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句是“朱雀橋旁野草花”,橫跨南京秦淮河,是從市中心到五壹巷的必經之路。大橋和南岸的五壹巷不僅地理位置相鄰,歷史上也有關聯。東晉時,五邑鄉是高門土家族的聚居區,這裏居住著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古橋上裝飾著兩只青銅雀的厚重建築,是謝安建造的。從字面上看,朱雀橋甚至在五壹巷對面。利用朱雀橋來勾畫五壹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現實,又能營造出對仗的美感,喚起相關的歷史聯想。是“壹石三鳥”的選擇。句子中引人註目的是橋邊雜草叢生的野花。草長花開,表示春天到了。把“野”字壓在“草花”前面,給景色增添了壹份落寞的氣氛。此外,這些雜草和野花生長在壹向繁忙的朱雀橋旁,讓我們想到其中可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記得作者曾在《千家萬戶成了野草》(《臺城》)壹詩中用“野草”作為衰落的象征。現在,在這首詩裏,用這種方式突出“野草和鮮花”,說明曾經繁華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變得荒涼而淒涼了!
第二句“武夷巷入口處的夕陽”,說明武夷巷不僅是以破敗荒涼的古橋為背景,而且是在夕陽的余暉中呈現的。句中的“斜”字,對應前壹句中的“花”字,作為動詞,都是寫場景的動態。“夕陽”,西邊的夕陽,再點“斜”字,突出夕陽的淒涼景象。本來全盛時期的五壹巷應該是衣錦還鄉。而現在,作者用壹抹斜射的光線,讓五壹巷完全籠罩在壹種孤獨淒涼的氛圍中。
經過環境的對比和氣氛的渲染,似乎是時候用正面的方式來描述五壹巷的變化,表達作者的感受了。但作者並沒有用太淺薄的寫法,如《誰住在武夷巷,回首使人憶》(孫《武夷巷賦》)、《無處尋府,落花啼鳥醴陵春》(佚名)等;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寫,繼續寫出了壹句膾炙人口的話:“舊日王謝堂死,飛入尋常百姓家。”沒想到,他突然把筆觸轉向了在武夷巷上空築巢的飛燕,讓人辨認出燕子在飛向哪裏。現在,普通人都住在五壹巷。為了使讀者清楚地理解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別指出,這些飛進人們家中的燕子,曾經是棲息在王謝泉高堂屋檐上的老燕子。“舊時代”這個詞讓燕子有了歷史見證者的身份。“普通”這個詞特別強調今天的居民與過去有多麽不同。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種變化的無限感慨。
閆飛形象的設計看似輕而易舉,實際上體現了作者的藝術獨創性和豐富的想象力。金富賢《嚴復序》說:“相傳閆希會今年巢於此,明年歸。它會死,剪爪子就知道了。後果是深遠的。”當然,在生活中,即使是壽命非常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400年前“在王謝堂面前”的老燕子。但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棲息於老巢的特點,足以引起讀者的想象,暗示了武夷巷昔日的繁華,起到了今昔對比的突出作用。《武夷巷》重點講述了武夷巷在藝術表現上的現狀。只是它過去的壹個微妙的暗示。詩人的感情是藏而不露的,蘊含在景物的描寫中。所以,它的景色雖然平凡,語言樸實,卻有壹種含蓄的美,讓人讀來回味無窮。
“詩”野花盛開滿朱雀橋,武夷巷口夕陽西下,映出失望與蒼涼。昔日的輝煌與輝煌早已不復存在。燕子以前住在王道、謝安等豪宅裏,現在飛到了尋常百姓家。
賞析:詩人對風風雨雨的深情。朱雀橋和五壹巷依舊,只是雜草叢生,夕陽斜照。荒涼的景象暗示了詩人對繁榮和衰落的敏感體驗。最後兩句用燕子窩來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跌宕起伏的慨嘆,用筆特別曲折。這首詩是劉禹錫著名史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武夷巷為何得名?
武義巷位於夫子廟池畔南側,是南京最古老的街道,也是東晉宰相王導和謝安的故居。在六朝時期非常突出,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壹首詩《武夷巷》使其流傳千古。五壹巷名字的由來也引起了人們的關註。
有神話傳說:金陵人王燮,在航行中因風暴翻船,漂流到武夷國,結婚生子,後回到故鄉,但非常想念武夷國的親人,就把居住的巷子命名為“武夷巷”。還有壹種說法是,王導和謝安兩個弟子,因為穿著風流的裙子,喜歡穿黑色的衣服,所以後人把這條巷子叫做“五壹巷”。
實際上,五壹巷的名字起源於孫權定都南京的時候。公元229年,孫權定都南京。當時的秦淮河東岸還是郊區,駐軍保衛首都。因為士兵們都穿著黑色的衣服,這個軍營被稱為“武夷營”。到西晉末年,武夷營舊址改名為武夷營。司馬睿渡江至建康後,王與謝建立了武夷巷。
這是壹部懷舊之作,即詩人遊覽了嶽重(唐越在中部,今浙江紹興),因其古代歷史上發生的著名事件而寫下。春秋時期,吳越與中國爭奪南方霸權,成為世仇。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中國,竭力為自己的死報仇。公元前473年,他消滅了吳國。這就是這首詩的內容。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也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擇這壹歷史事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壹部分來寫。他選擇的不是這場鬥爭漫長過程中的壹個片段,而是吳國戰敗和越王回歸後的兩個場景。第壹句話指出了問題的意思,說明了古跡的具體內容。寫兩三句關於士兵歸家和勾踐回宮的話。滅了敵人,報了恥,將士皆大歡喜;既然戰爭已經結束,所有人都得到了獎勵,他們穿的就不是真正的盔甲,而是錦衣。只有“盡力而為”這四個字,才能讓越王和他的士兵們得意洋洋地回來。越王回國後,野心勃勃,不僅耀武揚威,還荒淫逃亡。於是,像鮮花壹樣的美女充滿了宮殿,簇擁在他的周圍,侍候著他。“春廟”中的“春”字應該是“如花”,形容美好的時代和場景,不壹定指春天。只有寫到這壹點,才完整地表達了越王辛辛苦苦謀生的往事。城裏滿是錦衣武士,宮裏滿是宮女。這是那麽的繁華、美好、熱鬧、歡樂,可是句子突然壹轉,上面寫的壹切都壹筆勾銷了。生理、權力、財富、榮華這些過去已經存在的東西,現在呢?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城市的舊址上飛來飛去。這句話形容人事之變,大起大落之無常,令人感嘆。歷代統治者都希望自己的富貴榮華是後人的基業,但詩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幻滅,這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中通過具體的景物,把過去的跌宕起伏和今天的蒼涼荒涼做了鮮明的對比,讓讀者感覺特別深刻。壹般來說,很難直接突出某個環境,但通過對比,往往可以大大增強效果。所以,通過熱鬧的場景來描寫荒涼,更是令人痛惜。這首詩前面寫的過去的繁華和後面寫的現在的冷清對比極其強烈。前面寫的越多,後面轉的越厲害。為了充分表達主題,詩人還對這首詩的藝術結構做了不同於壹般七大奇觀的安排。總的來說,七大奇跡的轉折安排在第三句,但是他的前三句都是壹怒之下,直到第四句突然轉到對面,才顯得特別有力量和活力。這種文筆不是筆法渾厚的詩人,很難寫得自由。
李白又有壹首懷古詩《太素訪古》,可以比作:“舊園荒蕪,楊留信,淩哥的清唱劇,春不能唱。如今只有西江月照顧過武宮裏的人。”太素,或姑蘇臺,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遊樂場所,所以它位於今天的江蘇蘇州。這首詩壹上來,寫的是婺源的破敗,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盛廢的無常,都舒服在其中。緊接著春天柳樹又發芽了,柳色青翠,又舊如舊,年年歲歲新。與壹成不變的“新”“舊”景色和不斷變化的人員形成鮮明對比,加深了對古跡的悼念之情。壹句話,對比兩個不同的事物,寫出古今跌宕起伏之感,意圖簡潔自然。第二句接著寫現在的風景,但是從前的皇宮和美女們唱過,但是壹切都化為烏有因此,最後兩句指出只有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明月才是永恒的;只有她看到過吳王宮的繁華,看到過當時的傅茶、石這樣的人物,她才能成為歷史的見證者。
這兩首詩都是訪古之作,題材相同,主題相近,但詩中間的壹首著重描寫過去的繁華,試圖用四分之三的篇幅來渲染,用結語寫出今天的蒼涼,構思特別。太素的詩著眼於今日的蒼涼,寓意昔日的繁華,以今日古而常新的自然風光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之有禁吸、跌宕起伏之感,故其表現手法也有所不同。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到詩人多種多樣的藝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