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梵語是哪個國家的語言?

梵語是哪個國家的語言?

梵語是印歐語系印度-伊朗分支的壹種語言,也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壹。像拉丁語壹樣,梵語已經成為學術和宗教性質的專門語言。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是用梵語寫成的。它的語法和發音被視為壹個宗教節日,並盡最大努力保存下來。梵語在19世紀成為重建印歐語系的主要語言。它被認為是梵天的語言。

特性

早期的梵語沒有特定的詞來表達它。使用的詞匯包括梵天、巴魯、笈多、悉達多等等。直到十二世紀才確立了梵文中天城的地位。天成體對藏文的構成影響很大。

佛教東傳到中國和日本時,佛教的咒文(日本稱咒文)壹起傳到中國和日本,而用來寫咒文的文字大部分是悉達多文字,所以現在已經不用的悉達多文字還在中國和日本作為表示梵天的文字流傳。

梵語是古印度的標準書面語。原本是印度西北部上層知識分子的語言,與普通人使用的俗語(Prakrit)相比,也被稱為高雅語言。中國和日本根據這種語言為梵天(印度教主神之壹)創造的傳說稱之為梵語。它的名字叫梵語,來源於samskrta,字面意思是“完全有組織的”,即組織良好的語言。

廣義的梵語包括三種:吠陀梵語、史詩梵語和古典梵語,而狹義的梵語僅指古典梵語。在世界上所有的古代語言中,梵語文獻的數量僅次於漢語,遠遠超過希臘語和拉丁語,內容極其豐富。廣義的梵文文獻包括:四部吠陀,印度古代婆羅門教的聖典:梨俱吠陀、羅摩吠陀、耶茹吠陀和阿達婆吠陀,以及大量的梵文書籍、經文和奧義書。兩部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代故事。此外,還包括大量的語法書籍、寓言故事,以及醫學、自然科學、文學理論等著作;用古典梵文,也就是狹義的梵文寫成的印度古典文學作品,文采更加輝煌,影響更加深遠。佛教的大乘經典部分是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原始佛教的經典最初是用俗語寫的,後來逐漸變成梵文,形成了專門的佛教梵文或混合梵文。但十世紀後,由於現代印度各種方言的發展和穆斯林對印度的入侵,梵語逐漸失去了實際的力量,只作為古典語言存在。

現在出版梵天所用的文字叫“梵天”,是以七世紀中國和印度產生的那伽裏字體為基礎,發展到十壹世紀適合書寫的字體。其實古印度的文字有很多種,凡是來源於梵文或者Brahmilipi(蔔拉希米)字母的文字,比如悉達多,都可以稱為梵文。

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於梵語創造者的傳說。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說:“詳字,梵天所作,原豎規,四十七字”(四十七信)。“梵帝王天隨時下筆,不同神仙各自造字。”根據現代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出土的材料,印度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史前時期的象形文字。然而,其起源的系統仍無定論。梵文和腓尼基文字(現代歐洲文字的雛形)屬於閃米特文字體系,這壹點已經得到現代學術界的認可。公元前700年左右,印度商人與美索不達米亞人(閃米特人的壹個分支)接觸,把閃米特人的22封書信送到了印度。經過印第安人的整理,大約公元前400年,終於產生了大約40封信。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書法和字體也逐漸不同。壹世紀前後,北方的梵文逐漸變成了方形字體,南方的梵文逐漸變成了圓形字體。到了四世紀,兩者的區別就極其明顯了。其中北部在4世紀到5世紀發展成笈多文字,悉達多字母在6世紀由笈多文字衍生而來。悉達多字母後來傳入中國和日本,笈多文字也在龜茲和於闐流傳,形成特殊字母,被中亞各種古代語言所采用。

梵語語法類似於其他古印歐語(如拉丁語和希臘語),詞形變化復雜。名詞有三種性質(陽性、陰性和中性),三種數(單數、偶數和復數),八種格(主格、賓格、工具格、與格、所有格、處所格和呼格)。動詞屈折包括單數、偶數和復數;人稱有第壹、第二、第三人稱;時間分為現在時、未完成時、完成時、不定過去時、將來時和假設時;語態有主動、中間、被動;語氣分為陳述、虛擬、祈使、祈使(不定過去時的虛擬語氣);此外,後綴還可以分為他位置和他位置兩種。

此外,梵語還有壹個不同於其他印歐語的特點,那就是變調,也就是說,在壹個句子中,當壹個後綴字母和壹個前綴字母在壹起時,它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總之,如果壹個字母和壹個字母符合壹定的位置關系,也要相應地改變。而梵語中,復合詞又多又長,書寫時基本應該是連在壹起的。寫字的時候字母要變成連在壹起的,加上中間的屈折,閱讀難度可想而知。

歐洲人從16世紀開始對梵語感興趣。當歐洲的傳教士和商人開始學習梵語時,他們逐漸意識到印度梵語與拉丁語和希臘語等歐洲語言有著廣泛的相似性。18年末至19年初,梵語文學作品引起了歐洲學者的註意,開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梵語。事實上,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印度語法學家帕尼尼就對梵語的語言特征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博尼尼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出生在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現存最早的關於他的記載見於唐玄奘所著的《唐傳奇》第二卷。玄奘說他是“發表宣言的博尼尼的出生地。”他接著說,在古代,漢字又多又廣,學習者很難詳細研究。到了百歲時,博尼賢“寫了很多字,作為字書,有幾千字,三十二個字,概括了文言文。”但沒有關於博尼尼生平的詳細論述。

在博尼尼之前,印度語法歷史悠久,博尼尼是大師。他留下了壹本書:《波尼尼經》,因為它有八章,所以也叫《八股書》,這是玄奘所謂的說法理論,是對梵文的研究。《博尼尼經典》中的近4000個短語包含了完整科學的語法體系。字母排列也很科學。先元音,後輔音,按照發音位置和發音方法排列(梵文字典也是這樣排列的)。這種安排比希臘、拉丁、阿拉伯和所有脫離語言體系的西方語言的字母表更合理。

關於梵語的語法結構,博尼尼的特點在於分析。他從語音分析開始,不是句子,而是單詞;不考慮語義,完全基於語言形式。他分析詞根、詞幹、後綴、前綴、後綴、派生詞、復合詞等等。說到底,就是根,所謂的“界”。加在“邊界”上使之成為壹個詞,或者使之表現出名詞、動詞等所有關系的東西,叫做“邊”,也就是直接後綴。所以構詞法的基本公式是邊界+邊緣=詞。這個分析到最後詞根都是動詞,也就是說只有動詞的詞根才是最後的成分。名詞來自動詞。壹個行為的過程是用動詞來表達的。壹旦行為完成,動作固定,就成了壹個東西,用名詞來表達。

到了近代,印歐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出現也與梵語研究密切相關,其研究重點是印歐語的語音系統。18世紀英國東方學家威廉·瓊斯提出了著名的“印歐假說”來解釋印歐語之間的相似性。1786年,他在亞洲研究會的壹次學術演講中指出了梵語、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聯系。他說:“梵語中的動詞詞根和語法形式與希臘語和拉丁語相似,這並非偶然。任何研究過這三種語言的語言學家都不能不認為它們都來自同壹來源。但是,原來的語言可能已經不存在了。同時,也有理由假設(雖然理由不夠充分)哥特語、凱爾特語和梵語雖然外觀不同,但仍與梵語同源,波斯語屬於同壹語系。”這種“原始語言”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原始印歐語。

後來,歐洲語言學家把瓊斯的經驗觀點上升為科學論證。丹麥的R.K. Lasker探討了古諾和冰島語的起源(1818)。德國學者F. Bopp的《論梵語動詞變體系統與希臘文、拉丁文、波斯文、日耳曼文的比較》(1816)首次對梵語、波斯文、希臘文、拉丁文、德文進行了詳細的考證。瓊斯所說的“相似”到這時已經發展成了對應。德國語言學家j·格林(我們熟悉的格林兄弟的兄弟)在他的《德語語法》(1819 ~ 1837)中提出了印歐語系語言的音變規律,經過修訂,使得原本被認為是例外的現象得到了統壹的解釋。以上三人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創始人。德國學者a·施萊歇爾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大師。他吸收了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撰寫了《印歐語、梵語、希臘語和拉丁語比較語法導論》(1874 ~ 1877),是提出語言譜系觀點的第壹人。K. bruggeman和B. delbruck合著的五卷本《印度-日耳曼語言比較語法概要》(1886 ~ 1900)是該學科的代表作。上述學者都是從語言的田野調查開始的,尤其是對於梵語、波斯語、立陶宛語等古代語言。

可以說,印歐比較語言學的產生和發展得益於對梵語的學習和研究。其最大的成就是對語言之間的親緣關系有了清晰的認識,特別是在印歐語系的譜系分類上,取得了相當確鑿的證據。而且有助於人們了解母語使用的表現形式和區域。例如,歐洲學者現在普遍認為原始印歐母語起源於黑海以北地區。在文獻方面,現存最古老的直接材料是用赫梯楔形文字書寫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年或更早。在20世紀早期發現赫梯語和解釋邁錫尼線性B之前,梨俱吠陀是用梵語寫成的吠陀經典之壹,通常被認為是印歐語系中最古老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