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在中國古代人中很受歡迎。宋元搬上舞臺,金元演了30多種三國戲。元代至直年間,新安俞氏出版的《三國誌平話》問世。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戲曲、劇本,結合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筆記》等史料,基於個人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創作了膾炙人口的《三國誌演義》。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年間出版的,俗稱“嘉靖版”,共24卷。清康熙年間,毛倫父子毛宗崗對歷史事件進行校勘,增刪文字,修訂成現在的120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版本眾多,主要有:明弘治版《三國演義》,文字簡單,內容樸實;《三國演義》是清代毛宗崗的增刪註釋,成書於康熙初年,是社會上流傳最廣的壹部。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
作者
羅貫中(1330-1400)是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是太原(今山西)、錢塘(今浙江杭州),所以不太確定。相傳羅貫中曾做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屏客。除了通俗的《三國演義》,他還寫了《隋唐演義》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相會》等戲劇。另外,相當壹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他的作品。
-
作者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有三種觀點:
所有的書都是羅貫中寫的。
施耐庵和羅貫中寫的。
整部小說都是施耐庵壹個人寫的。這個觀點是大家最熟悉的。
最早的說法是在明朝之前提出的。壹些支持這壹觀點的人認為施耐庵是壹個虛構的人物,在現實中並不存在。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中也有以下兩種意見:
有人認為《水滸傳》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寫的,後三十回是羅貫中寫的。
明代儒家學者《百川書誌》稱《水滸傳》為“錢塘施耐庵之書,羅貫中編”。也就是說,它主要是由施耐庵撰寫,羅貫中編輯的。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
另壹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屬於累積性大眾創作。毋庸置疑,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參考、借鑒和吸收了大量的資料,包括史籍、筆記、壹些完整的小說、戲曲作品或其中的壹些片段,但不能否認施耐庵的創作。
施耐庵(1296-1370),中國小說家。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壹《水滸傳》的作者。生於江蘇壹代,興化白駒場人。關於他的傳記資料的正確性,有壹些爭議,有人說沒有這個人。《水滸傳》的作者有爭議,有考證說該書根本不是施耐庵寫的,而是羅貫中寫的。在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電視劇《水滸傳》中,作者被寫成了施耐庵和羅貫中。
-
學術界關於作者的爭議
《西遊記》的作者壹般被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現在出版的所有《西遊記》版本,署名都是吳承恩。然而,自《西遊記》問世以來,關於其作者壹直存在爭議。
明代流傳的《西遊記》,各種版本都沒有署名。清代王在《西遊記》中提出《西遊記》是南宋丘處機所作。這壹觀點提出後,清代學者大多認同。清末紀昀等人開始懷疑這壹理論,認為《西遊記》在很多地方描述了明朝的風俗習慣,丘處機是南宋末人(明朝以前壹個朝代的人);另外,《西遊記》裏很多地方都用淮安話,而丘處機壹生都在華北,從來沒有在淮安住過。也有明清道士和文人認為《西遊記》是道家煉丹之書。
民國時期,魯迅、胡適等人根據《明朝天啟》淮安府的記載,並根據前人的理論,推定《西遊記》的作者是淮安承恩。這已經成為壹個結論。
民國後期,建國以來,特別是1980以後,對《西遊記》作者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仍有學者質疑吳承恩的作者身份。原因是寫西遊記,吳承恩的詩和朋友的話裏從來沒有提到過。第二,吳承恩在《淮安府誌》中寫下《西遊記》的事實,並未表明是言情或正史,但壹般情況下,地方誌中並未記載言情和正史;第三,吳承恩的《西遊記》在清代藏書家黃裕基所著的《千慶堂書目》中被列入地理類(即地理範疇)。所以有人提出《西遊記》是丘處機寫的,或者是他的弟子後人寫的。也有少數數學家認為《西遊記》是明代“清詞宰相”李春芳所作。但由於論據的稀缺性和牽強性,大多數學者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另壹方面,證明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的論據似乎越來越有說服力。主要是:第壹,吳承恩的個人情況完全符合西遊記創作者的特點。二是對各種質疑給出了更合理、更實用的解釋。第三,最有說服力的是《西遊記》文本中的方言研究。1980之後,這個領域有了突破,幾乎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作者。(相關研究可參考劉秀葉的著作和顏景昌的《詩韻與西遊記作者》。)
因此,壹般認為明代宗教盛行,社會上廣泛流傳著唐代玄奘法師下西洋的傳記、傳說、其他宗教傳說和民間故事。正是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吳承恩根據上述傳記、傳說和故事創作了小說《西遊記》。
經過吳承恩的重新構思、組織和編纂,小說《西遊記》與之前流傳的傳記、傳說、故事、評點相比,不僅內容更加豐富,情節更加完整嚴謹,人物形象生動飽滿,想象更加豐富多彩,語言簡單易懂。更重要的是,小說《西遊記》在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是高手。
吳承恩(約1504——約1582)江蘇淮安人。
吳承恩直到40歲左右才得到壹歲進貢生。他去北京等待分配官職,但沒有被選上。因為母親窮,他去長興當縣長。最終被誣告,兩年後“離家出走”。晚年以賣散文為生,活了近80歲。
-
請看:紅學。
20世紀初,“誰是《紅樓夢》的作者”的問題曾在中國學術界引起了壹場爭論,這場爭論壹直持續到今天。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種學說:壹是《紅樓夢》是曹雪芹寫的;第二,《紅樓夢》的作者是另外壹個人。
至於《紅樓夢》本身,第壹章就說這個故事的真正作者已經無法考證,被曹雪芹抄了幾遍,審了幾遍,增刪了幾遍。總的來說,曹雪芹是這本書的作者是壹種主流觀點。
曹雪芹(?1715?1716?1724?1725?—?1763?1764?),本名詹,字,號雪芹,沁浦人。我祖籍遼陽。祖先本來是漢人,後來入了旗籍,就是正白旗。中國在清朝是壹個著名的作家。著名小說《紅樓夢》的作者。
高鶚(約1738——約1815)清代滿族作家。字蘭叔,壹字雲書生。他出生於遼寧鐵嶺,寫了40部《紅樓夢》續集。
=================================================
曹雪芹(1715 ~ 1763)清代小說家。詹,本名,又名雪琴、琴譜、。過去原本是漢人,後來成為滿洲正白旗的“塗層”。康熙年間,祖父的叔父曹錫奇,三代四人繼承江寧織造60年,壹時成為名門望族。後來由於清宮內部鬥爭激烈,其父受到牽連,被判削官,家業被抄,家財衰敗。曹雪芹的壹生,恰逢曹家由盛轉衰的時期。曹雪芹晚年遷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貧困。1762年,他的小兒子早逝,曹雪芹傷心欲絕,病不起。2月1763,12死於貧窮和疾病(有人說1764死了)。
曹雪芹是壹位詩人,他的詩在構思和風格上都很新穎,接近唐代詩人李賀。他還是個畫家,喜歡畫突兀陡峭的石頭。不幸的是,他的詩歌和繪畫沒有多少保存下來。曹雪芹最大的貢獻是創造了文學名著《紅樓夢》。
《紅樓夢》寫於曹雪芹悲慘的晚年。原名《石頭記》,80次基本定型。它曾經以手稿的形式流傳。1791年,程維元、高鶚第壹次用活字印刷出版,書120次,書名改為《紅樓夢》。小說寫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愛情婚姻悲劇,展現了賈、王、石、薛的興衰,揭示了封建社會末期逐漸崩潰的社會的真實內幕,反映了那個時代對個性解放和人權平等的要求以及最初的民主精神。《紅樓夢》運用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自然逼真地描寫和描述了豐富的現實社會生活,塑造了大量的典型人物。作者善於根據人物在日常生活矛盾中的地位來刻畫人物,善於用藝術氛圍來烘托人物的內心情感。他筆下的人物,有情有義又充滿叛逆精神的賈寶玉,自戀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善良善解人意的薛寶釵,兇狠狠毒的王熙鳳,逆來順受的尤二姐,不屈不撓的尤三姐,都栩栩如生。在對事件和人物的刻畫上,作者運用對比的方法,對美與醜、空虛與現實、統治與被統治的描寫進行了互補,創造了壹個微妙而深刻的藝術世界。《紅樓夢》的語言簡潔純粹,準確傳神,豐富多彩,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書中詩詞歌賦的運用,對人物塑造和情節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紅樓夢》的輝煌成就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的頂峰,對後來的家庭社會小說產生了巨大影響。
元末明初,中國的小說創作進入了壹個新時期,尤其是張卉小說進入了壹個完善的階段。中國第壹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成就最高、氣魄最大的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就是通過生活在這個歷史時期的傑出小說家羅貫中的筆而誕生並風靡世界的。他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取得了不可磨滅的偉大成就。同時,也為世界文學寶庫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羅貫中,本名本,又名“散人湖海”。生卒年不詳。太原清遠(今太原市清徐縣)人,四川成都人,羅忠祥後唐時期在青州(今清徐)為官。後來由於發源的洪水和路途的遙遠。定居太原清遠,後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他的父親羅金生有六個兒子,在關興排行第二。
大概是因為羅氏的祖上是當官的出身吧。羅氏家族後人非常重視對後代進行“木本水源”的家史教育,始終保持“耕讀傳家,詩禮教子”的家風。在這個傳家寶的影響下,管仲從小就愛讀書,查閱經典和歷史,為他後來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管仲生活的時代,是壹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極其尖銳復雜的時代。元朝對蒙古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迫,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統治的鬥爭如火如荼。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各方起義軍,既與元軍作戰,又相互融合。據說步入青年的羅貫中,在這場歷史大動蕩的影響下浪跡江湖,加入了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並入其幕府,充當了屏客。此外,王琦收集的陳石說,他是“有意尋求國王”,是壹個有政治野心的人。這從他後來的《三國演義》就可以看出來。
看來,羅貫中從事小說創作,應該得益於他的政治失意。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有時間和可能投身於文學創作,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壹個投身於小說創作的作家。他有許多傳世之作,如《隋唐演義》、《唐五代演義》、《隋三魔傳》、《粉妝樓》和雜劇《宋太祖龍虎風波》。相傳他還寫了十七史通俗演義,參與了《水滸傳》的寫作。尺蠖翟譯《西晉通俗演義》序曰:“羅氏生不逢時,故抑郁不能展,遂起水滸以表不平。”
管仲的代表作《三國演義》講的是他的後期作品。這部經典文獻記述了從東漢元年(18)黃巾起義到西晉太康元年(280)統壹中國,魏、蜀、吳之間近壹個世紀的政治軍事鬥爭史。他以陳壽《三國誌》提供的歷史線索和歷史人物為基礎,學習了裴松之保存的大量有價值的史料,對《三國誌》進行補缺、備異、懲錯、辯異,吸收了西晉至元代壹千多年的民間傳說的豐富營養。在此基礎上,結合他參加元末農民起義軍的生活經歷,發揮他傑出的藝術才華,別出心裁。
在這部巨著中,管仲寄托了個人的愛恨情仇,客觀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政治的、軍事的、公開的、隱蔽的、合法的、非法的矛盾鬥爭。生動地刻畫了封建統治階級為名利,勾心鬥角,勾心鬥角,勾心鬥角的謀略,詭計和陰謀。有意無意地揭示了農民活不下去、鋌而走險、接連造反的真實歷史背景和原因。
至於《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充分說明羅貫中在人物塑造方面有著驚人的功力。在書中的400多個人物中,無論是曹操、劉備、孫權,還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子龍、黃忠、魯肅、周瑜、黃蓋、郭嘉、許由、張遼、魯迅、王允、董卓、呂布,都具有鮮明生動的個人特色。尤其是張飛、諸葛亮和曹的形象塑造可謂引人入勝,栩栩如生。
羅貫中對戰爭的描寫極其成功,充分證明他確實參加了元末農民起義。因此,可以把驚心動魄的戰場和瞬息萬變的戰鬥態勢描述為千變萬化、獨壹無二,表現出戰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但正是由於羅貫中的參戰經歷、超人的藝術功力、創作上的苦心孤詣,戰爭戰役的描寫才出現在他的筆下,重點突出,錯落有致,疏密有致,虛實相間;鋪天蓋地的戰爭場面,肆意展開,跌宕起伏,風馳電掣,氣勢磅礴;渲染戰場氣氛,隨意勾畫,生動傳神。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中國傑出的古典小說家,他把意式小說的文體推向了成熟階段。後來,許多學者和作家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並把他與馬和關漢卿相提並論。他在文學創作上的巨大成就,成為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寶貴財富。他寫的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還被翻譯成十多個國家的文字,風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在國外,他的《三國演義》被稱為“富有人民性的傑作”,而《大英百科全書》則稱他為“藝術第壹名家”。
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壹般認為是《水滸傳》的最早作者。關於他的生活沒有確切的消息。相傳生於元成宗元稹二年(1296),卒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原名二,又名子安,祖籍蘇州,曾在錢塘為官。也有人說他加入了張士誠的軍隊。但這些還有待證實。
吳承恩(1510?——1582?)明代小說家。汝忠壹詞出自射陽山和淮安(江蘇淮安)楊珊。他出生在壹個書生淪落為商人的家庭,家境貧寒。吳承恩自幼才氣橫溢,《淮安府誌》記載他“敏慧,博學多才,為詩而作。”但他科考不利,直到中年才補上“歲貢生”,然後長期在南京生活,靠賣文獻補貼家用。晚年因家境貧寒,成為長興縣丞。因為不喜歡官場的黑暗,很快就憤然辭職,死於貧困。
從小,吳承恩就喜歡讀野故事,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科場的失意和生活的艱辛加深了他對封建科舉制度和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以誌怪小說的形式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自語道:“雖然我的頭銜是智怪,我不知道鬼,但我其實記得人類的變異,我也有壹點教訓。”
吳承恩的優秀小說《西遊記》取材於唐代玄奘西天取經的經歷。在《唐人西域記》和《唐人賢治三藏法師傳》的基礎上,經過整理和構思,最終寫成。作品借助神話人物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改變現實的願望,反映了作者渴望建立壹個“君、聖、神”的王道國家的政治理想。小說借助唐僧師徒取經途中經歷的八十壹難,反映了現實世界中的種種情況。這部小說想象力大膽,構思新穎。它采用人、神、獸三位壹體的造型方法,塑造了孫悟空、豬八戒等不朽的藝術形象。全書條理清晰,繁而不亂,語言生動活潑,夾雜著方言和諺語,充滿了生活氣息。主題淡化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具有民主傾向和時代特征。這部作品既諷刺又幽默。呈現出不同於以往故事的獨特風格。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鬼神小說的新類別。書中善意的嘲諷和辛辣的諷刺與嚴肅的批評巧妙結合,直接影響了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小說中浪漫主義的頂峰,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美國百科全書》認為它是“壹部內容豐富、構思高明的神話小說”,《法國百科全書》則說:“整個故事的描寫充滿了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趣。”自19世紀以來,已被翻譯成十余種語言,包括日語、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等。
吳承恩詩散,後人編有《射陽求生稿》四卷。