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白居易的花不是花

白居易的花不是花

白居易的花不是花

花不是花,霧不是霧,午夜來,黎明去。

什麽時候來了壹個短暫而美好的春夢?他們離開的時候就像早晨的雲壹樣。

這首詩的語言很普通,但卻很難找到它的趣味。我們無法具體指出詩人想要描述的客觀形象,因為全詩不過是壹種隱喻。

這首詩是在感嘆和思考無奈的人生。其實世界上的壹切都是虛無的,人生的真諦也未必真的存在。即使有,也無法直接到達。因此,詩人用否定和隱喻來表達這種情緒。

首先是霧中花的優美意境。詩中的花、霧、雲都是具體生動的意象,但什麽是“花不是花”、“霧不是霧”、“去如浮雲”呢?在創作過程中,詩人巧妙地運用了含蓄和模糊。所謂言外之意,是文本話語意蘊的典型形式之壹,是指在有限的話語中包含或含有無限的意義,讓讀者在有限中領略無限。“言外之意不淺,語無倫次,句句有回味,文章更有深意。”(清沈)這首詩裏,花、霧、雲壹般都能是清麗的意境,但“花非花”、“霧非霧”、“來如春夢”、“去如雲”等,美如花,輕如霧,飄如雲,美如煙,只是我力所不及。空靈含蓄,含蓄中生出壹種空靈的意境,由此引出對愛情、對理想、對人生的不同思考,耐人尋味。那些附得越快越有韻味的,才是達到靈魂* * *聲的文字。在詩的結尾,卻抓不到壹絲痕跡,連影子都會丟失,只能以空虛告終。深深的遺憾,讓人怎能不回味?

其次,是虛幻與現實的距離之美。距離產生的美是壹種悲哀的美。“半夜來”和“天亮走”,這樣短暫的相遇,壹種情感,壹個愛人,壹種寄托,壹種追求和抱負,突然產生,瞬間幻滅。這些看似熱愛而深入的分析對於理想和人生的各種不確定的意義,很難壹邊讀壹邊琢磨,回味反復。這就是歧義帶來的話語系統中豐富意義生成的潛力。最後兩句“來如春夢不長”和“去如雲無覓處”就是這些意象的綜合,花而不花,霧而不霧,霧中有花,來如春夢,去如浮雲。壹副朦朧的藝術美,折射出淡淡的憂傷,讓人回味無窮。這就是文字的寓意所帶來的文學魅力。

整首詩由含蓄的小變大,由模糊的壹變多,具有* * *特征,闡釋詩歌的話語系統具有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即話語蘊涵。無論是從詩人的文學創作活動過程,還是從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意象、優美意境或悲涼基調來看,詩歌都能給人帶來思考,達到* * *。我想這就是文學經久不衰的魅力。回味了很久的白居易的《花不是花》,或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這首詩清新自然,朗朗上口,唱起來有壹種韻律美。然而,千百年來,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壹首晦澀難懂的詩。詩人想表達什麽樣的感情?偶爾想起來,真的覺得這首詩挺有意思的。白老先生應該說是現實主義大師。他的作品裏寫壹朵沒有本體的花,真的很少見。為什麽壹個壹直以“婦孺皆可懂”為創作原則的詩人,會唱出如此晦澀難懂的詩句?

每每讀到這首詩,我仿佛看到詩人穿著衣服,在深夜孤獨的燈下獨自歌唱,徘徊在不眠的床前。突然,那段記憶中某個特定的人刺穿了他的心,讓他感到壹種說不出的痛。想說不敢說的往事,只好借用壹系列的比喻來講述。但是選擇什麽樣的交通工具來解釋模糊的過去,又能包括什麽樣的交通工具呢?我不知道。往事如花,卻不是花。花香早已失去了顏色,只留下壹縷余香在靈魂深處,縈繞著詩人,逼著他獨自品味。“時間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最好方法”,壹些被遺忘的往事漸漸模糊,演變成壹團迷霧。但真的是霧嗎?不要!霧沒有顏色也沒有香味,詩人心中美好的回憶不會像霧壹樣消失。它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沈澱,即使再多的雨,再大的風也無法沖淡它,將它卷走。它會伴隨著詩人壹天天衰老,壹步步走向死亡。這美好的記憶,和能喚起它的人壹起,永遠是守護墳墓的秘密。

快樂的時刻總是不會錯過。不知道是誰說的:所謂的愛情,所謂的美好,都是回憶,壹種短暫的感覺,頂多是詩人筆下美好回憶的無限延伸!不管這句話對不對,我們的確從詩中讀到了詩人的回憶,咀嚼著那段不可言說的過往。往事雖然如此短暫而匆匆,卻如春夢壹般,只在心底留下苦澀和甜蜜,只給詩人帶來更多的思考和遐想。但她畢竟是自己的夢想,有過“痛並快樂著”的經歷

“花不是花”這個詞開始成為詞牌。前四句都是三個字,由七言絕句的前兩句組成。後兩句還是七言,痕跡明顯,說明是由七言絕句演變而來。

這首詞充滿隱語,主題是詠官妓。當時各級政府都有壹定數量的妓女,由腐敗的官僚驅使。第壹句“花不是花”,意思是官妓像花,但不是真花。第二句“霧不是霧”中的“霧”字是雙關語。借“霧”作“武”“武女”是女明星。因為官妓是女的,應該去招待所,但也不是雲裏霧裏。“半夜來,天亮走”不僅僅是唱明星,更是唱人。意思是雙關語,但主要是關於人的。官妓不同於普通妓女,更不同於正式的妻子。他們與官僚相互依存,但關系非常密切。他們只能晚上來,明天走,可以說是忽短忽長。所以最後兩句發出了“多久才會像春夢?”?像雲中無處的嘆息壹樣離去。最後壹句話會很短,但後面不要很長。其中對“夢”和“對雲”的描寫,是借用宋玉《高與《神女賦》中關於楚王與巫山神女夢相會的典故來描寫男女幽會的。由於語言和文字的巧妙運用,把男女戀愛這件事表現得含蓄而富有詩意。

壹語雙關,朦朧美,是這個小字最大的特點。霧、春夢、雲,這些意象朦朧空靈,刻意省略了它們之間的聯系,呈現出巨大的飛躍,用詞空靈脫俗,令人回味無窮,顯示了詩人非凡的藝術功力。

詩以前三個字為題,幾乎是“無題”前兩句應該讀為“花-非花,霧-非霧”,先給人壹種捉摸不透的感覺。“非花”和“非霧”都是否定的,但都包含壹個不言而喻的前提:像花,像霧。所以,可以說這是兩個巧妙的比喻。蘇東坡似乎從這裏得到了壹點啟發,寫下了名句“似花猶似非花,無人悔落從教”(《水》)。蘇詞詠的是柳絮,白石詠的不明顯。但從“半夜來,天亮走”的敘述中,可以看出這裏的比喻是花和霧,比如唱出的東西轉瞬即逝,難以長久。

光看“半夜來,天亮走”就讓讀者懷疑他們說的是夢。但從接下來的壹句“來如春夢”就可以看出,並不是。“夢”原來是壹種比較。在這裏,“來”和“去”這兩個詞在聲音和情感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此誕生了兩個鮮活的隱喻。那些“半夜來”的人,做了壹個春夢,春夢很美,卻很短暫,於是引出壹個問題:“多久才會像春夢?”“曉”見朝霞,雲雖美,易幻滅,引壹聲嘆息:“雲似乎無處可尋”。

詩歌由壹系列隱喻組成,這些隱喻被稱為隱喻。兩者緊密相連,如雲似水,自然寫成。用生動的形象反復突出壹個無法解釋的比喻。詩中善用比喻的例子很多,如《古詩十九首》(明月當夜照)中的“南北有爭,牽牛花負軛”,賀鑄《玉案》中的“宜川煙草,城中風,梅子黃雨”。但是,這些隱喻只是詩歌的壹部分,貫穿這首詩的隱喻並不多見。再者,上例比較了南麂、北鬥、矮牽牛等星象,意思是“書明何益”;後壹種情況與煙草、風柳絮、梅雨的場景相比較,意思是“閑問多少”,其比喻(比喻的東西)是清楚的。而這首詩只看到了隱喻(用作比喻)而不知道隱喻,就像壹個耐人尋味的謎。這樣,詩的意境就蒙上了壹層“朦朧”的色彩。

即便如此,這首詩的詩意也並非完全晦澀難懂,難以捉摸。是作者在壹個比較集中的“感傷”部門編的,同壹個部門也有類似情調的作品。第壹個是《真母之墓》,上面寫著:“霜毀桃李風,真母死時還是少年。肥皮肥手不壯,難留人間。難留,易賣,塞北花,江南雪。”另壹本是《竹簡詩》,上面寫著:“霜降二月桃花盡,我欲明年嫁,今年死”,“大部分好事不牢,彩雲易散,玻璃碎”。兩首詩都是悼念之作,其最後壹句的比喻,尤其是容易散去的“塞北花”和“彩雲”與這首詩有所不同。《花非花》這首詩緊編在《竹簡詩》之後,告訴讀者壹則關於這首詩重歸趣味的新聞。這首詩和《簡之歌》是同時出於同樣的目的而寫的。

這首詩采用了三句七句交替的形式(這是當時民歌三三七句式的靈活運用),既有節奏有序,又有錯綜復雜的美感,與後來的詩很像。所以後世實際上采用了這種韻文方法作為詞語的聲調,以“花不是花”作為聲調名稱。“五七”詩在內容上的壹大變化是,詞更傾向於人們內心情緒的表達。在這壹點上,這首詩也類似於這個詞。這種“詩如小字”的現象,在唐代早期從事詞創作的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中出現,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