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請詳細回答四年級語文,謝謝!(25 12:3:30)

請詳細回答四年級語文,謝謝!(25 12:3:30)

巴爾紮克(1799 ~ 1850),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

他經歷了法國近代史上的壹個動蕩時期(拿破侖帝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小時候成績不好,在壹次只有35名學生參加的考試中名列第32名。因此,我的父母和老師都對巴爾紮克不抱任何希望,更別說發現他是個天才了。巴爾紮克大學畢業後,進入律師事務所。正如他父母所希望的,這是壹個“鐵飯碗”。但年輕的巴爾紮克不顧家人反對,辭職專心寫作。巴爾紮克在貧民窟的閣樓上開始了他的作家生涯。第壹部作品《悲劇克倫威爾》不成功,隨後與他人合作創作的搞笑小說和超自然小說也沒有引起重視。於是他當了出版商,辦了印刷廠和刻字廠,都以虧損告終,負債累累。這筆巨額債務像噩夢壹樣纏繞著巴爾紮克,直到1850年他生命的最後壹刻。然而,他並不沮喪。他在書房裏布置了壹座拿破侖的小雕像,並寫下了激勵他壹生的座右銘:“我將用壹支筆完成他未能完成的事情。”

巴爾紮克在人生中跌跌撞撞地前進,但他在這種碰撞中懂得了人生,他比別人懂得更深。1829年出版小說《璜黨》,邁出了現實主義創作的第壹步。1931發表的驢皮故事讓他名聲大噪。為了讓自己成為文學的拿破侖,他在三四十年代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大量作品,寫了91部小說,統稱為“人間喜劇”。

人間喜劇可以分為三類:習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最初的標題是社會研究。1842受但丁《神曲》的啟發,巴爾紮克改了名字,就是把資產階級社會作為壹個大舞臺,把資產階級生活比作壹部充滿醜陋的喜劇。巴爾紮克在引言中寫道:“法國社會將成為壹個歷史學家,而我只是這個歷史學家的秘書。列出惡習和美德,收集激情的主要事實,描述各種性格,選擇社會上的主要事件,結合壹些相同的性格特征,形成壹個典型的例子。這樣做,我也許能寫出壹部被歷史學家遺忘的歷史,也就是風俗史。”人間喜劇被稱為“社會百科全書”,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描寫了貴族階級註定的滅亡,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和掠奪以及壹切以金錢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巴爾紮克註重對環境的具體細致的描寫,善於通過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靈魂。* * *這本書塑造了2400多個人物,壹個人物經常出現在很多小說裏。其中比較著名的章節有:《舒安當曼》、《高老頭》、《歐熱妮·葛朗臺》、《高利貸者》、《古物陳列室》、《紐博根銀行》、《幻滅》、《農民》等。短短20年,他每年要寫4-5部小說。他每天至少花18個小時在辦公桌前,他的《賽查·皮羅多》是用25個小時寫成的。鄉村醫生用了72個小時,但幾十萬字的經典《高老頭》卻是三天完成的。為了寫作時保持清醒,巴爾紮克愛喝濃咖啡。他曾說:“我會死於三萬杯咖啡。”果不其然,由於早期欠債和寫作困難,他於8月1850日去世,慢性咖啡中毒成為他的死因之壹。

莎士比亞:英國詩人和劇作家。(1)出生於沃裏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德,1564。約翰神父是沃裏克郡的個體戶。他於1551年移居斯特拉特福德,從事羊毛、皮革制造、谷物貿易等行業。有人說他也是個屠夫。約翰是1565斯特拉特福德的民政官,三年後當選市長。長子威廉被送到當地壹所文法學校學習拉丁語和古代史、哲學、詩歌、邏輯和修辭學。13,14歲的時候,家裏人下來了,他可能輟學去幫父親打理生意了。1582 11嫁給鄰村富裕自耕農的女兒安·哈撒韋,次年5月生下蘇珊娜,11歲生下雙胞胎孩子朱迪思(女)和哈姆內特(子)。哈姆內特0歲去世。1585至1592期間,其身世不詳,但後世傳說頗多。比如他當過鄉村教師,在貴族宅邸當過警察,當過兵。最流行的傳說是他偷了附近貴族鄉紳托馬斯·魯西爵士的鹿,逃到了倫敦。時間壹般估計是1586。

1592年,劇作家、所謂“大學者”之壹的羅伯特·格林寫了壹篇文章,攻擊當時的壹些演員,警告劇作家“不要相信他們;其中有壹個暴發戶烏鴉,用我們的羽毛裝飾自己,用演員的錢袋養虎狼之心;他寫了幾首空洞無物的詩,自以為可以和妳們當中最優秀的作家相比。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打雜的,卻恬不知恥地認為全國只有他能震撼舞臺。”“虎狼之心”是莎士比亞戲劇《亨利六世》下壹部的壹句話,而“震撼舞臺”則是對莎士比亞姓氏的壹個典故(shake意為震撼,spear意為矛)。可見莎士比亞在1592年還是蠻有名氣的。

從他離開家鄉到1592,據說他曾經在戲院門前為貴族顧客看馬,逐漸成為戲院的雜工、演員和股東。他開始寫劇本多是改編舊劇或與其他劇作家合作,後來獨立創作。他在倫敦有個同鄉,世交菲爾德,經營印刷出版業。莎士比亞的第壹部作品《維納斯與阿多尼斯》(1593)由菲爾德出版。此作品獻給年輕的南安普頓伯爵,新貴。他的戲班從1594開始受到宮臣們的庇護,被稱為“宮臣戲班”。1603年,詹姆斯壹世登基,改名為“祭王”。他和壹些新貴族關系很好,比如埃塞克斯伯爵。他的劇團也在女王宮演出,夏天或疫情期間,到外省演出。1596年,他幫助父親申請並獲得了壹枚“家徽”(象征鄉紳的社會地位)。推測他每年回家探親,在老家1597買了房產,在1602 (127畝)買了房產。他在家鄉度過了最後的三四年。1665438+於2006年4月23日去世,葬於鎮上的三壹教堂。(2)創作莎士比亞在22或23年裏寫了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除了兩部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和《盧克萊修的恥辱》是他生前自己出版的以外,他的壹些劇作都是四開本出版的。這些“盜版”是劇團裏的壹些演員口述的,或是演出時速記下來的。當時的慣例是劇作家把劇本賣給劇團,劇團全權處理劇本;為了盡可能地壟斷,戲班極力阻止其他戲班拿到劇本並保密,於是出現了“盜版”。他去世後,莎士比亞所有的劇本都被同行演員海明和康德爾收集成書,並於1623年以對開本出版,名為《第壹對開本》,共收集了36個劇本,其中壹半在他去世前未出版。作品創作時,戲劇的演出和出版都需要經過政府的登記和批準,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出和出版日期都有記錄。但是,演出和出版的日期不壹定與創作時間壹致。可以在演出前壹年、兩年或同壹年定稿,也可以在演出後修改。First folio的戲劇不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而是按喜劇、歷史劇、悲劇三大類排列的。從18世紀後期,馬龍等學者開始研究莎士比亞戲劇的創作年代。經過200年的探索,他們基本達成共識,成為研究莎士比亞思想和藝術演變的更為可靠的依據(見所附莎士比亞作品年表)。戲劇的分類第壹部對開本將莎士比亞的戲劇分為三類,後來的學者又將有關羅馬歷史的劇本進壹步分為“羅馬劇”,將後來的喜劇分為“浪漫劇”或“傳奇劇”。1850年期間,德國學者加爾維斯努斯研究了莎士比亞藝術技巧的發展。根據對莎士比亞臺詞的研究,莎士比亞的戲劇分為三個時期:1.1590至1600,即歷史劇和喜劇時期;2.1601到1607,即悲壯期;3.1608至1612年,即“浪漫劇”時期。1870年,英國學者道登和福涅爾也將莎士比亞的戲劇按其詩歌技巧和情調分為四個時期,即第壹時期分為:1590至1596,早期抒情時期;1597到1600,歷史劇和喜劇時期。(3)作者的問題19世紀中期,有學者認為,無論他的背景或學歷如何,他都不可能寫出這些作品,因為莎士比亞的劇作反映的知識面很廣(涉及法律、歷史、地理、政治、宮廷貴族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文學成就很高。也有人認為是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甚至是馬洛。然而,莎士比亞的戲劇被他的劇團中的兩名演員收藏,同時代的劇作家本·瓊生也為全集寫了詩,僅此壹點就使懷疑論理論站不住腳。懷疑論者完全忽視了作者從生活和他人那裏學習的潛力。(四)作品簡介莎士比亞所有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義或人道主義,用他的語言來說就是“愛”。他的作品是“愛”這個概念的各種表現。人道主義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莎士比亞的作品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他對生活感觸很深,善於思考,有很高的藝術修養,作品形象生動;他吸收了歐洲各國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所以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16至17世紀的英國現實,集中了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成就。

莎士比亞最早的壹首詩是《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其主題來自羅馬詩人奧維德寫的《變形記》。寫的是愛情女神維納斯追求年輕的阿多尼斯,但阿多尼斯並不愛她,只愛打獵,在壹次打獵旅行中被野豬咬死。維納斯非常難過。在阿多尼斯死去的地方,壹朵名叫白頭翁的花在血泊中誕生,維納斯將其帶回島上。這首詩的主題是想說明愛情是不可抗拒的,文字是美好的。出版後很受歡迎,1602 * *出版7版,1640累計到16版。羅馬末代國王塔昆的兒子塞克斯特從戰場上跑回來,玷汙了科拉蒂納斯的妻子盧克萊修,把丈夫召回戰爭,叫他報仇,用刀殺死自己。最後推翻了王朝,建立了貴族共和國。筆者認為賽克斯特違背了“榮譽”的理念,新貴應該從中吸取教訓。作者還通過Lucris呼籲同情,憐憫和人性。這首詩比較復雜。十四行詩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154在大約六年的時間裏陸續寫成,主題是友誼和愛情。這種從意大利傳入的詩歌,多以連體詩的形式出現。1和126詩人與貴族青年友誼的跌宕起伏;從127到152,第壹個詩人對壹個“黑女人”的愛;最後兩首歌結束。17之前,詩人力勸年輕人結婚,美好的東西要世代相傳,獲得永生,體現了人文主義者對“人”的信仰和對新貴族的希望。後來這個年輕人對詩人有時冷漠,有時喜歡另壹個詩人,甚至勾引詩人的女朋友,但詩人以友誼為重,表現出和解的精神。詩人傾吐了對“黑皮膚女人”的愛,但她被詩人最好的朋友綁架了,詩人很失望。這些故事背後隱藏著豐富的思想內容——人文主義者對真善美的看法和理想,也反映了社會現實。這些詩雖然表現了對美好未來的希望,但也表現了人與人之間不和諧帶來的失望和焦慮。它們不僅僅是個人的抒情,更表達了壹個時代。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不是奔放的,而是有節制的,有思想的,有分析的,有道理的,形象生動,語言運用巧妙,節奏感強。歷史劇早期創作的英國歷史劇共有9部,其中8部可以概括為兩部四部曲。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的第壹、二、三部分;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此外還有約翰王。從當時的立場看,新興資產階級要求國家統壹,改造封建王權,以利於本階級的發展。雖然伊麗莎白女王的政權在16年的90年代還在鞏固,但王位繼承問題日益緊迫,國內外封建勢力蠢蠢欲動。30年前凱特領導的農民起義至今記憶猶新。莎士比亞關心民族命運,既反對封建內鬥,也反對農民起義,但主要是反對前者,要求在開明君主的統治下鞏固國內和平統壹。這是他歷史劇的主題。在前四部小說中,亨利六世的第壹部分寫了英國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因為貴族不和而戰敗;中篇寫國內貴族紛爭,平民起義,導致內戰;接下來的部分是關於《玫瑰戰爭》中的封建內戰,屬於紅玫瑰貴族集團的國王被殺。理查三世寫道,在英格蘭愛德華四世死後,壹個篡奪王位的白玫瑰集團,血親貴族理查,以狡猾血腥的毒辣手段登上王位,很快被敵方殺死,結束了玫瑰戰爭。

雖然約翰國王反對天主教,但他謀殺了合法繼承人,篡奪了王位,並引起了外國入侵。寫在最後壹部四部曲裏的理查二世優柔寡斷,聽爪牙的話,無法維持貴族間的平衡。他的堂兄趁機奪取王位,成為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因為王位的不正當路線,整天緊張兮兮的。雖然兩次平定內亂,但太子不務正業,皇位前途依然堪憂。後來王子改過自新,繼任亨利五世,亨利五世利用對法戰爭解決國內矛盾,奪回在法國的領土。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開明君主和民族英雄的理想。亨利五世改革的轉變過程反映了作者改革封建君主的思想。根據古羅馬故事改編的血腥復仇劇《提圖斯·安德勞·尼克斯》(Titus Andlau Knicks)寫的是主人公胸懷大局卻仍無法避免內鬥的悲劇。喜劇從1593到1600不等。莎士比亞寫了10部喜劇和壹部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些喜劇各有特色。最早的“錯誤喜劇”改編自羅馬喜劇演員普勞圖斯的《孿生兄弟》,喜劇效果是由於彼此的誤解而產生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是壹部以《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為中心反映市民生活的喜劇。這壹時期的喜劇大多以愛情為題材,但《威尼斯商人》超出了這個範圍,而同題材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則寫成了悲劇。《馴悍記》雖然提倡婚姻自由,但也表明了作者男尊女卑的觀點。《維羅納的兩位紳士》寫的是愛情的忠貞;《愛情的徒勞》和《無事生非》著重反對禁欲主義;《仲夏夜之夢》和《皆大歡喜》把愛情故事放在自然環境中,後者把自然和宮廷的勾心鬥角相提並論。《第十二夜》通過次要情節諷刺了清教徒的虛偽。《羅密歐與朱麗葉》描述了屬於兩個封建家庭的壹對年輕人。他們壹見鐘情,卻無法結合。他們求助於勞倫斯神父,他給了他們壹個私人婚禮,並安排他們逃離維羅納。然而,由於壹個偶然的錯誤,他們被出賣了。鑒於世仇造成的錯誤,雙方父母和解了。這首愛情贊歌具有鮮明的反封建意義。《威尼斯商人》寫道,商人安東尼奧向猶太高利貸者夏洛克借了現金,為的是幫助他的朋友巴塞尼奧結婚。夏洛克出於嫉妒,假裝不接受貸款利息,如果他不償還合同,他可以割安東尼奧壹磅肉。安東尼奧真的遲到了。審判當天,巴塞尼奧的未婚妻假扮律師,在法庭上擊敗了夏洛克。該劇通過三條交錯的故事線索,倡導善良、友誼和真摯的愛情。悲劇從1601到1607,莎士比亞寫了所謂的“四大悲劇”,五部以希臘羅馬故事為題材的戲劇和兩部喜劇。這壹時期戲劇的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色彩都大大增強了。即使是所謂的“喜劇”,愛情也表現出陰暗面。《終成眷屬》中海倫娜對伯特倫的愛情受到後者社會地位觀念的打擊,但她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壹報還壹報》(請到骨灰盒)裏的安哲魯,觸犯了法律,換來了愛情。在《特洛伊羅斯與克雷西達》和《安東尼與克婁巴特拉》中,作者對愛情和榮譽產生了懷疑。

《尤利烏斯·凱撒》反映了反對中央集權的鬥爭;《科裏·奧拉努》講述的是羅馬貴族因傲慢自大而遭到的背叛和毀滅。莎士比亞的悲劇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們被高度概括。《哈姆雷特》是壹個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我父親被他叔叔殺死,我母親嫁給了他叔叔。我父親死去的靈魂要求他復仇。這樣壹個簡單的事件促使他去考慮整個社會和時代,發現“整個時代都出榫了”,決定承擔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但他單槍匹馬對抗黑暗勢力,寡不敵眾,最終失敗。《奧賽羅》的主人公是作者塑造的壹個理想人物。他坦率、信任、兇猛。他受馬基雅維利式的陰謀家伊阿古的擺布,殺死了他心愛的妻子。雅典的泰門寫道,虛假的友誼把泰門變成了壹個徹底的厭世者。《李爾王》充滿了哲學意義。很多人(包括托爾斯泰)認為李爾王分裂國家的陰謀不可信。但它的概括力最強,處理的是權威與愛情的矛盾;權威與社會公正的矛盾;“真誠的”愛情和虛偽的愛情的對比;人性與自然的善惡問題。劇本主要描述了李爾王從壹個擁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轉變為人文主義者眼中的“人”的過程,而這種轉變的媒介就是同情。麥克白的主人公是壹位蘇格蘭將軍,在野心的驅使下,殺死了善良的國王。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劇本探討了人性善變惡的過程。麥克白是壹個建功立業的英雄。他性格中有好的壹面。由於女巫和他妻子的誘惑,他想做大事的野心變成了野心。野心壹旦實現,必然引發壹系列新的犯罪,最終導致滅絕。

莎士比亞所寫的悲劇是他對他那個時代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的結果,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思想的最生動的再現。後期創作中人文主義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難以彌合。莎士比亞後期作品的主題是寬恕與和解。《提爾·伯裏克利王子》(壹般公認前兩幕不是莎士比亞寫的)、《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講的都是離別和重逢;欺詐、辯護和和解。後期主要作品是《暴風雨》,情節集中。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被弟弟驅逐,帶著小女兒米蘭達逃到荒島上。他用魔法把那不勒斯國王、篡位者的弟弟安東尼奧和那不勒斯王子的船帶到了壹個荒島上,原諒了安東尼奧,恢復了他的爵位,王子娶了米蘭達,壹起回到了意大利。普洛斯彼羅對待島上原住民的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的殖民過程。該劇還明確提出了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國理念。全劇以宣揚寬容和寬恕結束。《亨利八世》由幾個片段組成,其中壹個片段被普遍認為是莎士比亞的筆跡。通過三個人物的悲劇,表現了對新壹代統治者的希望。(五)歷代對莎士比亞的評價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在多個場合高度評價莎士比亞,承認他在戲劇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在4月1859日給菲菲·拉塞爾的信中,對“Xi·石勒成功地把個人變成了時代精神的簡單傳聲筒”的創作方法進行了批判,提出了“莎士比亞化”的重要論點。在同年5月18日給拉薩爾的信中,恩格斯稱贊“莎士比亞戲劇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結合”,批評“為了思想而忘記現實事物”的創作方法,稱贊莎士比亞歷史劇中的“福斯塔夫式背景”。每個時代對莎士比亞的批評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文學觀點,也反映了莎士比亞作品的某些特點或方面。莎士比亞的當代劇作家本·瓊生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但批評他缺乏“藝術”。這個評論定下了19世紀以前對浪漫主義的批判的基調。從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在古典主義的影響下,評論家們都承認莎士比亞有才華,但對創作規律毫無概念。伏爾泰稱他為“醉酒的野蠻人”。莎士比亞不僅沒有遵守“三統壹”,還在悲劇中夾雜了喜劇場面。德國颶風運動期間,萊辛和歌德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束縛,從莎士比亞對“自然”(現實)的反思中獲得了靈感。浪漫主義時期,評論家們進壹步看到了莎士比亞戲劇中思想感情的深度和莎士比亞詩歌的成就,尤其對人物的分析感興趣。這壹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施萊格爾兄弟和英國的柯勒律治,在20世紀初的英國布拉德萊達到頂峰。19世紀以別林斯基和多布羅柳波夫為代表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著重指出莎士比亞的戲劇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尤其是人物刻畫得很深刻,以開辟壹條現實主義的道路。自浪漫主義以來,大多數評論都肯定莎士比亞。有托爾斯泰不同意;托爾斯泰也從現實主義角度指出,莎士比亞戲劇的情節是不可信的,人物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所依據的材料本身是好的。20世紀,西方的莎士比亞批評經歷了幾個階段,但主要是兩個流派及其變體的交替,這兩個流派可稱為“客觀派”和“主觀派”。前者從外部角度研究,如當時的舞臺技巧和戲劇傳統,莎士比亞對舊劇情的改編和當時的具體歷史事件;後者從詩歌語言、“意象”、心理學、哲學思想等角度進行研究。20世紀60年代最極端的批評是將莎士比亞視為荒誕作家,將他與當代荒誕劇作家貝克特相提並論。十月革命後,蘇聯和歐美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莎士比亞批評從唯物辯證的觀點出發,以列寧的反映論為基礎,聯系歷史上階級鬥爭的實際和文學的社會作用,對莎士比亞戲劇作出了新的評價。解放後,中國在莎士比亞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莎士比亞批評仍在發展。(6)莎士比亞在中國的名字是1856年由傳教士傳入的。晚清中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如嚴復、梁啟超以及後來的魯迅,在譯作中也提到了莎士比亞的名字。莎士比亞的作品最初是通過19世紀初英國散文家蘭姆的弟弟翻譯的《莎士比亞故事集》引進的,由上海大文社1903出版,譯者不詳,包括10個故事。與此同時,林紓、魏毅將故事集中的20個故事全部翻譯出來,發表在1904,題為《英國詩人唱邊彥玉》。莎士比亞的戲劇首次在中國上演,大多是根據這本書改編的。莎士比亞的戲劇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才開始用白話文和劇本翻譯和介紹。田漢翻譯了1921的《哈姆雷特》和1924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莎士比亞的戲劇有多種翻譯。抗日戰爭時期,譯介工作仍未間斷,尤其是曹偉峰和朱生豪,他們在困難的條件下堅持系統翻譯。曹瑋峰翻譯11種,從1942到1944出版。抗日戰爭勝利後,曹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共出版10種。朱生豪生前從1935到1944翻譯了31個劇本,從1947出版了27個劇本。

從抗日戰爭後期到解放前夕,有曹禺翻譯的《柔米歐》和《遊》,有孫大雨翻譯的《李俊王》,有梁翻譯的翻譯的莎士比亞的《尚來》。解放後,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許多新譯本,如卞譯的《哈姆雷特》,華譯的《亨利四世》,譯的《理查三世》,《捕風捉影》,《威尼斯商人》,《亨利五世》等。在莎士比亞誕辰400周年之際,朱生豪的譯本出版了11卷,書名是《莎士比亞的戲劇》。此後,該譯本進行了全面的修訂,將原本缺失的劇本和詩歌全部翻譯出來,於1978年出版,命名為《莎士比亞全集》。戲劇興起後,莎士比亞的戲劇在中國上演。五四以前的早期戲劇,最多能搜到20種外國劇本,都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五四以後,上海戲劇協會和南京戲劇學校分別在1929和1937上演了《威尼斯商人》。1937上海業余實驗劇團演出《羅密歐與朱麗葉》。抗戰時期,莎士比亞的戲劇也在大後方上演,《奧賽羅》在重慶,《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成都。解放後上演的莎士比亞戲劇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第十二夜》、《無事生非》、《威尼斯商人》、《麥克白與針鋒相對》、《無事生非與羅密歐與朱麗葉》。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1803-1882)

思想家、散文家、詩人。1803 5月25日出生於波士頓壹個牧師家庭。1882於4月27日在馬薩諸塞州康科德去世。17歲畢業於哈佛學院。1826年進入哈佛神學院,次年獲準傳道。1828年成為波士頓第二教會的牧師,屬於當時新英格蘭唯壹占統治地位的壹神教教派。後來因為不贊成這個教派的壹些教義,他放棄了神職,於1833年遊歷歐洲,拜訪了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蘭道爾、柯爾律治和華茲華斯,並與卡萊爾成為知心朋友,深受康德先驗哲學的影響。回國後,他於1836年出版了《自然》壹書,這本書幾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思想的萌芽。1837年8月30日,愛默生在美國學生聯合會發表了題為《論美國學者》的演講,抨擊了美國社會中的拜金主義和資本主義分工使人異化為物的現象,強調了人的價值。指出學者的任務是自由而勇敢地從皮囊中揭示真理,從而啟發、提高和引導人們;他呼籲民族自豪感,反對盲目追隨外國理論。這篇演講轟動壹時,對美國民族文化的崛起產生了巨大影響,被霍姆斯譽為“我們思想上的獨立宣言”。

1838年7月5日,愛默生在劍橋神學院發表了題為《在神學院的演講》的著名演講,遭到了加爾文主義者和新英格蘭唯壹教派的抗議和攻擊。愛默生的哲學思想保持了唯神學派強調人的價值的積極成分,同時也吸收了歐洲唯心主義超驗主義,發展成為壹種超驗主義的觀點。其基本出發點是反對權威,珍視直覺;其核心是主張人可以超越感覺和理性,直接認識真理。這壹觀點有助於打破當時神學和外來教條的束縛,建立民族文化,體現時代精神,為美國政治上的民主和經濟上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從1836開始,愛默生、奧爾科特、裏普利等人在康科德不定期聚會,討論“神學和哲學的糟糕處境”,可以說是超驗主義運動的起點。他們創辦了季刊《日本條例》(1840-1844),出版文學作品,主張教育、倫理、政治的改革。愛默生曾擔任主編,是超驗主義的主要代表。

愛默生的作品多為散文,重要著作有《論自助》、《論超靈》等,分別收錄在《隨筆》(1841)和《隨筆:第二輯》(1844)。兩冊詩集分別出版於1847和1867。另外還有代表人物(1850)和英文人物(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