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詞由柳永向柳永轉變。柳永是北宋第壹個致力於詞創作的作家,也是真正打開宋詞世界的重要詩人。他是壹個孤獨的文人,徘徊於四方,采納市井的新聲音,為文人詞註入新鮮血液,有意識地以市井情懷取代貴族情懷,變“雅”為“俗”,從而改變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開辟了詞中的另壹種境界。從內容上看,柳詞雖然仍多以紅、淺、低唱的作品為主,但也體現了許多新的傾向,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壹是在描寫傳統的男女關系題材時,柳詞從達官貴人的大舞臺轉向了平民百姓,具有濃厚的市民氣息。這些詩歌有的表現了世俗女性大膽挑釁的愛情意識,有的表現了被拋棄的平民女性的痛苦感受,有的表達了社會下層音樂家、樂工的不幸遭遇和美好願望,無不透露出新的時代氣息。第二,他是壹名熟練工。他把這些原本包含在詩歌中的抒情內容搬到了自己的詩歌中,來描寫漂泊江湖的孤獨,表達離別相思之情。這樣的作品達到了比較完美的藝術境界。第三,他的壹些詞還表現了北宋繁榮豐富的城市生活和多姿多彩的市井風情,這些都是柳永以前的詞所沒有的。此外,那些描寫作者生活經歷,表達對其才華的反感和對其為官生涯的厭倦的作品也值得關註。他是《樂章集》的作者。
2.柳永詞標誌著北宋詞發展的壹個轉折點,他對詞的創造性貢獻主要體現在聲調和藝術上,首先是發展了詞的長調系統。柳永掌握了旋律,或用原有的民間曲調,或把詩展開成慢詞,或翻老歌,或發明新的曲調,極大地豐富了慢詞的曲調,詞的風格至今相當完整,從而增加了表現容量,擴大了詞的表現能力。長調成為壹代風氣,倡導的貢獻不能不歸功於柳永。其次,豐富了文字的表達方式。柳永把六朝小賦的做法移植到詞中,創造了壹種傳誦、流傳、任意渲染的藝術手法。他寫了許多風景,生動地表達了他的感情。符合描寫,他還擅長素描,生動傳神無藻;此外,構思縝密、布局完整、構圖委婉、層次分明也是柳詞的重要藝術特色。第三,創新了詞語的語言表達方式。柳永也能用優美的語言寫出傳統的雅詞,但他最大的貢獻是用極其生動淺顯的語言寫出的俚俗詞。他壹掃晚唐五代詞的雕琢習氣,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語、口語詞,用通俗流暢的語言代替典雅優美的修辭,達到了“景難、情難、然”的境界(《馮旭宋詞六十壹選》)。俚語詞有資格和傳統雅詞抗衡,是在柳永手裏。作為第壹個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詩人,柳永深受後世詩人的影響,很多人都從中受益。柳詞不僅推動了宋代通俗文學的發展,而且開了金元之先河,以至於有人稱他為“屈祖”。代表作有《榆林嶺》(淒冷)、《巴生贛州》(雨夜下雨)、《王海超》(贏在東南)。
蘇軾1。蘇軾以前的詩都是該唱的歌,寫的更多的是男女相思,花與酒之間的傷感。蘇軾詞表現了開放豪放的胸襟,擺脫了花間詞的圓滑,充分表現了作者激越豪放的個性和人格。如《赤壁懷古》、《壹江不歸,千古風流人物》。
2.蘇軾將詞的主題定位從應歌回歸到抒寫自我,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創作主題。所以蘇軾的詞多為感傷之作,有的還以序來確定表達內容,說明創作動機。如“明月幾時有?”還有《定風波》。通過記錄事實寫出自己的生活感受,使詞的抒情性貼近現實生活,詞中的抒情人物和創作主題也從分離走向統壹對應。它使詞的創作走向了面向現實、面向社會、面向現實生活的道路,極大地拓寬了詞的範圍。
3.蘇軾在詞中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人生感悟、生活情趣、情懷與山川,將詩人的“情”與詩人的“言誌”融為壹體,使其詞的品質與品格得到了高度的統壹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