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和重塑,以新的面貌出現在文學作品中。
殖民時期文學作品中的清教主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方面,女詩人安妮·布萊茲
布拉德斯特裏特的詩歌和神學家喬納森·愛德華茲的宗教作品是清教傳統中虔誠和理想主義的代表;另壹方面,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自傳體現了“實用主義”的清教傳統
為上帝服務”。
在他的個人敘述中,愛德華茲說:“我常常感到甜蜜和幸福,因為我沈思上帝和上帝的榮耀以及主耶穌基督的善良。我認為上帝是光榮而可愛的...上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上帝白白給人恩典...人絕對需要依靠聖靈的運行,這對我來說是榮耀的,也是讓我快樂的。我最願意來到上帝面前,崇拜他為最高的上帝,祈求他的大慈大悲。”他作品的目的是喚醒人們的原罪意識,承認上帝無處不在,服從上帝,追求與上帝的精神融合,從而獲得內心的喜悅和滿足。與愛德華茲相比,富蘭克林同時受到清教主義和啟蒙運動的影響。在他的自傳中列出的65,438+03美德,大部分是清教主義所提倡的信仰。富蘭克林更加關註現實世界,通過自我奮鬥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白手起家,創造財富。以富蘭克林為代表的美國人形象是“美國夢”的集中體現。他的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北美人民覺醒並追求富裕幸福生活的時代。
風格。
19世紀初彌漫歐洲大陸的浪漫主義文學開始影響美國。它所倡導的關註精神、崇尚個人、贊美自然等壹系列理念與北美的清教主義相結合,產生了超驗主義,代表了美國浪漫主義的最高階段。拉爾夫·愛默生的《自然》和亨利·梭羅的《瓦爾登湖》是超驗主義的代表作。受愛德華茲的影響,他們在作品中強調人類精神的重要性。人之所以神聖,是因為能體現上帝的存在,同時又熱情謳歌自然。梭羅為了實踐他的超驗主義,在沃爾頓湖邊的田野裏度過了兩年多的時間,贊美自然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批判了美國開始盛行的拜金主義。
社會主義和唯物主義認為,只有在自然中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