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如何解釋詩歌欣賞的問題

如何解釋詩歌欣賞的問題

先說詩歌的意象。

通常的分析角度有色彩、運動、方向、力度、真實感等等。意象的色彩傳達了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壹般來說,暖色代表熱情、活潑、積極和高昂的情緒,而冷色代表冷漠、沮喪、孤獨和荒涼。比如“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沖天”(杜甫絕句),詩中“黃綠白藍”四種截然不同的顏色,交織成壹幅美麗的畫面,傳達出壹種非常幸福的心情。

意象的方向性和強度不同,可以體現詩歌的情感基調和風格。如果都是友情的話,李白的詩是“我為明月愁,我隨風留夜郎西”,杜甫的詩是“與其過楚唐之峽,不如過巖旋水之峽,不如以錦水落淚”。李白選擇的意象是“明月”,指向空中,“向上”給人以飄逸之感;杜甫的形象是“壹個土丘”,指向水下,“向下”給人壹種陰森的感覺。

意象往往通過動靜互動、相互對比的方法,開拓詩意的境界,傳達情感。如:“人閑,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驚山鳥,聲入春溪。”這首詩(王維的《鳥鳴溪》)中的“花落月升鳥鳴”不僅使這首詩看起來充滿了活力,而且通過運動表現了“泉溪”的寧靜。

詩歌的意象有時與民族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聯系在壹起,被賦予壹些特殊的意義。如《與柳訣別》《魚與鵝之戀》《望月思壹遠》《傷春悲秋》《看流水懷念流年》《梧桐雨愁愁愁》以及我們學過/唱過的《七月蟋蟀》/唐風蟋蟀/古詩。在分析詩歌意象時,我們應該特別註意這些象征意象。

其次,談談詩歌的語言。

詩歌貴在含蓄,詩歌的語言往往具有以下特點:暗示性、跳躍性、多義性、隱喻性等。分析的時候要註意這些特點。

分析詩歌語言要記住壹些常用的術語,如準確、生動、形象、簡潔、精辟、凝練、生動、清新、新奇、美麗、絢麗、藝術、含蓄、樸素、自然、冷靜、閑適、寧靜。

在分析詩歌語言時,也要註意古詩詞的“雅”。比如“聒噪”這個詞的意思是“紅杏出墻,春意盎然”,而“綠”這個詞的意思是“春風又帶來了江南岸”。又如杜甫的《書香》中,有“春草染階,鳥語葉下歡”,“綠草”“春色”“黃鸝”等應寫美景,但“子”字寫無人賞綠草,“空”字指黃鸝白吟,兩個字都是淒涼寂寞。

第三,談談詩歌的藝術技巧。

詩歌的藝術技巧包括很多內容,常見的分析角度有:寫作構思、修辭特點、表現方法、表現手法、風格流派等。

寫作的思路就像“晚日山川美,春風花草香”泥化飛燕,沙暖眠鴛鴦”采用壹句壹景的方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疊加的形式;”宣室裏的謀賢大臣們都來拜訪了,而賈就更加語無倫次了。“窮子夜空席,莫問人問鬼神”前幾句是圍繞“求賢”而起的,後壹句不是求治國安民之道,而是“問鬼神”,采用先抑後揚的方法,等等。

詩歌中常用的修辭特征有擬人、誇張、對比、排比、對偶、比喻、重復、設問、互文、通感等。

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記敘、議論、抒情、描寫。畫畫和畫畫是有區別的。比如白居易、陶淵明的詩多是速寫,而王維的詩很多是工筆。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之分,間接抒情如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等常用於詩歌中。

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有渲染、對比、典故、比喻、象征、對照、對比、虛實結合等。如“越王勾踐破吳貴,兵盡華服歸。宮女如宮中花,今只鷓鴣飛(李白《越回首》)。前三句試圖渲染過去的繁華,但句子卻以今天的蒼涼而告終。巨大的反差,強烈的對比,讓人感受到人事的變遷,古今的沈浮。

詩中的風格有:李白的飄逸豪邁、杜甫的沈郁失意、蘇軾的曠達豪放、柳永的溫婉婉約、劉禹錫的深刻通融、陸遊的激昂悲壯、陶淵明的平和沖淡、以及“郊(孟郊)寒島(賈島)疏”、“元稹的淡白(白居易)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