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1年,Zonen Fils(1733 ~ 1817)成立“德意誌協會”,1765年,編輯出版《不帶偏見的人》周刊。布魯莫爾(1755~1798)從1782到1784編輯了《維也納現實主義者》、《維也納啟蒙運動》的風琴刊物、《維也納文藝年鑒》。
奧地利啟蒙作家大多是在德國啟蒙作家的影響下從事創作的。布魯鮑爾受德國作家維蘭德的影響,丹尼斯(1729~1800)以德國作家克洛布·斯托爾克為榜樣追隨。佐南·菲爾斯致力於戲劇改革。在他的兩篇文章《維也納舞臺交流》(1768)和《消除臨時造詞的必要性》(1770)中,他反對演員在演出時即興造詞,反對專門開玩笑、調侃的小醜漢斯·烏爾斯特。要求效仿法國古典戲劇,創作和表演必須嚴格遵守壹定的規則。他介紹了西歐的啟蒙思想,批判了當時戲劇的混亂狀態,具有積極意義,但他忽略了18世紀初興起的“古維也納民間喜劇”的流行。他的想法遭到了哈夫納(1731~1764)的反對。哈夫納把所謂的“漢斯·阿爾斯特喜劇”發展成維也納的“通俗戲劇”,被譽為“通俗戲劇之父”,對雷蒙德和內斯特羅伊影響很大。
19世紀,奧地利文壇湧現出壹批具有世界聲譽的作家。格裏爾帕澤(1791~1872)是19世紀第壹個有影響力的作家。他創立了奧地利古典戲劇。他的藝術傾向屬於以歌德、席勒為代表的古典文學範疇,但作品主題卻完全是奧地利式的。奧托卡國王的《幸福與結局》(1825)是他的代表作,在藝術上可以與席勒的《瓦倫斯坦》相提並論,雷蒙德(1790~1836)克服了原本充斥著“通俗戲劇”的庸俗噱頭,創造了充滿奇幻幽默的啞劇和魔幻鬧劇,將“通俗戲劇”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在法國1830七月革命的影響下,奧地利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局面。當時大多數重要的作家都是民主黨人。內斯特羅伊(1801~1862)也是《大眾戲劇》的作者。他不僅在藝術上對這種通俗的戲劇形式進行了提純和改良,還在其中註入了民主和社會批判的內容,從而成為1830之後的通俗劇作家。西爾茲·菲爾德在美國生活了很長時間。他的小說對美國的風俗和社會狀況進行了真實的描述,將美國的民主視為歐洲的典範,在寫作技巧上有所創新。
1848革命前,奧地利湧現出壹批“傾向派詩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奧斯佩爾格(1806~1876)。他的詩集《壹個維也納詩人的散步》(1831),猛烈抨擊梅特涅政權,被調查。萊瑙(1802~1850)也是民主派,但他的思想和創作遠遠超過了當時的“傾向派詩人”。作為壹個詩人,他在德國當代文學中僅次於海涅,他的許多優秀詩篇都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1848革命的失敗,以其影響,強化了文學脫離現實的傾向,作家回避現實中的重大社會問題,將感情依附在遠離資本主義大都市的山川鄉村。史蒂夫(1805~1868)在1848之前的作品中仍有革命激情,後期作品則表現出壹種悲觀低落的情緒。他對人物心理和生活細節的刻畫生動細膩,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親切感人,但作品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人物蒼白無力。薩爾(1833~1906)是壹個非常有才華的作家。他的挽歌和中篇小說在藝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悲情的壓抑模糊了作品的民主傾向,細致的心理描寫沖淡了他社會批判的意義。
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奧地利文學中的社會批判因素明顯增多,出現了安辰·格魯伯這樣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也以家鄉為背景,寫農村生活。但他關註的不是寧靜和諧的農村生活,而是農村的社會鬥爭。他不僅揭露了天主教勢力對奧地利農村地區的統治,還抨擊了資本主義對金錢和權力的追求。同時,他把“通俗戲劇”上升到古典戲劇的高度。埃布納·埃辛巴赫(1830~1916)、大衛(1859~1906)和屈·恩伯格(1826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