市直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讓貧困家庭學生得到資助。采取有效措施,認真解決農民工子女和貧困兒童的教育問題。實施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壹費制”,完善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三限”政策,嚴格審查作風紀律,確保教育公平透明。2005年在全省率先實施“陽光安置、陽光課堂”等陽光工程,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陽光總在風雨後”,30年教育滄桑巨變,舊貌換新顏;30年教育榮譽連綿不斷,任重道遠。市教育局每年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表彰、榮譽20余項,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中小學生現代科技教育優秀實驗區”,通化市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城市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市”。
現在,通化教育將全面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積極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教育與科技創新、經濟建設、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緊密結合,為振興通化老工業基地、加快小康進程壹路奮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義務教育制度和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
1985年5月,中國政府在《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逐步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基礎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關於地方職責劃分,原則上由各省(市、自治區)自行確定。在實施中,各地基本采取“縣辦高中,鄉辦初中,村辦小學”的做法。這項政策把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放在了鄉鎮政府身上。?
198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各省(市、自治區)相繼制定實施《義務教育法》的地方性法規。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教育投資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義務教育經費由單壹來源向多元化來源轉變。從實際情況分析,義務教育經費來源不合理。1994-2001期間,我國義務教育經費78%由鄉鎮承擔,約9%由縣級財政承擔,11%由省級財政承擔,不到2%由中央財政承擔。鄉鎮基本屬於“吃飯”財政,所以實際後果就是把農村義務教育的壹些負擔轉嫁給農民。這是當時農村義務教育的突出問題。?
為了全面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困難,2001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開始實行“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善了農村義務教育的狀況。但由於國家沒有劃分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的具體投入責任,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難的問題再次凸顯。根據國家審計署2003年的統計報告,在被調查的50個縣中,義務教育債務在2001年末為23.84億元,到2003年6月末上升到38.98億元。在壹些縣,80%以上的中小學都負債累累。?
2005年是中國義務教育制度發生重要變化的壹年。教育部提出《關於進壹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幹意見》,隨後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充分認識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有效遏制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日益擴大的教育差距;以區域推進為重點,優先解決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問題,明確提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措施:“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和地方* * *,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按項目劃分、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的保障機制。?
2006年,中國市政府全面免除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學雜費;同時,中央財政安排公用經費補助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中小學,提高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啟動農村義務教育中小學校維修改造資金保障新機制。?
2007年,中央決定在全國農村免除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雜費;並繼續為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補助寄宿生活費。並決定從2008年春季學期起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
三
回望30年前,唐駿鎮的教育不景氣,舉步維艱,校舍簡陋,壹派平房,磚瓦結構,破舊不堪;教學設施落後,學校環境差,辦學條件十分簡陋,處於落後薄弱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也適應了發展。“改革開放30年,辦學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破舊的校舍變成了樓房,現代化的媒體教室變得很明顯。改革開放30年,教師待遇變化很大,月薪幾十到幾千,醫療保障得到充分發展。”這是壹位老教師用詩歌的形式表達了中國教育發展三十年來的可喜變化和成就。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對知識的渴望日益強烈和迫切,舊的校舍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唐駿鎮22所中小學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和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下,從多方面、多渠道、多層次籌集資金,掀起了壹次又壹次辦學高潮。改革開放30年,所有學校都新建了校址或校舍。全鎮所有學校總占地面積157779平方米,建築面積38809平方米。學校設施和規模日臻完善,學校面貌日新月異。
互連
從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普及優質高中教育,昆山構建了日益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和優質教育體系。全市共建成國家級、省級、蘇州市優質學校103所,占學校總數的91.15%。全市小學、初中入學率從1985的90%左右提高到高中的98.7%。高中畢業生高考錄取率也不斷提高。1979年,只有241人被高校錄取。今年全市有3659人被高校錄取,高考錄取率為95.71%,其中本科錄取率為65.08%。全市近三分之壹考生被二級以上高校錄取,創歷史新高。
教學模式:從“壹個詞”到素質教育
周向東是城北中學的語文老師。1988參加工作,他對教改有太多的感觸。“我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教學很簡單,只是傳授知識。課程更詳細壹些,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它。但不是現在。除了傳授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周向東笑著告訴記者,"對於壹個幾年前學中文的大學生來說,考現在的中國中考題,不壹定好。"
近年來,素質教育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所有學校都提出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通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關註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張揚,成為教師的教學重點。記者曾經有幸聽過壹堂小學語文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老師的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孩子們在課堂上有了更多的參與和互動。
白鹿實驗小學副校長張風良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師使用啟發式教育。對於壹篇課文,老師先提問,然後讓學生和老師壹起找答案。課後,老師要和學生壹樣,依靠網上搜索、圖書館查詢、同事討論等形式,最後在課堂上和學生討論,找到壹個大家都能認同的答案。學生的能力也在這壹系列參與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這種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與10和20年前完全不同。當時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是老師的“壹言堂”教育。全班都在聽老師講課,上課枯燥乏味。課後,老師會布置很多作業讓學生自己消化。到了考試的時候,學生們開夜車背考試內容。如今,壹種全新的教育方式完全取代了過去的“集中式”教育,使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改變課堂教學方式的同時,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學習作業不再是唯壹的學習內容。有越來越多的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如參觀和校際交流,在壹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日益多樣化,各種特色興趣班為學生提供了培養興趣愛好的機會。
“作為80後的年輕人,我們是非常幸福的壹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給小學生減負的呼聲越來越高,我正好趕上了這麽好的時機。小學到初中的中考取消了,我去了附近的中學。其間,我除了參加當時很熱門的奧數、英語等學科的興趣班,還參加了繪畫等藝術的興趣班,選擇性越來越大。”去年剛參加工作的楊小玲說。
互連
面對教育改革和現代化帶來的挑戰,昆山教師素質不斷提高,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成為學校年度考核的硬性指標。1987期間,全縣高中教師本科畢業的占57.09%,初中畢業的占65.35%,中專和高中畢業的占68.97%。到2007年,79.56%的初中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84.65%的小學教師具有大專以上學歷。
教學設施:從粉筆和黑板到現代多媒體
壹支粉筆,壹塊黑板,壹本課本,是老師們遵循了幾十年的三大教具。甚至在10年前,還有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字。當整個黑板寫滿時,他們在寫字前把它擦掉。壹節課下來,嘴巴上、頭發上、衣服上全是壹層白色粉筆灰,很正常。那時候老師每天都要和粉筆灰打交道。估計誰也沒想到有壹天粉筆和黑板會被幻燈片、投影儀和多媒體取代。
“20年前,我用小黑板做應用題,用小卡片做數學題;10年前,帶幻燈片上課;現在使用電腦多媒體上課。從粉筆和黑板到幻燈片,再到實體投影儀和多媒體,30年來,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開始進入學校和課堂。”有著近20年教齡的蘇覺清告訴記者。
“我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每次上數學課,老師都會背著壹兩塊小黑板去教室。講例題的時候,老師把小黑板掛起來,有時候會用白紙遮住壹部分內容。英語老師喜歡用小卡片,提前寫壹些單詞,壹個壹個畫出來,讓學生讀。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江鳳鳴大學畢業已經五年了,但他仍然記得讀書時的情景。
這些看似簡陋的教學工具,其實是老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準備的。直到上世紀90年代,小黑板和卡片才逐漸被幻燈片取代。當時,在城市的壹些中小學,教室開始配備幻燈機。老師備課和練習的內容都寫在薄薄的幻燈片上,按順序排列,和講課的內容壹壹放上。但是,幻燈片教學在老師稍微調整講課順序時,往往會出現混亂。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現代化的教學工具逐漸進入學生的視線。“教學課件”這個對記者來說很陌生的詞,在壹個10歲以下的小學生嘴裏是如此的常見。
9月9日,記者來到裕豐實驗學校。這是2001市政府投資近8000萬元建設的壹所新學校,也是全市中小學的壹個縮影。寬敞的教室,綠色的草坪,錯落有致的建築...學生們在操場上踢足球、玩耍,整個校園現代化,充滿活力。教室裏,正在上課的學生正認真地盯著黑板上方的液晶電視屏幕,屏幕上顯示著老師的講課要點。在老師辦公室,很多老師都在用筆記本電腦備課。“以前老師為了獲取足夠的信息,讓人到處找教具,現在電腦上什麽都有;在過去,需要壹點壹點地把所有的功課寫在黑板上。現在,妳不僅可以通過電腦備課,制作精美的課件,還可以隨時在課堂上調整。教學的現代化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教小學英語的王旭芳老師說。
互連
改革開放初期,昆山的學校大多很簡陋,平房是那個年代教室的主流。但是經過30年的發展,特別是最近15年,昆山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按照“鎮校三級聯動、區域整體推進”的工作原則,從1995到2007年,全市教育投入約25億元,其中校舍建設投入20.5億元,設備購置投入4.5億元。目前,全市平均1.3間教室擁有壹套多媒體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