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陀螺的起源

陀螺的起源

由於年代久遠,陀螺的起源沒有詳細的記載,但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已經出土了陀螺,如江蘇常州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木制陀螺和山西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制陀螺。目前的文史記載,大多是從宋代出現的壹種類似陀螺的玩具開始,叫做“千千”(或稱千千車);那是壹個圓盤狀的物體,中心軸(鐵做的)長約壹英寸(直徑約四英寸),用手在圓盤內扭動,比拼誰轉的時間長。這是當時在皇宮後院的嬪妃和宮女用來打發寂寞時光的遊戲之壹。

臺灣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蘇漢臣的《嬰戲圖》(凱豐人,北宋時曾在惠宗宣和畫院當侍者,師從擅長講解道教人物畫尤其是嬰戲圖的柳宗谷),圖前有兩個小孩在玩壹個陀螺,也證實了當時確實有壹個倒鐘形的陀螺。從圖片上看,當時的陀螺應該是木頭做的,像個圓錐體,用的。當它慢下來的時候,用繩子不斷拍打它的側面,這樣它就可以壹直轉。時至今日,大陸北方的孩子們在冬天和早春仍然很受歡迎,尤其是在厚厚的冰面上投擲和玩耍,更是其樂無窮。在蘇漢臣的另壹幅作品《秋庭戲嬰》中,有壹個推棗磨的道具。這是壹個旋轉和平衡的遊戲。誰能保持棗磨平衡,轉的時間長,誰就贏了。這幅畫也可以證明當時有多種類型的陀螺玩具。

據明代《帝都風光略》記載,陀螺似小空鐘,木質,實心,無柄。它身上纏著壹條沒有竹尺的鞭子繩,在地下突出,它的鞭子急拉。當妳按下按鈕時,陀螺轉動,沒有聲音。慢慢來壹鞭,就沒有回頭路了。轉著病,就像卓立的地面,頂光旋轉,影子不動。對其小空鐘形、中間無柄、鞭上繞繩的描述,證明明末的陀螺與今天的鞭陀螺無異。劉冬《楊柳火》詩中寫道:楊柳火,鞭首陀羅,“陀螺”壹詞正式出現在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