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白居易的壹首長詩揭露了當時宮廷市場的黑暗和暴力,抨擊了統治者及其爪牙的肆意掠奪。

白居易的壹首長詩揭露了當時宮廷市場的黑暗和暴力,抨擊了統治者及其爪牙的肆意掠奪。

賣炭翁白居易

賣炭翁,南山砍柴燒炭,滿臉塵土煙火,鬢角斑白,手指發黑。賣木炭的錢是幹什麽用的?買衣服,買嘴裏的食物。可憐他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裏卻擔心木炭賣不出去,希望天冷壹點。夜裏,城外下了壹尺厚的大雪,壹大早,老人開著壹輛炭車輪著趕集車去趕集。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在集市南門外的泥地裏休息。那個驕傲的騎在兩匹馬上的人是誰?是宮裏的太監和太監下的手。太監手裏拿著文書,嘴裏念著皇帝的命令,對著石化的宮殿大喊。壹車木炭,壹千多斤,太監侍從要開走,老人是百般無奈,但沒有辦法。半馬的紅紗是壹根絲,裏面裝了炭到牛頭。

欣賞1

《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新東賦》五十首之壹。描寫了壹個老人燒炭謀生的艱辛,揭露了唐代“宮廷市場”的罪惡。

在這首詩的開頭,我們被帶到當時的首都長安附近的鐘南山,我們看到壹位燒炭的老人過著非常貧困的生活。

“賣炭翁,南山砍柴燒炭”。燒炭的老頭連壹寸土地都沒有。他賴以生存的只有壹把斧頭、壹輛牛車和十根被煙火熏黑的手指。他無妻無子,孤身壹人,在南山上削薪燒炭,弄得臉上“塵土飛揚,煙霧繚繞,鬢角斑白,手指發黑”。勞動的艱辛可想而知。燒炭的老人對生活沒有太高的要求。“賣木炭的錢可以做什麽?”?他只想有溫飽維持最低生活。按理說,壹個人養活自己並不難,但即使是這樣的願望,他也很難實現。木炭是人們用來取暖的東西。老人辛辛苦苦砍柴燒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但衣服卻薄得可憐。單薄的衣服總要寄希望於溫暖的天氣吧?不是,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憂炭欲寒”,寧願忍受雙寒,這樣才能多賣炭。這種矛盾的情緒深刻地表現了賣炭人的悲慘處境。

“晚上城外壹尺雪,我開著炭車滾冰。”寒冷的天氣真的來了。壹大早,他坐上車,走在結冰的路上,卻去長安賣炭。從鐘南山到長安的壹路上,他在想什麽?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妳可以想象他壹定是充滿希望的,因為這輛車炭直接關系到他以後的生活。看完這個,我們覺得離老人更近了,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這個車炭到底能不能賣,能不能賣個合理的價錢。但是詩人沒有馬上告訴我們結果。他讓賣炭的人休息壹下,喘口氣,讓讀者稍微平靜下來,然後寫道:“那兩個騎手是誰?”"穿黃色衣服的信使穿著壹件白色襯衫."來的人壹個是黃衣太監,壹個是白衣太監的爪牙。他們假裝奉皇上之命出來進貨,不管賣炭人同意不同意,就趕著炭車北上。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司機是宮裏的太監。壹個賣木炭的老人能做什麽?“壹車炭,千余斤,宮使趕將軍,可惜了。”幾千斤木炭,不知道要燒多少斤柴火,也不知道要砍多少天!為了把柴火燒成炭,這位孤寡老人在塵土裏,在煙火旁,受了多少苦!但是妳得到了什麽呢?"半匹馬的紅紗線和壹塊絲綢被木炭填充到牛頭上."連紗帶絲加起來也不過三丈。這能對得起老人多日的辛苦嗎?這些宮廷使節不是購物,簡直就是強盜。他們帶走的不僅僅是壹車木炭,而是老人生命的希望,他的生存權。這該激起讀者怎樣的憤怒!看完這首詩,我們不禁要問:壹個鬢發斑白的賣炭人,能靠這點酬勞熬過寒冬嗎?

白居易在《新樂府》中每首詩的標題下都有壹篇序,說明詩的主題。《賣炭翁》的序是《苦宮市》,就是反映宮市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宮市”是唐朝廷直接掠奪百姓財物的最流氓的方式。原來朝廷所需的生活用品都是政府從民間購買的。在德宗貞元末年,宦官被用來直接購買給宮廷使節。皇宮經常派遣數百人前往長安的東西城和熱門街區。遇到喜歡的東西,就說是宮廷市場,拿了就走,沒人敢問。有時我把妳兩三尺的舊絲線撕成碎片作為獎賞;有時候不是給妳任何報酬,而是讓妳貼“門戶錢”和“腳價”。所以每次宮使出來,連賣酒賣餅幹的小店都關門了,不敢做生意。白居易寫《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那是宮廷市場危害最大的時候。他對宮廷市場有很好的了解,對百姓有很深的同情,所以能寫出這個感人的“炭人”。

然而,賣炭翁的意義遠遠不止揭示宮廷市場。詩人在賣炭翁的典型形象中,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苦辣,在賣炭這件小事中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公。讀這首詩,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壹個賣炭的。透過他,似乎很多種田、打魚、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面前。雖然不是“黑手指”,但也帶著艱苦生活的印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傷害,但也在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下了辛酸和仇恨的眼淚。《賣炭翁》這首詩不僅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對今天的讀者也有壹定的教育作用。

賣炭翁的藝術性也很高。妳看,前八句,詩人先對賣炭人做了個大概的介紹,那麽親切自然,就像介紹自己的家庭壹樣。“他的臉上布滿了灰塵和煙火,他的太陽穴是灰色的,手指是黑色的。”樸實卻深情的十四個字,生動地勾勒出他的模樣:“可憐人衣樸素,卻憂炭,願天冷。”也是同樣樸實深情的十四個字,深刻的描述了他的內心活動。這個介紹就像壹系列的電影畫面。從南山的角度,鏡頭穩穩地放大,然後是幾個大特寫:太陽穴、手指、滿是灰塵的臉、破衣爛衫,觸目驚心。

經過這壹番介紹,詩人拿起賣炭翁的壹段經歷,詳細描述了壹番。白居易故意把他放在壹個下雪天。雖然雪讓他的身體特別冷,但卻點燃了他心中的希望。雖然增加了趕公交車的難度,但也給了他力量,讓他壹口氣到達了目的地。這是多麽戲劇化的描述啊!賣木炭的人滿懷希望地趕到市場,但他並不急於馬上賣掉木炭。他停下來,也許用袖子擦了擦額頭的汗,蹲在路邊喘口氣。但誰能說他的內心會像外表壹樣平靜?“牛困饑,人歇南門外泥”,像悲劇前短暫的沈默,這兩句詩緊緊牽著人們的心弦。

接下來,詩人轉動筆,使得故事急轉直下,突然出現了兩位宮廷使節。白居易又壹次用由遠及近的寫法,寫他們從很遠的地方騎著馬,看起來很有氣勢,穿著很傲氣,在泥地裏休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賣木炭的人弄清楚發生了什麽之前,他們已經把車開到了北邊。至此,詩人似乎不忍心再寫下去了。他簡要地解釋了事情的結果。與新樂府其他詩不同,詩人沒有出面討論。但也正是這個簡短的結尾,更加微妙、有力、發人深省。文/袁興培(節選)

欣賞II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系列的第三十二首詩,上面寫著:“宮城也。”“宮市”中的“宮”字是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物品最初由官員購買。中唐時期,宦官專制橫行,連這種采購權都被強占。常有數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城和繁華街區,低價進貨,甚至壹分錢不出,向“金鳳”勒索“門戶錢”和“腳價”。名為“宮市”,其實是壹種公開的掠奪(詳見韓愈《順宗實錄》《舊唐書》《張謇傳》《通鑒》卷二三五),其受害者當然不止壹個賣炭人。詩人通過賣炭翁的經歷,揭示了“宮市”的本質,給了統治者劫民之罪壹記有力的鞭子。

前四句,很難寫出賣炭的事。“降薪燒炭”概括了復雜的工作程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臉塵土煙火氣,鬢角花白手指黑”,生動地刻畫了壹個賣炭人的肖像,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在南山》點出了職場。這座“南山”就是王維筆下的“夜宿無門,喚過江來樵夫”終南山,那裏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下,飛檐戴月,霜雪紛飛,壹個個減薪,壹窯壹窯燒炭,很容易燒出“千余斤”,每壹斤都洋溢著心血,凝聚著希望。

寫給壹個賣炭人賣炭是他努力的結果,這是他區別於賣炭商人的地方。但是,如果這個賣炭人還有土地,靠自己種植和收割不至於饑寒交迫,只利用業余時間燒炭賣掉補貼家用,那麽他的那壹擔炭就被掠奪了,就有其他活路了。但事實並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親自向讀者介紹賣炭人的家庭經濟情況,而是設定為壹個問答:“賣炭賣錢是什麽生意?”穿衣服吃在嘴裏。“這壹問壹答,既把板子變成了活物,使文藝形勢跌宕起伏,搖曳生姿,又拓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和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個勞動者被剝削到了貧困,衣食無著的地步;”身上的衣服,嘴裏的食物”,都希望他辛辛苦苦燒的幾千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為後來寫宮廷使臣掠炭之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憐的人的衣服只是普通的,他擔心木炭,希望它是冷的。”這是眾所周知的壹句話。“身上的衣服只是單”,自然希望暖和。而賣炭人把解決溫飽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賣炭賺錢”上,於是“憂炭而願寒”,在凍得瑟瑟發抖的時候希望天氣更冷。詩人對賣炭人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理解得如此深刻,在短短十幾個字裏表現得如此生動,還用“可憐”二字傾註了無限的同情,怎能不讓人落淚!

這兩首詩,從構圖上來說,是前半段到後半段的橋梁。“憂炭盼寒”,其實就是盼望寒風大雪。“夜出城外壹尺雪”,這場大雪終於來了!不會再“省心又便宜”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為了取暖,還會斤斤計較木炭的雞毛蒜皮?賣炭翁“駕著炭車在冰上跑”的時候,占據他整顆心的不是抱怨冰天雪地的路有多難走,而是盤算著“壹車炭”能賣多少錢,能得到多少衣服和食物。小說家如果寫作,可以用大量的筆墨寫出沿途賣炭翁的心理活動,而詩人卻壹個字都沒寫,因為他在前面為讀者打開了廣闊的想象世界。

對於壹個賣木炭的人來說,燒壹車木炭是很容易的,希望能下壹場雪,並且希望他能在沿途得到買食物和衣服的錢。然而,結果是什麽呢?相反,他遇到了壹個“口頭上支持這些文件”的“宮廷特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件和法令面前,順著“罵牛”的聲音,賣炭人在從“降薪”、“燒炭”、“祝天寒地凍”、“趕炭車”、“滾冰徑”到“臥泥”的漫長過程中所計劃和希望的壹切,都化為烏有。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麽遠,那麽難走。賣炭翁“歇在南門外泥裏”時,已是“牛困民餓”;現在是“回車罵牛帶北”,送炭入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餓。所以,當賣木炭的人餓了的時候,當妳牽著壹頭被困的牛走回鐘南山的時候,妳會怎麽想?他以後要怎麽生活?這壹切都不是詩人寫的,但讀者還是忍不住要思考壹下。在思考這壹切的時候,我們不禁同情賣炭人的遭遇,痛恨統治者的罪惡,詩人創作《宮城》的初衷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詩人用壹句“多麽可憐的希望啊!”表達了壹個幾乎瀕臨死亡的老人唯壹的希望!這是全詩的中心。所有其他的描述都集中在這個詩意的眼睛上。在表現方式上,烘托、對比運用靈活。老人的命運,用“灰鬢”突出他的晚年,用“塵煙火”突出“減薪燒炭”的艱辛,襯托南山的蒼涼險惡,引起了人們的同情。這壹切都反映了老人希望的燃燒:賣炭拿錢,買衣服和食物。老人衣著樸素,再用夜晚的“壹尺雪”和路上的“冰跡”做陪襯,更讓人覺得老人可憐。這壹切恰恰體現了老人希望之火的兇猛:天寒地凍,木炭貴,可以多換些衣服和食物。接下來,“牛困饑”和“兩騎”反映了工人和統治者處境的懸殊;“壹車炭,千余斤”和“半馬的紅紗,壹尺的絲”,對比了“宮市”中掠奪的殘酷。就全詩而言,前面希望之火的燃燒,恰恰是為了烘托後面希望的悲傷和痛苦。

這首詩不像《新樂府》中的某些文章那樣,沒有“言誌”,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此更為含蓄、有力、發人深省、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被千萬人傳誦,絕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